新城區位于呼和浩特市的東北部,東西長約40.5公里,南北均寬37.4公里。北依大青山,面積700平方公里。城區面積55平方公里。全區總人口約43萬,其中城區人口約30萬,農區人口約13萬,有滿、蒙、漢、回等33個民族組成的滿族相對集中的聚居區,轄一鎮、八個街道辦事處,設26個行政村,46個社區。
一、新城區農村文化建設現狀
新城區轄一鎮,保合少鎮,2009年區委區政府投資50萬元在保合少鎮古路板村新建了建筑面積300平米的文化站,文化站設施功能完備,有圖書室、文化資源共享室、各類文化活動室,文化站工作人員3名,其中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2人。行政村文化活動室普及率80%。長期以來充分利用地域優勢挖掘扶持農村文藝活動隊伍,形成了威風鑼鼓、霸王鞭、剪紙、小戲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表演隊伍,在節慶、農閑時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活躍了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農家書屋18個,圖書6萬余冊。
二、新城區農村文化建設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黨委、政府日益重視農村文化建設,關注農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務,營造農村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鄉村的文明風尚,推動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第一,加強了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建設。文化建設資金投入逐年增加,農村文化建設的經費保障有了較大突破。連續多年組織開展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鄉”服務活動,緩解了農民群眾看戲難、看圖書難、看電影難、看電視難的問題。第二,改善了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提高了農村公共資源共享率和農村文化活動的集聚力。文化建設惠及到了農村百姓。古路板村文化站的新建,充分體現了區委區政府對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視和關心。第三,拓展了農村文化活動形式。一是同節慶活動相結合,如古路板二月二民俗活動、野馬圖六月六祁水節等,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與傳統節日相結合,每年春節、元宵節,組織的一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與文明創建相結合,在廣大農村開展了創建文明戶活動,推動了鄉風文明。
三、新城區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表現
第一,農民群眾素質偏低。受教育程度更低。如何提高農民素質,這是農村文化建設中面臨的最大課題。
第二,文化基礎設施滯后。新建保合少鎮文化站面積達到了要求,但利用率不高,26個行政村,20%的村莊沒有文化活動場所,已建成的文化活動室也有一半以上沒有達標。“無文化陣地,有陣地無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陳舊”的狀況還普遍存在,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
第三,文化產品供應不足。大部分農村受場地、經費、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動手段簡單、形式陳舊、內容單一,群眾參與率不高。每年相關部門都要組織送戲、送圖書、送電影下鄉,但覆蓋率不高,不能滿足農民群眾的實際需要,仍然存在看電影難、看圖書難、看戲難的現象。一些地方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對“留守”的老年人、婦女、兒童,如何組織開展文化活動,特別值得研究。
第四,農村文化隊伍薄弱。一方面,農村文化工作人員不足。綜合文化站的在編在崗人員只有3名,而且大部分鄉鎮文化人員的主要精力放在鄉鎮布置的各項“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專干不專”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另一方面,農村文化工作人員的素質不高。
第五,農村文化發展失衡。村與村之間,因資源條件不同,經濟建設差異較大,文化建設也呈現出同樣的發展趨勢。總體上看,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文化建設相對較好;經濟欠發達的地方,文化建設也處于相對的貧困狀態。
四、推動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第一,做好一個總體規劃。按照十七屆六中全全會的要求,與城鄉一體化建設、新農村建設相銜接,制定和實施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規劃,明確目標任務和方法步驟,指導農村文化建設。總的目標要求,一是強化公共文化服務,豐富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保障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二是加強文化陣地和人才隊伍建設,引導和滿足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保證農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三是堅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二,建立一套體制機制。一要加大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建立農村文化活動經費正常增長的保障機制,設立農村文化發展資金,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提高文化經費用于鄉村的比例,同時用好國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動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二要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動機制,實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農家書屋工程,解決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的問題,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擴大有線電視覆蓋面。三要加大農村文化建設管理力度,建立農村文化建設考核評價機制,把文化投入、設施建設、活動開展、等具體指標,列入各級領導干部的考核范圍,把農村文化建設列入創建文明縣城、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的評價體系,激發出社會各界的文化自覺意識。
第三,打造一支人才隊伍。在政府職權范圍內,深化農村文化隊伍體制改革,創新農村文化隊伍管理制度。通過舉辦培訓班、選送深造、骨干示范、專干下鄉等多種形式,培養一批音樂、美術、書法、剪紙、文學等多門類的農村文藝人才,發展小劇團、秧歌隊等群眾性文藝組織,鼓勵引導他們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建立一支永不離村的文藝隊伍。
總之,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緊迫的、長期的、艱巨的任務,又是一項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學習實踐活動中,應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一個重要的實踐課題,解決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構筑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提高農村文化建設水平,并以此為突破口,帶動新城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使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建設成果。
(作者簡介:馬亞萍(1965.4-),女,內蒙古人,館員,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