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檢察引導偵查” 機制產生于司法實務,其創設以來得到最高人民檢察院高度認可并被廣泛推行,司法實踐也證明了該項機制的運行發揮了較大的積極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該機制在運行過程中存在一些負面效應。對此我們應當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既不能片面地強調積極作用,也不能一味地加以否定,通過剖析機制運行情況及存在問題的原因,衡量利弊得失,提出完善檢察引導偵查機制的一些粗淺看法。
關鍵詞:統一引導標準;適時適度引導;延伸引導時段
任何機制的產生、運行均存在兩面性,都需經歷不斷總結、改進、完善的過程。從設想到實施,從試行到成熟,在此健全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在所難免,我們決不能由此而放棄,正確的解決之道應當在司法實踐中加強程序研究,通過不斷的總結思考,統一認識,棄弊強利,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操作規范,使該機制有效運行。
一、貫穿公訴意識,統一引導標準
“檢察引導偵查”的主體是檢察機關,由偵查監督、公訴二部門共同參與,在引導偵查機關收集、固定證據的目標是同一的,但由于兩部門的職責是不同的,其引導的側重點必然是不同的。偵查監督部門的業務性質決定了其應當側重于從犯罪嫌疑人罪與非罪的角度考慮,通過引導偵查提高案件質量,降低不捕率,及時發現立案監督線索并對偵查行為的合法性進行監督。公訴部門的業務性質決定了其在引導偵查時從庭審證據的完善角度出發,幫助偵查機關構建完整的證據體系,減少退回補充偵查率,提高訴訟效率,順利完成自身的控訴職能。此雙重引導的運行模式在個案引導中有時對偵查人員的偵查取證發出兩種不同意見,讓偵查人員無所適從,破壞檢察機關行為的統一性,降低法律的嚴肅性,最終影響到刑事追訴的效果和目標的實現。因此,需要捕訴合理聯動,貫穿公訴意識,使用統一標準引導偵查。
(一)建立溝通協作機制。對于重大、復雜、疑難案件和證據有可能發生重大變化的案件,在審查批捕時,要及時通知公訴部門,通過共同介入偵查等方式,把好案件證據關。公訴部門也要定期向偵監部門通報捕后案件的訴訟情況,特別是要共同研究解決好案件批捕后偵查機關怠于偵查的問題。
(二)統一公訴證據意識。偵查監督部門在審查批捕案件時,雖然批捕僅是一種強制措施,不要求以起訴的標準審查證據材料,但需要有公訴意識,對批捕時案件證據比較薄弱的,要依照公訴的證據要求提出完善證據的意見,并做好跟蹤監督工作,盡量減少捕后案件流失或捕后無法起訴,起訴后判決不了的情況出現。
(三)正確使用兩種文書。檢察機關通過審查卷宗及提審犯罪嫌疑人就能及時發現偵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在作出批準逮捕或因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作出不批準逮捕決定的同時,列出明確提出引導和完善證據的意見。對于符合逮捕條件的案件,偵查監督部門批捕后,要用好《提供法庭審判所需證據材料意見書》。對于公安機關提請逮捕的案件,認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偵查監督部門不能不捕了事,而應詳細填好《不予批準逮捕理由說明書暨補充偵查提綱》,向公安機關說明不批準逮捕的理由,明確具體的補充偵查提綱,形成偵檢合力,為指控犯罪打下基礎。
二、明確介入范圍,適時適度引導
(一)正確限定“檢察引導偵查”機制適用范圍
“檢察引導偵查”作為一項引導性的權力,從法理上來講,在偵訴活動中應當是始終存在的,不受案件的具體性質和案件難易程度的限定。但是司法現狀不可能也不需要“逢案必引”。檢察官相對于偵查人員而言具有相對較高的法律素養,檢察機關引導偵查也正是憑此優勢而推行的,但檢察機關有限的人力和財力只能把引導重點放在那些取證困難、證據難以固定、證明標準不好把握的案件上;同時,偵查人員相對于檢察官而言則擁有豐富的案件偵破經驗,這不是較高的法律素養所能代替的,偵查實務中大部分刑事案件的偵查依靠的也就是此偵破經驗,檢察機關沒有必要事事親為,介入到所有案件的偵查之中。據此,檢察引導偵查應當是有重點的,根據檢警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原則,應當將重點限定在對證據的收集、使用加以引導和對偵查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監督,高檢院也提出:“檢察機關引導偵查取證,必須立足于監督,立足于配合,在配合中加強監督,在監督中體現配合;工作的重點是引導收集證據、固定證據、完善證據。 具體的引導偵查的范圍應該設定為:證據的收集與固定、案件的定性、對偵查活動的合法性監督。
(二)規范引導啟動程序,確保適時介入偵查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383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根據需要可以派員參加公安機關對于重大案件的討論和其他偵查活動”,該規定似乎體現了檢察機關介入偵查的主動性,但是,任何權利的有效實現均需要相應程序性規定來保障,該項規定雖然出現在關于訴訟程序的司法解釋中,但對于檢察機關而言卻是一項權利來源,即介入偵查的權利,司法實踐中,一般由偵查機關啟動該程序,即偵查機關認為“確有必要”并表示“邀請”檢察機關介入時檢察機關才可以介入偵查,否則具有干預偵查之嫌。對此,應當從偵查信息通報、程序啟動方式兩個方面設立相應制度,確保適時介入偵查。首先偵查機關應當在受理案件、立案、破案后,將相關材料抄送同級檢察機關備案,便于檢察機關了解案件,供介入偵查的決策參考。其次賦予檢察機關主動介入偵查的權利,即檢察機關通過對報備材料的審查認為有必要介入偵查的,可以主動聯系偵查機關,要求介入偵查。
(三)正確把握引導偵查之度
度是質和量的統一,是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限度。一旦超出“度”的范圍,質和量的統一體就會破裂,某物就轉化為他物。 “檢察引導偵查”機制也不例外,其介入偵查必須有“度”,必須堅持“引導不是領導,引導不能代替,參與不是干預,討論不是定論” 的原則,防止檢察機關參與過多導致工作重心發生偏移、助長偵查機關消極偵查氣焰、削弱控訴職能和偵查監督職能、混淆偵檢關系。在具體的引導偵查過程中,需抓住一個重點、二個切入點,做到三個明確,即以引導偵查機關收集、固定、完善證據為重點,以引導偵查機關對證據的三性(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審查、對法律的正確適用為切入點;檢察人員在履行引導偵查職責過程中需明確定位、明確責任、明確目的,決不能對偵查活動越俎代庖、指導、代替偵查;堅持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原則。
三、延伸引導時段,樹立檢察權威
檢察引導偵查機制是檢察機關基于其法律監督權和公訴權而推行的一項刑事訴訟機制,在現行法律框架下,通過訴訟途徑,加強與偵查機關的配合,促使偵查機關準確全面地收集、保全指控犯罪所需的證據,保證偵查活動合法、公正、高效地進行。據此,檢察機關不僅要在具體辦案過程中探討檢察引導偵查機制,而且要在執法理念上加以引導,從個案引導推向類案引導,將引導時段延伸至刑事訴訟的每一階段,強化偵查人員證據意識,變被動為主動,樹立檢察機關監督權威,充分發揮檢察引導偵查機制運行的積極作用。具體的途徑和方法有:
(一)建立定期總結交流模式
類案總結交流是偵檢兩機關通過聯席會議、專題經驗交流等方式,針對檢察機關在個案引導、審查批捕、審查起訴工作中所發現的偵查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明確該類案件需要突破的證據。
(二)推行偵查失誤通報制度
為規范偵查程序、提高偵查技能,正視錯誤也是必不可少的,推行個案偵查失誤通報制度,也是引導偵查的一個重要途徑,可以促使偵查機關在偵查活動中正確分析原因,認真吸取教訓,改進偵查取證方法,提高案件偵查質量。
(三)制定類案證據參照標準
證據是刑事訴訟的核心靈魂。引導偵查機關依法收集、固定證據是檢察引導偵查的重點,但是具體的個案引導只能覆蓋于少數重特大案件,因此對于普通刑事案件的偵查應當推行類案引導。偵檢兩機關根據本地案件特點,對證據要求嚴格且又不易取證的案件共同展開調查研究,總結個案引導情況,制定類案證據參照標準,將個案引導推向類案引導,提高引導效率。
(四)提倡典型案例庭審觀摩
眾所周知,證據是“訴訟之王”,所有的訴訟都是圍繞證據的收集、審查和認定來進行。刑事訴訟證據一般由偵查機關通過偵查而取得,刑事案件中證據的收集是否及時、全面、充分,不但取決于案件的性質、偵查難易程度,而且取決于偵查人員對證據地位的認識是否清晰、對證據知識的理解是否深入、對證據規則的運用是否自覺、對證據理論的掌握是否系統,即其證據意識是否符合偵查的需要。犯罪手段千變萬化,即使有統一的證據規則,也不能覆蓋取證的方方面面,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對待,這就要求偵查人員具有較強的證據意識,能夠自覺地把證據的基本理念、原則、規律、知識運用到具體證據問題的處理中,最大限度地找到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的證據,再現案情的“廬山真面目”。在法庭審理中,控辯雙方圍繞證據進行舉證、質證以及法官對證據取舍的過程詳細地再現出偵查取證是否合法、案件證據是否達到確實充分的要求,檢察機關建議偵查人員到庭觀摩典型案例的庭審實況,并在庭后及時與偵查人員就偵查中出現的相關問題進行交流,從而強化偵查人員證據意識,提高偵查辦案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