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如今,衡量高職體育教學有效性除了體育教學質量,還包括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體育課的密度。但是對于高職教學來說,一節體育課的密度設置成多少才會達到最佳效果,這成為時下體育教學設計來說一個重要的議題。本文從這個方面入手,提出了一些對于高職體育課密度預設的構想和建議。
關鍵詞:高職體育;體育課;教學密度
對于體育課密度這個理論,最早見于蘇聯的《體育理論》一書中,比較系統地闡述了體育教學密度的相關理論。在我國六十年代《體育理論》的講義中,第一次提出體育課密度的理論,這一理論可以用來提高教學質量,評定體育教學的質量以及衡量教室的教學方法等。目前,這理論一直在被采用,對于體育教學實踐,發揮其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基于這種理論,針對高職體育課的特點,從體育教學密度概念、體育教學密度預設以及預設方法入手,來看高職體育課的密度預設相關問題,以期能夠提供一點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借鑒經驗。
一、體育教學密度
所謂體育課的教學密度,是指一堂課上教室和學生雙方活動合理運用的時間與該堂課總時間的比例,也就是說,課的各項活動合理運用的時間與課的總時間的比例,其中每種教學活動合理運用的時間與課的總時間的比例就是教學活動的密度,例如,教室的講課密度以及學生的練習密度等等。
二、體育教學密度預設
體育教學密度預設主要是指預設體育教學課堂上學生體育聯系的密度和強度。由于體育教學密度預設可以看作體育教學質量的評量標準,因此體育教學密度預設對于體育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目前的教學模式延續傳統體育教學形式,往往忽視體育教學密度預設的作用。在探討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過程中,體育教育者應該正確理解、全方位定位和深入分析體育教學的密度,并積極的預設體育教學預設。
三、高職體育教學中密度預設方法
高中體育教學中,分析教學密度應該盡量從實際情況出發,根據高職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以及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分析體育課堂利用時間的具體情況,詳細分析各種活動使用的合理情況,并著重分析各種活動時間分配的比例情況,并在此的基礎上,做出適當的結論,并提出合適的建議。
(一)學生原則
每個學校都設有專門的體育課程,對于高職院校學生而言,分為不同年級,不同年級的學生身體情況也不同,體育強度的承受能力也不同,高年級的學生尤其喜歡強度比較大的體育活動,而低年級學生因為體力有限,相對喜歡輕度比較小的體育項目。運動強度大意味著消耗大量的體力和能量,學生的體力畢竟有限,因而在設置體育教學密度時,需要制定密度小的體育活動內容,低年級的學生能量消耗較低,密度可以指定的比較密些。
(二)教材原則
體育課程不是固定不變,相反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教授不同的體育教學內容。高職體育教材可以有教師自行制定,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時,應該充分的考慮教學密度,設置適合高職學生的體育學習密度。一些集體性的體育活動,如武術、健美操等項目,所需的體育能量比較小,因而體育學習的內容量要多一些,密度大一些。但是,跳山羊、踢足球、打籃球、跳山羊等活動,需要爆發力,體能在瞬間消耗的比較大,因而體育教學內容的密度設置應該相對較小。此外,體育教學課程應該遵循靈活的原則,教材的設置力爭實現體育教學的有效性。
(三)課時原則
體育課有新授課、復習課、考核課等課型,其密度也不盡相同。在復習課的課次上,又有教學細節的輕重緩急,在每個教材的單元教學上,由于課次的不同,課的密度設計應有所區別:新授課是學生感知和認識的階段,教師講解示范要突出,而且課堂又是動態的,往往容易在某些環節上打岔,因此體育課的密度相應會有所下降,因而在復習課時,特別在學生動作熟練到自動化的段,盡管教師要不斷指導改正錯誤動作,但應該讓學生盡量多的練習,以達到熟練動作的目的,盡快達到自動化程度,所以相應的體育課密度就要大一些。
(四)季節性原則
體育課程分為室內課程和室外課程,室內課程不受季節和天氣的影響,而室外課程時刻受到季節的影響,因而在編制體育教材時,要充分的考慮季節性因素,將教材內容、季節條件、場地器材和體育賽事等因素綜合考慮在一起,同時重視體育密度的設置。比如,冬天天氣比較寒冷,體育教師可以安排一些強度相對大的內容,給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盡可能的多鍛煉身體,比如長跑、跳繩、拔河、滑雪以及溜冰等,通過體育運動可以提升體能,產生大量的熱量,防御寒冷,增強自身的免疫效能,但是密度應該小些,以免引起感冒等,夏天天氣熱的時候需要安排一些強度比較小的活動項目,比如健美操和武術等。依據季節的特點,設置不同的課程,強度與密度相結合,制定合理合適的體育活動,確保學生身心愉快。
總之,高職體育課程應該充分利用教材,遵循教學規律,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和季節因素等,合理的設置課堂的強度和密度為學生創設于凱輕松的學習環境,同時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體育能力,提升體育效能。課前利用好場地和器材,課上盡量做到精講多練,盡可能的合理提高體育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彭健偉,段健芝,從“新課標”探究當前我國學校體育的改革[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 2009(5).
[2]陳甲華,新課標下體育教學方法的探討[J].濰坊學院學報, 2009(2).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