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湟源歷史文化探源之七

2012-04-29 00:00:00任玉貴
群文天地 2012年17期

茶馬互市是中原與地處湟水上游湟源邊口貿易的重要形式。少數民族常年牧居高原,又食肉乳,故茶葉是消食解疾的唯一飲料和良藥,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據歷史記載:湟源的茶馬互市,最初以茶布易馬牛,是種單一的邊口貿易。隨著社會發展,時代進步,不能滿足中原與湟源商貿的需求,尤其到了清代,牧區的畜產品、礦產品、水產品和珍貴藥材與農區糧油食品、日用百貨品、手工制作、茶葉布匹等涌入市場,茶馬互市自然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環海商都”,進而冠名“小北京”,成為北方貿易大都。

茶馬互市→環海商都→小北京,卻又冒出個“茶馬商都”,也許是人為定位,不過以茶易馬不會成為商都,顯見倪端。

茶馬互市

多巴商貿轉丹城

青海省湟中縣多巴一帶,歷史上曾是中亞貿易的中心。漢代時在那里設置臨羌縣(有說臨羌新縣),到了宋代改稱為臨蕃城。《宋史·唃廝啰傳》說:“唃廝啰者,居鄯州(今西寧市),西有臨蕃城通青海、高昌諸國,商人皆趨鄯州貿易,以故富強。”

唃廝啰是藏族在青海東部建立的小王朝,與中原地區建立的趙宋中央王朝關系十分友好。趙宋中央王朝借唃廝啰牽制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地方割據政權。為此,北宋封唃廝啰后代為保順軍節度使,并賜姓趙,認作本家。把這樣一個小王朝的富強歸于“有臨蕃城”,“商人皆趨鄯州貿易。”可見這個地方當時商業貿易之興盛。后來和碩特蒙古由天山北路東遷于西寧以西之青海草原。東遷后的和碩特蒙古處于新疆與內地的相連地帶,這有力地促進了新疆乃至中亞各地與內地間的商業貿易的推進。先是明代后期,西海蒙古與明朝達成協議在規定的沿邊路口進行定期互市。清初,仍繼續開展邊口:工市。白塔兒、多巴和衛城遂成為重要的商業中轉地,以民族貿易繁盛而聲名遠播。

往來的集合點,多數成了中亞貿易的中心市場。到康熙52年至53年之間,俄國西伯利亞總督加加林派遣的探險隊,也從新疆到達西寧附近。佐口透說:“看來多巴似乎是當時亞洲內地一個著名的地方。”

外地商人到多巴采購的商品,估計就是青海的土特產“鹿茸麝香,蘑菇大黃”之類。其中的大黃,以健胃劑和下瀉藥聞名于世。有時外地商人也不是隨意可采購的。據松筠(清代陜甘總督)著的《綏服紀略》所述:“俄羅斯多食魚,須大黃以解魚毒(因食魚而中毒),特派頭人專司收買,散給屬下,官賣濟眾。恰克圖(原為我國境內中俄通商要埠,今在俄羅斯境內)販賣大黃者獨有一家,系青海回民,俄羅斯最為信服,他商販此勿能售也。”

可見當時我省遠銷國外的名貴藥材大黃,仍由我省回民專賣,“他商販此勿能售也。”

多巴,為今西寧市湟中縣的一個鎮,距市中心25公里。清康熙以前,西寧衛的貿易集散點在白塔兒(今大通縣老城關東)。而之后,多巴則替代了白塔兒,成為重要的貿易市口,有“陸地小碼頭”的美譽。據《秦邊紀略》卷一載:“多巴,或作多壩,今之夷廠也。在湟河之西,其地名不著于昔,蓋新創也。居然大市土屋毗連,其廛居逐末,則黑番也;出而貿易,則西寧習番語之人也;馱載往來,則極西之回與夷也;居貨為賈,則大通河、西海之部落也;司市持平,則宰僧也。”由以上引文可知,多巴是一個由青海蒙古“新創”的新興的商貿城鎮。在這里,蒙古部落“居貨為賈”,并主持和管理著各類商務活動;“黑番”多蓋房開旅店以迎四方之商人;招攬生意的則是能兼操阿拉伯、波斯或藏、蒙古語的“西寧習番語之人”;而馱載中亞等處貨物的為“極西之回與夷”。從民族、種族、語言、習俗來看,雖迥然不同,但其角色分明、彼此依存,共同推動了多巴商業經濟的發展。對此,梁份在其書中有這樣的感嘆:“多巴,……中國(清朝)反不設官焉”。另有清初馮一鵬在其《塞外雜記》中亦謂:“西寧之西五十里曰多壩,有大市焉。細而東珠瑪瑙,粗而氈氌藏香,中外商賈咸集,一種纏頭回子者,萬里西來,獨富厚于諸國,又能精鑒寶物,年年交易,以千百萬計。”這些同樣展示出多巴貿易市場規模非同尋常。

再看阮葵在《茶余客話》卷十三中的記載:“纏頭回子國,在俄羅斯、準噶爾兩國之間。……其買賣交易,至西寧多壩口而止。寧之西五十里曰多壩口,有大市焉。細而東珠瑪瑙玻璃之屬,粗則氆氌藏香。中外商賈咸集。惟纏頭回子萬里西來,富于他國,亦能精鑒寶物,年交易以千萬計。”

至于“纏頭回子國”富到什么程度?同書寫道:“以銅磚為城,玻璃飾郭。郊外行三十余里始一周。其中王居極麗,輿馬甚盛,歷古今無二姓主,鄰國犯之不敢與較,亦通使各國。”由此可見當時多巴貿易繁榮、商賈如云之一斑。繁榮的商業活動,在多巴之地催生出不少富戶,其居住“皆高堂大廈,且有倉廒”;“其人,男耕女織,且有老學究授四書、毛詩章句者。”

貿易繁盛的多巴,何時衰敗的呢?尋根向底,是在青海蒙古貴族羅卜藏丹津反清之時,即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年羹堯等率軍平定之后,清朝對和碩特蒙古各部與河湟地區的漢、回群眾的貿易往來嚴格控制,并以此作為控制青海各族的手段。規定每年二、八月僅在西寧西川外日月山那拉薩拉定點交易,嚴禁擅移,否則將治罪。后因“各蒙古需用茶葉、布、面等物,交易之期過遠,必致窮乏”,“經議政大臣議改四季交易”,即以二、五、八、十一月為互市日期。以后又因“郡王額爾得尼托克托、郡王色卜騰扎爾等諸臺吉部落,住牧黃河西邊,相近西寧。”陜甘總督岳鐘琪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奏請將貿易地點由日月山移至丹噶爾,并改為不定期貿易。自此而后,多巴的貿易地位被丹噶爾所取代。

據《西寧歷史與文化》記載:

繼多巴之后崛起的市場是丹噶爾。丹噶爾即今西寧市轄湟源縣,距西寧以西45公里處,以其地有著名的黃教寺院東科爾寺(建于1652年)而得名。“丹噶爾”即“東科爾”之異譯。這里“自明末商賈漸集,與蒙番貿易,有因而世居者;番族亦漸次開墾,牧而兼耕,各就水土之便,筑室家成村落焉”,至清中葉后發育成為西北地區民族貿易的中心市場。

丹噶爾民族貿易的興起及日后規模的不斷擴大和輻射范圍的不斷拓展,主要依托于:一是從地理位置看,丹噶爾地處黃河上游農牧區域的臨界點上,丹噶爾及日月山以東為農業帶,以西為牧業帶;二是從交通要沖上看丹噶爾“為三藏通衢,西濱青海,北連蒙古,群山羅列,兩澗回環,洵邊徼名區,西維重地也”。是清代青海蒙藏游牧區及西藏地區與內地交通往來的“海藏咽喉”、“海藏通衢”之地;三是從清王朝擴疆拓土上者,丹噶爾在雍正后成為甘肅行省和西寧辦事大臣所轄蒙藏游牧區的行政分界點,即處在所謂“邊內”和“邊外”的交界線上,這里便一度成為民族貿易中心。然而,隨著和碩特蒙古在政治上的失勢,“邊內”和“邊外”的分界線西移至丹噶爾一帶。為把丹噶爾的地理和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清政府在此地設立互市,并于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筑丹噶爾城一座,次年竣工,以資護民保商。城內有東大街、倉門街、中大街、西大街、隍廟街、豐盛街、萬安街等主要街道,其中東、西大街、豐盛街列為商業區,商店鱗次櫛比,從而吸引各地商人來此經商。正是基于上述因素,丹噶爾的民族貿易才得以興起,并漸次走向繁榮。

形式多樣話商貿

清前期青海地區各種形式的貿易茶馬互市、進口貿易、民間集書、寺院經商等都有較大發展。伴隨貿易的發展,區域內各地方和各民族間的聯系也日益密切,互惠互利,有力促進了民族貿易的發展。據《青海通史》記載:形式多樣貿易有:

茶馬互市 茶馬貿易是青海地區最主要的也是傳統的一種民族貿易形式。清沿明制,繼續實行茶馬互市,并在西寧、洮州、河州、莊浪、甘州設了5個茶馬司,由陜西茶馬御使管轄。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定例,上馬給茶12篦(1篦重10斤),中馬給茶9篦,下馬給茶6篦(有時也可以用青稞、布匹等物換取牛、羊、駱駝等牲畜)。順治年間對茶馬交易中的大小茶引、征稅比例做了一些調整。康熙年間因私茶充斥,規定“凡攜帶私茶十斤以上者勿問,如有馱載十斤以上無官引者論罪”。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令西寧等處所征茶篦,停止易馬,將茶變價折銀,以充軍餉。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西寧茶馬司茶務歸西寧府管,并規定自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起,茶蓖以5年為一周期,5年內全征本色,5年后變賣舊茶,以防止茶葉年久泡爛。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因西域用兵急需馬匹,又恢復茶馬交易,上馬一匹,給茶12篦;中馬一匹,給茶9篦;下馬一匹,給茶7篦。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新疆戰事結束,馬匹需求量減少,而藏族各部也以易馬為累,于是以茶易馬再次停止。由于茶馬市易實行日久,積弊叢生,以茶易馬已失去了原本控制少數民族手段的作用。清朝幅員廣大,前期國力強盛,馬匹易得,用不著在西北地區用茶葉易換。于是在中國西北地區實行了1000年左右的茶馬市易制度從此被廢除。此后,茶馬司變成了“茶司”,不再管易馬之事,但仍是清廷實行茶葉官賣的專門機構。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茶司茶務歸驛傳系統管理(后又改由蘭州道管理其事)。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裁河州茶司,后又裁撤洮岷茶司。西寧、莊浪、甘州3茶司共額設茶引28996道,其中西寧茶司額設茶引9712道。由商人納稅銷茶,按“每引一稅茶十封,以一封交茶,九封折銀”的比例進行。直到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西寧茶司額設茶引仍未變動,每道準運官茶15封(75斤),西寧茶司全年共征銀28164.8兩。

邊口貿易 明后期,西海蒙古與明朝廷在沿邊路口規定的地點定期進行互市。互市期間,先由官府與蒙古各部貿易,然后開放邊口民市。清初,清廷與青海蒙古諸部繼續開展邊口互市。順治年間,互市地點大致定在鎮海堡、北川口、洪水口等地,后因貿易發展,互市地點增多,白塔兒(今青海大通縣老城關)、多巴市場都相當繁盛。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以后,清朝曾對和碩特蒙古各部與河湟間漢、回群眾的貿易往來予以嚴格控制,并將此視為駕御控制青海各民族的手段。規定每年二、八月在西寧西川邊外那拉薩拉(今青海日月山)地方交易,不準擅移,并令鎮營率兵彈壓,倘敢無故接近邊墻者加罪懲治。后因“各蒙古需用茶葉、布、面等物,交易之期過遠,必致窮泛”,經清廷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又將日期定為每年四季4次交易,即以“二、五、八、十一月為互市日期”。但這仍不能滿足蒙古各部與回、漢各族間交換之需。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奮衛將軍岳鐘琪奏稱:“親王插漢丹進(察罕丹津)、鎮國公拉查步等諸臺吉部落,位居黃河之東,切近河州,去松潘也不甚遠,向來原在河州、松潘兩處貿易,今若只令在納拉薩拉一處,無論有無商販到彼,即就西寧一路所出藏巴口糧亦是無多,恐不足供黃河東西兩翼蒙古易買。且插漢丹進等部落遠隔黃河,渡涉為難,馱運繁費,即來貿易,恐也不能多買多賣,而又限于互市日月,未免匪其意愿。”清朝采納了岳鐘琪的建議,規定以河州土門關附近的雙城堡和松潘黃勝關外的西河口為互市之所。以后又由于游牧于青海湖南的郡王色爾騰扎爾(綽羅斯南右翼首旗)和居于青海湖北的郡王厄爾德尼厄爾克托克托鼐(和碩特前左首旗)等諸臺吉部落地近西寧,遂將互市之所由口外那拉薩拉移至丹噶爾寺(今青海湟源境)。至于互市日期,也予以放寬。清統治者考慮到蒙古貿易,全憑牲畜,都希望在六月以后牛羊肥壯之際貿易,于是規定每年任其不時貿易。丹噶爾市場因“路通西藏,逼近青海”,“為漢土回民遠近番人及蒙古往來交易之所”,嘉慶、道光之際,商業特盛,“青海、西藏番貨云集,內地各省客商輻輳,每年進口貨價至百二十萬兩之多”。丹噶爾商業地位突出,成為西北地區民族貿易的重鎮,以至于“丹民衣食,仰給農業者半,仰給工商著亦半”。民間傳聞,當時富裕到“酥油滑倒馬”的程度。乾隆六年(公元1741),新疆境內的準噶爾蒙古來青海丹噶爾市場貿易,歷時四個月后西返;貿易達四五十萬兩。

伴隨著民族貿易的興盛,商人階層“歇家”應運而生。歇家原是精通蒙藏語言,既經商又公干之類,后來發展成青海民族貿易中特有的一種集商業經紀人、貸棧店主、牙儈、翻譯身份為一體的居間商人。漢、回、土、蒙古、藏等各族均可報官充任。歇家不僅為客商提供住宿、充當商務代理人的角色,而且還為官府督收差稅。蒙藏各族前往西寧從事貿易時,不僅住宿歇腳都由歇家負責辦理,而且所購辦的糧食、茶葉等物,也必須由歇家經辦。歇家從中獲取豐富的利潤。道光年間,蒙藏草場糾紛升級后,有的歇家乘機唯利是圖,銷售違禁物品,擾亂民族貿易。陜甘總督那彥成對歇家進行整頓,創設“循環印簿”制,即下發登記簿,“每歇家兩本,將逐日來店住宿之蒙、番來由、人數,所來何貨物若干,所買何項口糧、茶包貨物若干,詳細添注簿內,無論有無住宿,總于次日早上呈縣查驗,循去環來,毋得遺漏”,用這種辦法嚴加稽查。如果被關卡查出所帶貨物不符,或有夾帶違禁物品,商販與歇家同罪。嘉慶、道光之際歇家一度輝煌,道光末年以后趨于衰落。近代洋行貿易興起后,歇家多成為依附于洋行的商業買辦,在自由貿易時期,其中有的歇家后來發展成為民族資本家。諸如青海首富李耀庭。

民間集市午 清前期青海民間交易得到發展,在今門源、大通一帶都出現了季節性的大型集市,每值集日便有漢、蒙古、藏、回等各族商人,從數百里外前來趕集,從事物資貿易交流,大小馱隊絡繹不絕。每次集市少則幾日,多則半月方散去。在西寧府各城鎮,形成了一些街市。如在西寧府城的石坡街有騾馬市,小街口有騾馬市和柴草市,大什字土地祠前還有石煤市,府城西有菜果市,驛街口有石炭市。西寧府城內還有3處糧面市,即黌學街的城中糧面市,史家大店至柴家牌樓間的東關糧面上市以及東稍門至西納牌樓間的東關糧面下市。西寧縣城的祁家牌坊西還有纓毛市,湟中牌樓東有牛羊市。碾伯城、巴燕戎城、貴德也有專門的牛羊市、驢馬市等專市。丹噶爾有西大街青鹽市,西門口毛市、豐盛街、柴草市、牛羊騾馬市等。民間貿易的另一個重要形式就是流動貿易,主要指漢回商人捎帶茶糧等物深入至蒙藏居地,易買羊只皮張等的貿易活動。

乾隆以前,不準商人越過日月山到牧業區自由貿易。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l年),西寧辦事大臣多爾濟奏稱:“今準夷蕩平,回部向化,請令內地商人各隨所愿,裹帶茶葉、布匹等項,前往青海貿易,使柴達木等遠處貧苦蒙古,得以牲只售換,于邊疆生計,大有裨益”。朝廷同意允許商人進入牧區貿易,但嚴格規定商人必須持有官方核發的“蒙古漢字印照”,接受兵丁檢查,嚴禁夾帶禁物。此后,內地商人進入牧區從事貿易者越來越多,至道光初年時,出現了規模化的“藏客”。這些“藏客”深入蒙古、藏民族居地進行貿易,活躍了內地與青海牧區的經濟交流。但后來也有唯利是圖者違規夾帶軍火器物,妨害牧業區的社會穩定。道光年間,陜甘總督那彥成對“藏客”貿易也加強了管理。限定每年四月至九月為交易期,藏客須通過西寧府轉呈西寧辦事大臣請票。買羊千只或羊毛萬斤以上者,發給大票一張,限四個月進口;買羊千只或羊毛萬斤以下者發給小票一張,限兩個月進口。這顯然對流動貿易又多了一些限制。清代青海與西藏之間商貿活動很興盛,一批商人常年往返于丹噶爾與拉薩之間,從事長途販運。自康定經結古到拉薩的茶葉貿易尤為興盛。每年從康定運至結古和拉薩的茶馱常達數千上萬馱。這是青南規模最大的貿易。

寺院經商貿易 由于清統治者大力推崇、優禮藏傳佛教,寺院番僧運貨,例不征稅,所以寺院喇嘛參與經商、發放高利貨就被視為平常之事。寺院經商活動頻繁,形式多樣,各寺院或公或私經營的均是資本雄厚的大宗買賣,獲利豐厚。各寺院在青藏線上的長途販運就十分頻繁,寺僧收買騾馬,馱運綢緞、米、面、麥、酒、槍械等赴拉薩出售。又在西藏收買牦牛,馱運藏香、藏紅花、藏棗、氆氌等返青銷售,往返萬里,歷盡艱苦,每年雖僅能往返一次,但獲取利潤頗豐。據史記載:從丹噶爾采購騾馬400-500元,到了拉薩只要顧客看上出價達1500元以上。從拉薩采購藏斜每匹50元,到湟源市價就達100元-150元。各寺院在本地區的經營方式也很多。有的由寺院抽集資金,指派寺院管家負責專辦,盈利所得,按本分成;有的入股籌資,集體經營,利潤歸寺;也有的由喇嘛自己籌辦貨物,趁集趕市或搭商隊販運,以牟取利潤;也有各寺活佛進藏熬茶,攜帶貨物販運牟利;有的寺院還在附近地區指定商店或雇商人代為經理,利潤分成。有的放高利貸。據史記載:不旮丹噶爾藏商馬英奄向塔爾寺活佛借貸三千大洋,后來連本帶息高達五千大洋。由于寺院是宗教、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尤其有便利的交通,很自然就成為各地區的集市貿易點,特別是寺院定期或不定期的法會祀祝活動,更吸引四面八方的人們朝會,促進了集市經濟貿易的活躍和發展,成為該地區重要貿易場所。

茶馬互市日月山

從秦漢時代開拓邊疆,到隋唐的大一統,中國疆域便有了擴大。眾多的兄弟民族,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但由于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版圖廣大,地域遼闊,社會發展階段自然很難一致。一般來說,邊疆地區生產發展比內地較為落后,缺乏糧食和日常用品,而他們所生產的大量牛、羊、馬匹和畜產品,又是內地所特別需要的。古時候內地與邊疆物品的交流,一般是通過“進貢”和“賞賜”兩種方式來進行的。

早在赤嶺(今日月山),唐蕃設茶馬互市之前,唐就與吐谷渾開始了以茶易馬的商貿活動。據《青海風物·聯姻通好》中記載:

“唐朝初年,在平定了盤踞金城的薛舉后,以送回被隋留作人質的伏允長子慕容順為條件,遣使約吐谷渾夾擊盤踞涼州的大涼王李軌。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伏允出兵助唐滅李軌,唐送慕容順回青海地區,雙方建立了和好關系。”

作為進一步完成大一統事業的唐朝,在削平薛舉、李軌的割據后,便在青海東部地區設置鄯州刺史,駐樂都,以今西寧為鄯城縣。這種措施,使西陲重地與祖國內地更緊密地聯系起來了,但對吐谷渾來說,感到有點不安,因此不免有一些小沖突。武德八年(公元624年),唐派廣德郡公李安遠來青海(這里青海指今青海湖,日月山)與吐谷渾和好,雙方達成互市協議。這件事情在《舊唐書·李安遠傳》記載:“使于吐谷渾,與敦和好,于是吐谷渾允請與中國互市,安遠之功也”。當即《冊府》所書者云:“非僅吐谷渾一族,蓋此地邊諸要求于互市于此,邊場利之”,足見商易互市的重要性。在封建社會中,各民族間除聯姻外,互市又是促進文化與產品交流、加強相互往來的一條重要渠道。從此吐谷渾的龍駒和牛、羊被交換到內地,而內地的絲、茶及日用品,也源源不斷進入西部廣大地區,滿足了邊疆地區兄弟各民族的需要,促進了民族之間的進一步團結。

日月山,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所使然,長期以來青海的經濟是以自給自足的農牧業經濟為基礎的,畜牧業經濟使青海很大一部分地區的生產方式呈現出牧中有農、農中有牧,農牧業產品互為補充以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的特點。青海一般以日月山為界,西部以牧業為主,兼及農業;東部則以農業為主,兼及牧業。在牧業方面,從諸羌時代起,各民族牧民群眾就繁殖適應高原氣候特點的耐寒畜種。青藏高原的藏系羊,個頭大而耐寒,長期以來解決牧民群眾的主要食物——肉食,主要服裝——皮襖,以及毛織等用品;他們養牧牧羊、犏牛以解決畜力馱運,住房——牛毛帳篷,油料——酥油,飲料——牛奶等生活問題;他們飼養馬匹,解決了交通工具問題,歷史上與中原地區進行“茶馬互市”以換取必需的生活用品,如糧、油、布、絲、茶、瓷等,也是提高生活質量的必然追求和實際需要。

唐蕃在赤嶺的茶馬互市在《方輿紀要·陜西十三·西鎮》赤嶺條中又專門做了詳盡的敘述:

“開元十九年,吐蕃請交馬于赤嶺,互市于甘松嶺,宰相裴光庭曰:‘甘松中國之阻,不如許赤嶺。’乃聽以赤嶺為界,表石刻約。二十二年,又立碑于赤嶺,分唐與吐蕃之境。二十六年,命河西節度使蕭炅、隴右節度使杜希望經略吐蕃,碎赤嶺碑。天寶八載,哥舒翰克吐蕃石堡城,復以赤嶺為西塞。長慶二年,吐蕃復請定疆候、大理卿劉元鼎過石堡城西行數十里,土石皆赤,名曰赤嶺,蓋隴右故地,距長安三千里,即開元中與吐蕃分界處也。”

赤嶺即今日月山,在《可愛的青海·日月山》中專門對茶馬互市做了直截了當的記述:

日月山的聞名于世,還在于它是古代邊防重地和“茶馬”互市的地方。日月山,因山頂土質呈紅色,故古稱赤嶺。公元734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唐與吐蕃遣使于赤嶺劃界立碑,定點互市,赤嶺遂成為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貿易集市。唐與吐蕃劃界立碑,雙方保證:“不以兵強而害義,不以為利而棄信。”并正式確定赤嶺為入藏道上的重要邊防關隘。隋唐時頗具盛名的石堡城,自隋朝筑城設戍后,到唐代改設振武軍,其遺址就在日月山下的今湟源縣日月鄉莫多吉村。山上古城堡的斷垣殘壁,仍依稀可見,昔日雄姿尚可窺見一斑。

有的學者提出,赤嶺(今日月山)有“互市”而無茶馬。對于這種說法在《青海通史》207頁中有鏗鏘有力的回答:“開元初,牧馬下降到24萬匹,玄宗任用王毛仲為太仆卿主持馬政,與吐蕃在赤嶺互市,以茶、絹等易馬,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官馬又發展到43萬匹。”互市離不開茶馬,茶馬交易又需要互市。

日月山茶馬互市除了歷史文獻做依據,歷史遺留的文物也是可靠的見證。據《西寧府續志·地理志》記載:新設的丹噶爾廳(后來湟源縣)有“字爾石”,在城(今湟源縣)南三十余里藥水峽中,有巨石,高丈余。上寫漢番字跡,剝落不可辨。惟開元十九年數字顯然,故名“下面”周子揚箋:“按《通鑒》開元十九年春正月,遣鴻臚卿崔琳使吐蕃,是年九月,吐蕃遣其相(論尚定律)入見,請于赤嶺為互市,許之”。

公元734年(唐開元二十二年),唐與吐蕃在赤嶺今湟源縣日月山互市易馬,肅宗以后,“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是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茶馬互市”,由于牧區沒有農業,不產糧食,素以奶、肉為食,茶馬互市既開,吐蕃牧民可用馬匹換取糧食,以后又增換縑絹和茶,對改善牧民生活帶來很大的好處。能夠“釋氈裘、裘紈綺、漸慕華風”。唐王朝推行“茶馬互市”制度,在政治上起到了控制邊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唐蕃雙方經濟的發展。如自赤嶺開市后的十多年中,唐王朝獲得數十萬計的青海良馬,軍馬得到了極大補充。同時農用役畜的耕牛,也在互市中得到了相應的滿足。以后赤嶺茶馬互市時設時廢。明末,今縣城地區商賈漸集,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年羹堯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之后,在向清政府所奏《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條》中稱:蒙藏牧民“其與內地相互交易之處,定以每年二月、八月二次,俱以邊外為集,臣選得西寧西川邊外有那拉撒拉地方(即日月山),請指定為集,不準擅移”。于此可見,隋唐以來,日月山又因茶馬互市而遐邇聞名。

環海商都丹噶城

湟源民族貿易發端于清代在日月山所設互市,同蒙古、藏茶馬交易開始。日后隨著規模不斷擴大和輻射范圍的拓展,則主要發揮了湟源自身所占據的地理和交通優勢。湟源地處湟水源頭,農區和牧區的接合部,“路通西藏,逼近青海”,是湟中羌道、唐蕃古道、絲綢輔道和青藏要道交通往來必經之地,地理位置和交通要沖是民族貿易賴以興盛的內在依托,清政府設立互市,又為地理和交通優勢轉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形成了環青海湖商貿大都市。

據史記載: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延續千年的茶馬互市宣告結束后,但并沒有影響湟源民族貿易的發展。湟源的民族貿易在嘉慶、道光年間,極為繁榮昌盛,西藏及環湖廣大牧區的羊毛、皮張、藥材、青鹽及硼、鉛、硫等礦產產品,云集丹城,內地各省商客輻輳,來自京、津、山、陜、川、鄂等地的茶、糖、布、綢緞、瓷器等大宗商品也紛至輸來。每年入境的各類貨物金額達白銀120萬兩,還有來自省內和本縣的糧油、鐵木銅器、皮靴等各種生活用品,全年貿易總額白銀達250萬兩。其中:商品進貨總額中,蒙藏牧區進貨約占百分之六十,內地進貨約占百分之二十八,本地產品約占百分之十二;總銷售額中銷往牧區的占百分之十七,銷往內地約占百分之五十八,本地銷售占百分之二十五,比當時西寧的貿易總額超過六七倍。

據《丹噶爾歷史淵藪》記載:清末畜產品數量劇增,每年蒙古、藏地區運到湟源的馬400至500匹,牛5000至6000頭,羊2萬余只,各種野生動物皮4000至5000張之多。羊毛貿易興起,每年運進400余萬斤,總價值達40萬兩白銀。收購羊毛之商,不僅包括了上海、天津、北京、太原、西安等地商貿,還吸引美國、德國、俄國、英國等“洋行代辦”,故貨價蒸蒸日上。

茶糧源源不斷。進入湟源的精糧主要有大麥、小麥、青稞、碗豆。據記載,清末每年進市糧萬余石,每石銀價五兩至十五六兩不等,茶葉主要來自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甘肅等地,自蘭州運至。數量一萬封之多,大半轉銷蒙藏地區。

洋布打進市場。延至清末,湟源布匹市場又被“洋貨”占了大半,當時進洋布約5千匹。每匹以銀六兩算,共價3萬兩;土布輸市約1千卷,每卷銀25兩,共價2.5萬兩,此外還運銷羽紗、綢緞等不下百余匹,轉售蒙藏王公頭人。

名貴藥材大量上市。名貴藥材有鹿茸、麝香、大黃、甘草等,其中清末每年往運丹地的鹿茸角400余架,最多達1700余架,銀價高達9萬余兩。

手工制品頗受青睞。當時每年由山西運至湟源的鐵鍋1000余口,銀價1500余兩;江西景德鎮陶瓷龍碗頗受蒙藏牧民的青睞,故每年運進百余坦,銀價達6千兩。此外還有銅制鍋、罐、壺之類也予轉售,丹地生產的藏刀、陳醋、白酒、藏靴、牛毛帳房單子等質優價廉,運銷蒙藏及印度、尼泊爾等。

清后期以來,工商業發展較快,從事手工業的人數逐漸有所增加。湟源手工業號稱“8坊2院14匠”。8坊是粉、醋、掛面、豆腐、油磨、酒、煙、染坊。2院是制革的缸院、翻沙的爐院。主要工匠有銀匠、鐵匠、銅匠、石匠、木匠、靴匠、鞋匠、氈匠、皮匠、裁縫、口袋匠、褐匠、蠟匠、泥水匠等。光緒末年,從事工匠之師有四五百人,以資食者2千余人,占丹城單人口的50%左右。

又據《丹噶爾廳志》記載:藏貨,每年由西藏商上噶爾俸(商上即西藏“商上堪市”,是西藏地方管理財政商務機關。噶爾俸,為西藏的經商頭目)運至丹邑,共約千余包。其中氆氌居十之五,藏香居其二,藏經居其一(以金寫者,值最昂,每卷經有售銀五六百金至千余金者)。其余為棗、杏、花茜、紅花及各種藥材。其中惟藏香最著名,每束有售銀數兩者;銷售于湟源者,不及十之一。其余“即由藏客自行馱運,近赴西寧、塔爾寺、遠或徑赴北京、大庫倫各處銷售。

據約在民國10年前后,西藏噶廈政府在湟源城關南城壕購置房產,供藏商居住,一處稱“郭巴院”,亦叫“公館院”,產權歸藏政府。一處稱“拉郎”,在西城壕,前后兩院,產權歸后藏,作為后藏來湟藏商住所。由于西藏商人來湟經商,即與當地商人接觸來往日繁,交情日深,丹地商人遂對西藏市場逐漸了解,因此,商界中出現了“藏客”這一新興行業,民族貿易又有了新的拓展。

湟源首批藏客,進藏時間約在民國10年(公元1921年),至民國25年(公元1936年),原國民政府監察院委員黎丹組成西藏巡禮團,前往拉薩考察時亦請他們結伴同行。上個世紀30年代,藏商隊伍逐漸擴大,一些富商眼看藏客生意興隆,獲利可觀,遂不避路途艱辛,長途跋涉之苦,躍躍欲試,以展雄圖。

藏客進藏時,采辦的主要商品是:以騾馬為大宗,其次是生活用品,有湟源陳醋、威遠燒酒、陜西紅棗、柿餅及景德鎮龍碗,還有少量槍支,名為自衛槍,領有護照,但至藏后,大部分作為商品出售。丹地至西藏行程約6000華里,行程近四個月,路途遙遠而艱難,途中騾馬及貨物損耗亦屬不小,但只要平安進入西藏,獲利也巨。以大宗騾馬為例,在湟源以白洋三百元購進的,到西藏只要顧主看中,可以賣到白洋一千五六百元;再如燒酒,每市斤約合白洋三角,而售價一盅(約二兩多)酒可賣白洋五元。酒、醋是用木稍包裝,待運至西藏,其消耗已在一半以上,但其利潤不謂不可觀。藏客返回時,運往內地的商品仍然以民族用品為主,如氆氌、藏香、經卷、金線、水獺皮,名貴藥材藏紅花、斜布(俗稱藏斜)、皮鞋等。上個世紀50年代以后,遂以手表為大宗,手表體積小,便于攜帶,以羅馬表為主,是50年代風靡一時的新鮮貨,獲利很厚。

返回時,由藏政府尕本宴請即將返回湟源的商人(包括青海各地的在藏商人),一是為了會面(尕本每三年一換);二是商定起程時間,一般是農歷九月從拉薩起程,年底抵湟;三是由尕本負責解決各商家的馱牛。議事結束后,由尕本帶領,在拉薩八角街舉行祭神儀式并騎馬環行八角街一周。宴請即告結束,按期起程。

解放前湟源人到西藏做生意,深受藏人的喜愛和尊敬,藏人稱湟源人為“西令巴”,認為是佛祖宗喀巴的娘家人,頗受青睞,藏政府特別允許可在西藏購置房地產,辦理出境(如印度、尼泊爾)手續也及時方便。

以上所述明顯看出,在清代湟源民族貿易中,占主導地位的是農牧產品的交換。這種貿易的存在,對于保障從事單一游牧經濟的蒙藏民族來說無疑對于生產、生活正常進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畜產品、藥材進入湟源而集散內地,內地的日用百貨也大宗輸向湟源,也促進中原腹地的經濟發展,正是這種互補互利起中介的湟源,由一片不毛之地一舉成為湟水上游環湖區域性的商業重鎮,發揮了青藏高原與內地經濟聯系、物資交流的樞紐作用,正由于此,環海商都之名遐邇聞名。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領事館在中國西北旅行》一書中無不驚嘆地寫道:“西寧丹噶爾(今湟源)是偉大的青海湖貿易中心,貿易如今達到非常大的規模”。《丹噶爾廳志》也一呼三嘆地寫道:“番貨云集,毫無他泄;山陜京津,商客輻輳;洋行歇家,日趨大盛。以收購羊毛、皮貨、茶葉、糧油為大宗,雜貨與之相乎,歲輸白金數十萬,盛矣”。

茶馬重鎮托拉圖

托拉圖,清代稱“哈拉庫圖爾”,民國時稱“哈城”。設官理商,筑城護商。據《西陲史志研究》記載:“此地依日月山,為商旅要區”。

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清政府增設丹噶爾營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駐哈拉庫圖爾,歸丹噶爾參將統轄。駐軍有馬戰兵一百名,步戰兵一百名。駐軍之舉,肯定了哈拉庫圖爾為邊陲關隘的地位。時西寧道僉事楊應琚以哈拉庫圖爾地倚日月山,為行商往來之要區,“委西寧知縣靳夢麟巡督”(見《西寧府新志卷之九·建制志》),筑城一座,定名為哈拉庫圖爾城,城設東西二門,周回二百二十八丈,根寬一丈八尺,頂寬九尺。西門倚山,無所往來,常年關閉,或謂古昔有兵一旅,自西門出征,沒于陣,無一生還,故閉西門,惟開東門,與居民相通。

城為旗形,東西門并設甕城,城四角設有碉堡。現今其城墻垣因久經風蝕雨剝,碉堡等建筑已蕩然無存,東城墻已經拆除,其余西南北城墻尚在。1993年6月,湟源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土城筑于龍山之上,當地鄉親說:昔日筑城于龍山,是因為龍山是塊風水寶地,青龍居住之所,山上有眼龍泉,青龍吐水,水質甘甜,水草豐美,山花爛漫,筑城以縛青龍,使“龍頭戴枷”,永駐寶地,福佑地方。

名為城,但城內并無民房設施,也無居民居住,進入東門,橫在眼前的是守備署舊址,俗稱衙門,是守備辦公之所。拾級而上,右側是土地廟,再后是城隍廟、禹王廟,左側是山神廟,再后是關帝廟。玉皇廟后面即是西門。這些廟宇等建筑現在銷聲匿跡,一無所在。出了東門,在龍山腳下,設南北街,曾建有過街樓。是繁華的商區,也是居民區。昔日南北街商店林立,湟源縣城的洋行和“歇家”大戶,均在這里設有分支商務辦事機構,接待蒙藏牧民,經營畜產品業務。此外,在城外東北臨河流處設演武場、趟窩(訓練軍馬的設施)直至莫多吉村。隔河山坡有料瓣臺,在城東南坡上有營盤臺,系古道盤遺址,疑是西漢古河源軍故城。

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川陜總督大學士郎阿據議奏請添設哈拉庫圖爾等八營堡,哈拉庫圖爾營駐軍一百四十三名,千總一員。下轄日月山塘、窩卜兔卡汛、鐵勉庫卡汛、乾隆十二年以后,除增添、裁汰、移駐外,截至五十年止,存留馬步兵仍保持一百四十三名。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鑒于哈拉庫圖爾為邊內第一要沖,清政府將鎮海堡守備移駐哈拉庫圖爾,哈拉庫圖爾營千總移駐鎮海堡。由鎮海堡撥添馬兵二十四名,步兵三十八名,守兵三十七名。以后駐軍因裁撥、裁汰、暫停募補等原因,時有增減。于民國3年(公元1914年)哈拉庫圖爾營裁撤。

清政府在哈城駐軍設防,促進了哈城的開發。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年羹堯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之后,在向清政府所奏《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條》中稱蒙藏牧民“其與內地相互交易之處,定以每年二月、八月二次,俱以邊外為集。臣選得西寧邊外有那拉薩拉(即今日月山一帶)請指定為集,不準擅移”。哈城距“海藏咽喉”的日月山近在咫尺,東南地方遼闊,蒙藏牧民的帳房牛羊彌望山谷,南山高峻,界限內外,東至東峽分水嶺,一層三十余里廣闊草原,中間哈城河自西南向東北,匯入兔兒干河,水甜草盛宜牧宜宿,當為開展貿易的支點,“城里扎的是營兵,城外灘上放羊人”。放羊牧馬的是住在這里的蒙藏牧民;市場上做中介的是來自丹噶爾會說蒙藏話的“刁郎子”;車拽馬馱的是環湖周圍千百戶;管理市場的是哈城守備。有“其買賣交易,東至湟源縣城而止,西至海藏地區而至,年交易千萬計”。

哈拉庫圖爾城為茶馬互市在《青海通史》中記載:明后期,西海蒙古與明廷在沿邊路口規定的地點定期進行互市。互市期間,先由官府與蒙古各部貿易,然后開放邊口民市。清初,清廷與青海蒙古諸部繼續開展邊口互市。順治年間,互市地點大致定在鎮海堡、北川口、拱水口等地,后因貿易發展,互市地點增多,白塔兒(今青海大通縣老城關)、多巴市場都相當繁盛。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以后,清廷曾對和碩特蒙古各部與河湟間漢回群眾的貿易往來予以嚴格控制,并將此視為駕馭控制青海各族的手段。規定每年二、八月在西寧西川邊外那拉薩拉(今青海日月山)地立交易,不準擅移,并令鎮營率兵彈壓,倘敢無故接近邊墻者加罪懲治。后因“各蒙古需用茶葉、布、面等物,交易之期過遠,必致窮乏”,經清廷議政大臣會議討論,又將日期定為每年四季四次交易,即以“二、五、八、十一月為互市日期”。但這仍不能滿足蒙古各部與回、漢各族間交易之需要。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奮衛將軍岳鐘琪奏稱:“親王插漢丹進(察罕丹津)、鎮國公拉查步等諸臺吉部落,位居黃河之東,切近河州,去松潘也,下甚遠,向來原在河州、松潘兩處貿易,今若只令在那拉薩拉一處,無論有無商販到彼,即就西寧一路所出藏馬口糧亦是無多,恐不足供黃河東西翼蒙古易買。且插漢丹進等部落遠隔黃河,渡涉為難,馱運繁費,即來貿易,恐也不能多多買賣,而又限于互市日月,未免匪其意愿。”清朝采納了岳鐘琪的建議,規定以河州土門關附近的雙城堡和松潘黃勝關外的西河口為互市之所。以后又由于游牧于青海湖南的郡王色爾騰扎爾(綽羅斯南右翼首旗)和居于青海湖北的郡王厄爾德尼厄爾克托鼐(和碩特前左首旗)等諸臺吉部落地近西寧,遂將互市之所由口外那拉薩拉移到丹噶爾寺(今青海湟源境)。至于互市日期,也予以放寬。清統治者考慮到蒙藏貿易,全憑牲畜,都希望在六月以后牛羊肥壯之際貿易,于是規定每年任其不時貿易。

據歷史記載: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定例,上馬給茶12篦(1篦重10斤),中馬給茶9篦,下馬給茶6篦(有時也可以用青稞、布匹等物換取牛、羊、駱駝等牲畜)。順治年間對茶馬交易中的大小茶引、征稅比例做了一些調整。康熙年間因私茶充斥,規定“凡攜帶私茶十斤以上無官引者論罪”。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令西寧等處征茶篦,停止易馬,將茶變價折銀,以充軍餉。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西寧茶馬司茶務歸西寧府管,并規定自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起,茶蓖以5年為一周期,5年內全征本色,5年后變賣舊茶,以防止茶葉年久泡爛。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因西域用兵,急需馬匹,又恢復茶馬交易,上馬一匹,給茶12篦;中馬一匹,給茶9篦;下馬一匹,給茶7篦。

茶馬互市貿易始于唐,興于宋,盛于明清,前后延續近千年。一方面,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歷代封建王朝通過控制茶馬互市,獲取了大量的戰馬,達到了“以茶馭番”,“羈縻”的效果,確立并穩固了對甘青川藏區人民在政治上的統治地位,加強了其邊防防御能力。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視,它在中國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國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對推動邊疆和中原經濟發展和各民族間文化交流,密切漢族與邊疆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維護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統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丹地美稱小北京

湟源民族貿易鼎盛時期是被譽為蜚聲中外的“小北京”,標志性的代表就是丹城明清老街。

“老街原屬繁華地,商賈屯云百貨充;地扼海藏引萬貫,貿遷京津舞長風。”這首詩當時就是明清老街的真實寫照。明清老街,東西城門對開,一條相望,曰東大街、西大街。臨東城門北曰倉門街,南曰九間街。由東大街直西曰小什字。北曰北街,南曰南街。再西大什字,當協署西柵門口。再西,西小什字。北曰廟巷子,南曰燈山樓兒街。臨西城門北曰隍廟巷子,南曰西城壕。自西城壕中間一巷,直達東城壕之九間街,曰大巷道,與大街平行。再南,南城壕,寬闊平坦,東西通徹,城內之人恒于此處跑馬焉。有“北廟南街三道巷,大小什字二里長”之說。

據《丹噶爾歷史淵藪》記載:明清老街商鋪順序是:從北面看有世誠當鋪、馬億年藥店、蔡銀匠、張伯然雜貨鋪、于宣清布匹鋪、李道武銀匠鋪、王家鋪、李尊山皮毛店、董臘匠、世宗山書店、洋行、廣泰藥店、鐵壽安平民醫院、陳醋房、忠信昌商號等。從南面順序有:王義三鋪、德興海、世誠當鋪、謝遷珍雜貨鋪、張建霖鋪、王子科藥店、李增華商號、同合堂藥店、李積堂布匹店、蘆宗武石板鋪、李美如布匹店、王壽伯鋪、李醋房、羅義興鋪、李發榮雜貨鋪、李家菜鋪、王仁肉鋪、德興成商號、張效武布匹店、富興奎商號、三興盛商號、王富山雜貨鋪、宋子新百貨店、胡二爺豆腐坊、馬進賢布匹店、歲生堂藥店、光世武布匹鋪、李富盛百貨店、劉玉厚照相館、京貨鋪、日州盛商號、杜星臣鋪、羅文甲鋪、吳瑞卿鋪、程興山鋪。城外豐盛街西有德興奎、恒慶棧、豐泰興、天泰興、濟元長、永盛恒、德合祥、信義和、泰源涌、德厚堂、德興和等商號。城外萬安街有:雜貨鋪、牛家百貨鋪、簡醋房、包家鋪、安家鋪、李家鋪、楊家斗行(糧食)、靳品山旅店、文盛合等。明清老街店鋪林立,密密麻麻、人頭攢動、摩肩接踵。

老街既是蒙藏牧民出入之門戶,又是全省皮毛的唯一集散地,牧民每年秋冬趕著牦牛、駱駝數百頭(峰),運來以羊毛為主的畜牧產品,抵老街后,就地露宿,人畜在城鎮上生活,在貿易方面有諸多不便。同時洋行和內地人初來乍到老街,對蒙藏語言一竅不通,開展業務困難重重,針對這種情況,當地手握資本、又精于蒙藏語言的商人以中間商身份出現,形成新興的“歇家”行業。據《丹噶爾廳志》記載:“僅領取官照的歇家就有48家之多”。所謂“歇家”,都是熟悉蒙古族、藏族的生活生產等情況,精通蒙藏牧民語言的為固定顧主,凡蒙藏牧民馱運來的羊毛、皮張等,除零星出售少許外,全部交給與已有聯系的“歇家”,再由“歇家”介紹出售于洋行或住莊客商。有的直接由“歇家”收購,“歇家”囤積居奇,按照市場的供求變化,適時拋出,賺取更大利潤。同時,以自己所掌握的物資,脅制外商,故洋行、山陜京津等客商,必須委托當地“歇家”,每年春夏先預付巨款或茶布糧食前往牧區預定皮毛,秋冬交回羊毛皮張,蒙藏牧民經“歇家”中介,將皮毛等銷售后,又托“歇家”買回自己所需的青稞、面粉、掛面、茶葉、饃饃、布匹等生活資料,這些生活資料有的由“歇家”直接供應,有的由“歇家”從市面買進后轉手賣給牧民。這樣,“歇家”在整個經營過程中,不僅是蒙藏牧民經商的代理人,又成為洋商貿易的代理人,還從洋行外商、蒙藏牧民兩方面賺取豐厚利潤,這就是“歇家”廣開門路,生財之道,如墜煙海。

由于市場繁榮,民貿發達,客商輻輳,貨物云集,所以各類經紀牙行業應運而生。直至民國初年,明清老街共有各類牙行十個,其中有羊毛秤行、斗面行、山貨過載行、水果行、魚行、青油行、煤炭行、牛羊牲畜行、騾馬行、裘皮行,各行業經紀人近40戶。諸如大宗成批交易的羊毛都須經由羊毛牙行居間介紹,尋求買主,評定等級,商議價格,成交后由牙行過秤結算,清結賬款。該行業組織形式健全,頗得買賣雙方的信任,全行設有固定辦理業務的地點,推行總負責一人,司秤、劃碼、記賬、結算等若干人,羊毛成交過秤中買賣雙方及牙行三方劃碼記賬,經核對無誤后,由牙行負責結算,按期收會貨款,收取傭金。對各經紀人在一個年度內,按傭金收入,分次預分給部分個人所得,年終結算后扣除各種稅費及行內公用經費外,余額部分按各經紀人應得份額進行分配。

各牙行因行業的不同特點,經營形式也有所不同,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經營形式:一類是設立店鋪,定點經營,如斗面行、魚行、山貨過載行、水果行、青油行等;一類是沿街市巡迴、流動經營。在流動經營中,有的行業如羊毛秤行則定點辦公,統一集中流動。如煤炭、牛羊、騾馬、裘皮等行,各業主時合時分流動經營。老街貿易,十分火爆。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后,國際市場上羊毛、皮張緊缺,國內外商人合資經營的天津洋行,開始伸入湟源地區,以明清老街為據點,大量收購羊毛,先后來駐莊的外商有英商新泰興、仁記,美商平和、怡和、居里、瑞記,俄商美最斯、土商瓦利等八家。青海羊毛統稱西寧毛,西寧毛在國際市場上負有盛名,轉手之間,獲利很大,當時毛價由最初的每百市斤白銀三兩漲到三十至四十兩。豐厚的利潤,對省內外大商巨賈有著極大的吸引力。于是山陜、京津等地商人接踵而來。至民國初期,來湟駐莊的山西客商商號有瑞凝霞、德盛奎、恒慶棧、世誠當、日新盛五家。天津客商商號有天長仁、華北洋行兩家。西寧商號泰源涌、德興旺、自立德、豐泰興、慶盛西、天泰興、永盛恒等。明清老街早已是環湖商都漢、回、蒙、藏民族物資交易的據點。當地巨商借地熟、人熟、行情熟的優勢,或開店坐地經營,或派員直接深入牧區收購皮毛,經濟實力已可左右市場,當時有名商號有萬盛奎、寶盛昌、福興源、順義興、德興誠、忠興昌、福興連等,每家資金有白銀十萬兩至四十萬兩。由于外商及內地商人多集中老街,他們由內地發貨也直抵湟源卸貨。故省內西寧等地商人亦來進貨,市場呈現一片繁榮景象。當時每年集散的牛羊毛總數約達四百萬斤以上,各類皮張三十多萬張。老街大中小商,及手工業者共達一千余戶。資金總額約在白銀五百萬兩以上,商務頻繁,每逢春節、元宵佳節,商店用彩布蓬街,爆竹通宵。沿街吊燈排燈齊放光彩,火樹銀花。各路社火,順街演唱,笙簧悅耳,人人喜形于色,可謂極一時之盛。

民國13年(公元1924年)集散羊毛達500萬斤,各類皮張達30余萬張,大批皮毛、藥材等貨運抵天津,轉銷國外。各種“洋貨”及京津珍寶海味涌進湟源。民國15年(公元1926年)商民共約3000家。家給人足,物美價廉,市井繁榮,貿易昌盛,盛況空前。丹之人以商業謀生者過其半,商民生活奢侈,絲布、洋緞服者比比,中人之家海陸珍錯,如數家珍,跑馬風、宴席風、社交風、服飾風、娛樂風、建房風、祭祈風、崇文尚武、革故鼎新與北方大都市北京不銷幾分,由此而發展下來就形成了湟源上世紀初“小北京”的黃金時代,在國內外譽稱“小北京”。

有首詩稱道:

古城丹噶稱北京,

燈山樓兒起飛云。

大橋一道通萬里,

垂楊柳蔭長千春。

客商作賣山東至,

番人貿易西海來。

堪夸當年隆盛世,

風吹閑時麻尼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欧美国产| 欧美成人区|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久久先锋资源|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成人国产免费|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久久伊人操| 国产理论精品|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在线国产毛片| 91热爆在线| av在线无码浏览|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99精品在线看|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免费无码网站|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第一页亚洲|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综合色88| 亚洲精品你懂的|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aⅴ免费在线观看| 2021国产在线视频| 欧美一区精品| 日韩二区三区无|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www.亚洲一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亚洲性色永久网址| 97在线免费|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