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榮格的心理治療思想是其理論體系的基石,是他進行各種各樣研究的動機和目的,也是他在研究中不斷回歸的原點。榮格的心理治療思想是以人格的自性化為終極目標的積極性心理治療,通過運用字詞聯想、積極想象和釋夢等技術,經過傾訴、解釋、教育、相互改變四個階段,逐漸趨近于自性化這一最高目標。
關鍵詞:心理分析;心理治療的目標;心理治療的階段
心理治療又稱精神治療,是用心理學方法對心理進行治療。榮格為了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相區分,選擇了分析心理學的表述方式。它試圖通過理解象征意義來建立意識和潛意識間辯證聯系的理論和治療方法。在具體操作方法上,通過對夢、幻想等潛意識產物的分析,以使被分析者建立其意識與個體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間的溝通和連接,由于榮格心理治療基礎的廣泛性和包容性,在臨床上呈現出一種多元性和豐富性,這樣的治療避免了在一個固定的框架下,對人進行支離破碎的拼湊。 為了讓人們更好的理解其博大精深的治療思想,榮格曾粗略的對心理分析治療的目標和階段進行過簡單的劃分。
一、心理分析治療的目標
心理治療的目標應建立在病癥的假設和發展階段論的基礎之上。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對于心理癥狀的形成一般歸結為某一原型沒有得到良好發展而受到阻礙(當然也可能是個體層面的某一情結),受阻的原型或情結控制自我的活動,就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心理癥狀。心理癥狀是患者精神的一種自我調節,是患者潛意識深處想要獲得更完整人格的一種外部表現,但是,這種潛意識的補償在一般人看來是病態的。與此相應,榮格分析心理學的治療目標就是使受挫折的原型或情結獲得應有的發展,揭示其真實含義,使之與人格發展相一致,使得潛意識的預示和補償內容融入到人格的發展中來,最終達到人格的成熟發展,即自性化的實現。但是,由于人類的心理是異常復雜和高度模糊的,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人生體驗,其多元性和豐富性難以用任何定型的理論以蔽之。所以,具體到每個個體的治療與其說為了某個特定的目標進行,不如說是跟隨者潛意識的指引,朝著人格自性化的方向進行。正如榮格所說心理治療“最好還是不要有太固定的目標為好,因為治療師不可能比病人更清楚自然與求生欲需求者到底是什么……每個人都有各自獨特的、某種不能以他人的方式來代替的生活方式”。
二、心理分析治療的階段
榮格有保留的把他的心理治療過程劃分成四個階段,并用四個標題來描述,分別是:傾訴表白(confession)、解釋(explanation)、教育(education)、相互改變(transformation)。四階段的治療一般情況下是遞進的,部分情況不一定需要全部,有的時候會提出其中某一項。
(一)傾訴表白階段
心理分析的“傾訴”來源于宗教性的“懺悔”,兩者使用的是一個詞:confession,它的心理意義就是要釋放被壓抑的罪惡感,使正常的意識自我開始發揮作用。人類從其原罪開始,就有了隱藏秘密的習慣,隱藏意味著“壓抑”,不能與集體公開和分享,于是,就會導致個體與集體的分化或異化。榮格說“凡是藏起來的東西就是秘密,長期保密的結果就會使心靈慢慢產生一種把該秘密的保有人與社會隔離開的毒液……屬于個人的秘密仿佛是心中的一種罪惡感,會使保守秘密的人切斷他與人的交往。”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心理的掩藏方式就是“克制”(withholding),被克制的東西一般都是情緒,情緒一旦受到克制,如同潛意識的秘密一樣,就會孤立和擾亂人們,使心中產生罪惡感。人類所有的惡劣情緒和易怒現象就是因為克制而引發出來的。如果意識不到自己內心藏有的秘密或情緒,這些秘密和情緒就會和意識脫離,形成獨立的情結,在潛意識里過著隔離性的生活,既得不到意識的糾正,也不會受到意識的干擾,于是這個情結就成為心靈中自主部分,并逐漸發展出一套幻想式的生活。無意識的情結如果以溫和的方式表現出來就是口誤、筆誤、遺忘等,心理癥狀則是個體完全被無意識的情結所控制。有些神經癥就是過分控制秘密而產生的,有些則是因為過分壓制情緒造成的,如歇斯底里癥患者,就是心中有秘密的人,而患有強迫癥的人,則是無法排解自己情緒的人。在分析心理學的意義上,意識到我們所隱藏的秘密,或了解我們所克制的情緒,就能降低它們帶來的消極影響。如果一個患者能很好的表達出無意識需要,他們內心的某些潛在方面就會表面化、意識化。問題較輕的患者在充分表達后就有會自然理解自己問題的癥結所在而得到痊愈。傾訴和表白就是讓隱藏的秘密意識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十分重要,患者只有充分的傾訴和表白才有可能看到自己的陰暗面,讓它們重新進入意識領域,被意識自我所接納,成為整體的一部分,進而形成完整的人格。
(二)解釋階段
傾訴的方式對一些癥狀比較輕微的患者效果非常顯著,但是,往往在傾訴結束之后,患者會對治療師產生移情(projection,患者朝向治療師投射他們自身的重要關系或一些重要內容),這正式當年布羅伊爾在治療安娜·O時遇到的尷尬,也正是因此弗洛伊德對布羅伊爾的宣泄技術進行了革新,從而得出了自己的“解釋法”,通過解釋把心理分析帶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對移情的解釋,實際上就是發揮無意識的治療的作用,清除移情的過程,就是使得那些無法進入意識的潛意識內容被充分意識化。弗洛伊德發現了移情背后的真正動因,即潛意識中的內容,包括幼兒性欲的發展與挫折,患者的移情被理解和解釋為童年為滿足的需要的復現。通過移情患者在治療師身上重新體驗其幼兒期與父母的關系,治療師則通過對這種關系的解釋,讓患者意識到蘊含在移情中的愛、恨、情、仇,并不是現實情景引發的,而是對過去經歷和體驗的重現。弗洛伊德在使用解釋的時候,賦予它一種還原的性質,主要執著于過去。榮格在接受弗洛伊德對移情解釋的基礎上,認為移情可能不僅局限在個人無意識層次,而往往包含原型因素,比如,一位患者對治療師的父親移情,其內容可能超過實際生活的父親形象,而這時治療師在患者的眼中的形象,高于生活中的真正形象,甚至恍若神人一般,這就是典型的原型移情。
(三)教育治療階段
關于這一階段的治療方法,榮格肯定了阿德勒所做的貢獻。在結束前兩個階段之后,患者面臨的便是被教化為社會人的問題了,對于那些不重視道德價值或對分析解釋持懷疑態度的人,僅靠“領悟”是不夠的。正如榮格所說“僅僅知道自己如何和為什么會生病是不夠的,因為知道了惡的根源并不能對治療疾病有什么裨益”,解釋法只能在那些道德敏感的人身上發生作用,但是,即使是最透徹的解釋也只能使患者成為一個理性的“孩子”,在面對社會時他依然會一籌莫展。這正是弗洛伊德的“享樂原則”的解釋法無能為力的地方。而阿德勒正是從弗洛伊德停止的地方啟航的,他著眼于那些受到壓抑、在社會上沒有取得成功的人,并用“權利欲”或叫“自卑情結”代替了弗洛伊德的“享樂原則”來解釋患者的癥狀。他認為患者的癥狀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優越而“安排”出來的,患者利用自欺的神經癥換取一種虛幻的重要性,甚至移情和固著也都是為患者的無法正常實現的權利欲服務的。這些人常常幻想自己受到了壓制,感覺不能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執行力,結果反而把真正的優越目標埋藏起來。阿德勒并不期望患者對深層的潛意識有太多的理解,他盡力用教育的方法把患者改造成適應社會的正常人。榮格認為阿德勒的做法有其合理之處,他說“心理癥是會有許多頑固的習慣的,即便有了相當的了解和領悟,只要惡習不改,心理癥就不會自動消失。可是習慣是要經過反復練習才養成的,所以,適當的教育就是達到此目標的唯一辦法”。榮格評價阿德勒正是這樣一位通過教育的作用把患者帶上正途的教育家,所以,他的方法非常受牧師和教師的擁護。
(四)相互改變階段
在這一階段最具有榮格式治療特征,是一種自性化的治療方式。榮格認為,前三個階段大體上適用于青年患者,因為在這一時期患者仍然致力于對環境的適應,他們的需要和目標就是遠離神經癥癥狀,獲得正常的生活。可是,當青年時期和成年前期的任務完成之后,人們常常感到人生失去了意義。這類人本來就是很正常的而且是成功的人,對他們來說“正常”就意味著局限于普通人當中,他們同樣會陷入神經癥。正如榮格所說,“對于那些尚未適應社會的人來說,‘正常’是一個輝煌的理想。但是對于那些能力遠遠超出一般的人來說,對于那些從來不難獲得成功和完成世界賦予他們的一份任務的人來說,局限于正常就意味著普羅科拉斯提之床,是那樣不可忍受的無聊,以及地獄般的貧乏與無望。結果是,因為太正常而患上神經癥的人和因為無法達到正常而患上神經癥的人一樣多”。榮格治療的三分之二的患者都屬于獲得成功之后的人。對此,榮格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患者的原型意象,引導患者把心理能量的投注由外部轉向內部,關注自己內在意義,最終,在原型的指引下重新確定人生的價值和方向。
這一階段的分析是一種特殊的治療,不僅僅是對被分析者的治療,同時也包含著治療師本人的心理成長,這是一種雙向動力、相互影響的過程。榮格說過“(治療師與患者)兩個人格的相遇,就像兩種化學物質的接觸一樣,只要這種接觸引起了任何反應,那么雙方便都被改變了。”榮格甚至說:“我們應該期望在每一次有效的心理治療中治療師都要對患者有所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只有在醫生也被病人所影響時才能發生。如果你不能接受影響,你也就不能施加影響”。正是在一點上榮格提出了治療師本人也必須接受分析,因為“如果他(治療師)本身沒有受過教育,怎么有辦法教育別人?如果他自己仍在黑暗中摸索,怎么有辦法去開導他人?如果自己本身不清潔,怎么有可能凈化他人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身教必先于言教”。在相互改變的階段治療師必須從教育他人走向自我教育,治療師不僅是治療者還是“病人”,不僅用頭腦和技術來治療,而且是意識本身來影響患者。由此可見,榮格的心理治療已經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治療關系,而是包含了自我心靈探索,兩個靈魂的交互融合的靈性思想。進一步講相互轉化的過程也蘊涵著煉金術的象征意義,這個過程也包含著移情的轉化。榮格借助“哲學家玫瑰園”闡述了這一過程的本質。
參考文獻:
[1]黃奇銘譯,榮格.探索心靈奧秘的現代人[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7.
[2]成窮、王作虹譯,榮格.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三聯書店,1991.
[3]馮川譯,霍爾.榮格心理學入門[M].北京三聯書店,1987.
[4]李德榮編譯,榮格.榮格性格哲學[M].九州出版,2003.
[5]申荷永.榮格與分析心理學[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6]劉韻涵譯,F·弗爾達姆著.榮格心理學導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商士杰,天津工業大學學生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