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就如何有效開展高中生心理健康輔導課程提出了幾點建議:包括心理健康輔導目標要清晰明確、要少而精、要具有可操作性;心理健康輔導課內容要符合高中生心理特點、符合各年級年齡特征、符合課堂實際條件;要重視學生的分享和反饋,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能說、有話敢說。
關鍵詞:高中心理健康輔導課;輔導目標;輔導內容;分享和反饋
心理健康輔導課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引導學生如何健康成長、開發潛能、增進心理健康、預防心理疾患、促進全面發展等方面有著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結合我校開設心理健康輔導課過程中獲得的經驗教訓,就如何有效開展高中心理健康輔導課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輔導課目標要恰當
1.目標必須清晰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都是為了使學生獲得個人的“自我實現”,但每一節心理健康輔導課都應該有明確清晰的教學目標。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才能思考如何在規定的課時內能否完成輔導任務。這里說的目標清晰,不光光是把教學目標列在教案中,讓教師自己明白,它更應該被學生理解和接受。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注意避免使用晦澀難懂、不易理解的語言來表述;少用結論式的道德判斷式的語句;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一表述就容易讓學生摸不著頭腦。首先“價值觀”這個詞對很多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來說,太過空泛,不好理解。再者,“正確的價值觀”會讓學生覺得這節課一定是大而空泛的說教內容,很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不如把“價值觀”具體到某個領域上。比如學習價值觀即學習是為了什么,怎么才能學好,怎么認識自己的學習風格等。
2.目標必須少而精。設定輔導目標一定要防止“貪多嚼不爛”。一節課時間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與其廣撒網收效勝微,不如集中有限資源時間,重點實現一到兩個目標。
以“學會人際交往”這一輔導目標為例,這一目標可以分解為以下幾個層次:認識人際關系的類別和特點;了解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發展過程;掌握人際交往的原則及如何改善人際關系(包括與同學、師長、父母之間的相處之道)。很明顯,要在一節課之內完成以上幾個目標,并做到讓學生有感觸體會,這是很難的。與其這樣,不如選擇一到兩個目標,圍繞該目標豐富課堂素材,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有所體會感觸。
3.目標要有可操作性。心理輔導課的活動目標必須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說,不但能通過目標確定這節課的框架,更要保證目標是可以實施并取得效果的。這種目標具體來說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讓學生在認知上了解什么,在行為上學會或改變什么,在情感上體驗感悟到什么等。
二、輔導課內容要合理
1.內容設計要符合高中生心理特點。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自我意識迅速增強,要求別人理解尊重自己,個別同學會出現自尊心過強,自我中心突出,遇到挫折容易產生消極情緒;認知發展不平衡,對事物認識片面化和表面化,往往強調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視事物的另一面;性意識覺醒,隨著生理變化,對自己和異性產生好奇,開始關注自己的外貌,會對異性產生好感;情感意志不穩定,情緒起伏大,自控能力較差;社交圈不斷擴大,交友熱情高漲,同性異性交往中常出現各種困惑。
在設計心理輔導課內容時,必須充分考慮到高中生心理特點,選擇合適的內容,幫助他們解決困惑、發揮潛能。
2.內容選擇要符合各年級的年齡特征。選擇心理輔導課的內容不能憑老師的主觀想象,而要以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為依據。有些心理健康輔導課的內容,低年級的同學剛接觸覺得很有意思,而高年級的同學覺得反反復復,很是無趣。心理健康輔導課的素材、形式要能引起學生興趣并且能解決他們現階段遇到的心理困惑。比如:給高二的同學上一節以異性交往為主題的輔導課,光紙上談兵,和他們說異性交往要注意什么、應該怎樣,不管老師講的多么有條理、多么振振有詞,他們都會覺得索然無味。不妨選擇一些真實的實例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利弊,由此延展開來,讓同學們自己來做判斷,自己來下結論,這既迎合了他們覺醒的自我意識,又容易發揮學生主動性。
3.內容要符合課堂實際條件。心理游戲加即興感悟是心理健康輔導課中常見的課堂形式,但很多游戲對場地和時間都有要求,比如“盲人之旅”“信任跌倒”“大風吹”“心有千千結”等。在未做好準備時,就貿然使用,既費時費力,效果也不好。而一旦讓學生留下心理課上做游戲很沒意思的印象,也會對以后的心理游戲實施形成阻礙。
三、重視學生的分享和反饋
每一次心理健康輔導課,在結束前都應該要引導學生進行分享和反饋,讓學生把在活動中的體驗、感悟升華為內在動力,內化到自己心理成長。在這過程中,要注意:
1.讓學生有話可說。這要求這節課的內容豐富,能引人深思,有所觸動。如果老師只是干巴巴的照本宣科,學生即使被點名談體會,可能也只是敷衍性的說一些套話空話。
2.讓學生有話能說。教師要把握好時間,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去分享和反饋他們的體會和感觸,當學生覺得感悟無可名狀時,教師要適當的給與引導。
3.讓學生有話敢說。心理輔導應在保持價值中立的原則下,對明顯錯誤的價值觀進行引導。這種引導應當是循循善誘,是一種平等的討論,而不是武斷、粗暴的對錯判斷。因此,在課堂上要給學生寬松的氛圍,讓學生們有話敢說,即便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說了什么分寸不當的話,只要教師適時引導,讓它作為不同的觀點與其他人的觀點進行碰撞,得出的結論,更容易讓學生們接受。
(作者簡介:秦陳茜,南昌市八一中學心理健康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