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對干群及群眾間的矛盾不斷加以解決的過程。矛盾的解決過程是事物之間的關系由矛盾關系逐漸轉化為不矛盾關系的過程,實際也就是由不和諧關系轉化為和諧關系的過程。矛盾與不矛盾之間存在著因果聯系,要解決矛盾就必須對這種因果聯系的復雜性有一個清醒的了解,否則就會思路狹隘,難以把握復雜的局勢。把握了矛盾與不矛盾因果聯系的復雜性,有助于理清人際間關系變化的脈絡,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
關鍵詞:思想政治工作;矛盾;不矛盾
思想政治工作是對干群及群眾間的矛盾不斷加以解決的過程。矛盾的解決過程是事物之間的關系由矛盾關系逐漸轉化為不矛盾關系的過程,實際也就是由不和諧關系轉化為和諧關系的過程。如干群間的矛盾解決了無非是指干群間的關系由心中不滿、互相指斥轉變為心感滿意、互相諒解了。矛盾與不矛盾之間存在著因果聯系,要解決矛盾就必須對這種因果聯系的復雜性有一個清醒的了解,否則就會思路狹隘,難以把握復雜的局勢。把握了矛盾與不矛盾因果聯系的復雜性,有助于理清人際間關系變化的脈絡,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
一、矛盾與不矛盾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因果聯系
不同的矛盾之間存在著因果聯系,一個矛盾會引發另外的一系列矛盾,是學術界的共識。如由利害矛盾可引發言語間的矛盾、行為間的矛盾、政治矛盾、文化矛盾,乃至暴力沖突等一系列矛盾。但目前學術界對矛盾與不矛盾間的因果聯系卻缺乏探討,對矛盾引起不矛盾、不矛盾引起矛盾這兩種情況不少人未曾慮及。其實這兩種現象是廣泛存在的,不僅存在于不同主體間的矛盾與不矛盾之間,也存在于同一主體自身的矛盾與不矛盾之間,還存在于不同主體與同一主體的矛盾與不矛盾之間。
首先,存在于不同主體間的矛盾與不矛盾之間。這分以下兩種情況:(1)不同主體間的矛盾可引發不同主體間的不矛盾。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國共兩黨兩個冤家對頭反而彌合矛盾,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了。(2)不同主體間的不矛盾可引發不同主體間的矛盾。臺灣的國民黨、親民黨、大陸的中國共產黨與臺灣的民進黨、臺聯分別是兩組不同的主體。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以來,國共關系的緩和卻使陳水扁的民進黨與李登輝的臺聯這一對原先的盟友發生矛盾,互相攻擊。
其次,存在于同一主體自身的矛盾與不矛盾之間。這也分以下兩種情況:(1)同一主體自身的不矛盾可引發其自身的矛盾。如某君見某民工因領不到工資而餓得饑腸轆轆,入室盜竊,心中激起阻止與否的激烈沖突。(2)同一主體自身的矛盾可引發其自身的不矛盾。如官員開始受賄時,都會心神不安,但多次受賄后,反而覺得心安理得了。
再次,存在于不同主體與同一主體的矛盾與不矛盾之間。這因涉及主體的轉換,因果聯系更顯復雜,可分以下四種情況:(1)主體自身的矛盾可引發不同主體間的不矛盾。(2)不同主體間的矛盾可引發主體自身的不矛盾。(3)主體自身的不矛盾可引發不同主體間的矛盾。(4)不同主體間的不矛盾可引發主體自身的矛盾。
二、主體自身的矛盾、不矛盾與不同主體間的矛盾、不矛盾因果聯系的具體類型
主體自身的矛盾、不矛盾與不同主體間的矛盾、不矛盾的關系,十分復雜,它們之間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關系,主體自身的矛盾可引發不同主體間矛盾,而不同主體間矛盾也可引起主體自身的矛盾,但又不能簡單地認為一種矛盾會引起另一種矛盾,矛盾既可由矛盾引起,也可由不矛盾引起,矛盾既可引起矛盾,也可引起不矛盾。也就是說兩種矛盾之間既存在著對應關系,一種矛盾引起另一種矛盾,又存在著反對應關系,不矛盾引起矛盾,矛盾引起不矛盾。具體來說,主體自身的矛盾與不同主體間的矛盾,據對應關系和反對應關系具體表現為以下六種情況:
(一)主體自身的矛盾可引發不同主體間的矛盾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情況。言行矛盾,即言不由衷,做出許諾卻不履行,是主體自身矛盾中最常見的矛盾,它勢必引起他人的憤恨,造成自己與他人的矛盾。如一個人借了朋友一筆錢,說好有了錢馬上歸還,但他掙了錢后卻遲遲不還,朋友要得急了,他反說自己根本就沒有借過這筆錢。出于對他的信任,當時朋友沒好意思讓其打借條,這時只好吃啞巴虧。但從此以后把他恨得要死,二人之間產生了尖銳矛盾。
(二)不同主體間的矛盾可引發主體自身的矛盾
這又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情況。自己與他人有了矛盾,勢必在心中謀劃好多對付對方的方法,這些不同方法間的矛盾就是主體自身的矛盾。如領導壓制自己,你勢必盤算各種對付領導的方法:給領導送禮、請客,向他求情;跟他針鋒相對,據理力爭,使他不敢再壓制自己;反守為攻,向上級舉報領導的不法行為,試圖將他搞下臺。這幾種方法間的矛盾就是由自己與領導的矛盾這種不同主體間的矛盾引發的主體自身的矛盾。
(三)主體自身的矛盾可引發不同主體間的不矛盾
這種情況好似不可思議,但仔細想來,又十分常見。主體自身的矛盾有的是主體自己故意制造的,有的是主體無意間流露出來的。在前一種情況下,主體自身的矛盾可迷惑對方,使對方將自己看成他的朋友,而對方將自己看成朋友,自己的疑慮、不滿也會漸漸消除,與對方親近起來,從而使矛盾得到消除。如你找領導辦事,你不知道對方的態度如何,你為了辦成事,就言不由衷地夸贊他,態度恭敬,好話說盡,對方見你對他恭敬,也就盡力為你辦事,人家為你辦成了事,你當然感謝人家,感情越來越親近。言不由衷是主體自身的矛盾,而感情親近是不同的主體間不矛盾,這樣,主體自身的矛盾便引發不同主體間的不矛盾。在后一種情況下,主體自身的矛盾往往是主體低能的表現,對方見自己低能,也就對自己不以為意,使矛盾得到消除。眾所周知,蜀漢后主劉禪才智極為平庸,毫無政治頭腦。被魏國滅亡后,開始司馬昭怕其成為蜀人反抗的旗幟而對其心存疑忌,有心將他殺害,但見其樂不思蜀,說話顛三倒四,前后矛盾,反正好消除了司馬昭的疑忌,不把他的存在視為對自己統治的威脅,不再殺害他。這是個由主體自身的矛盾引起不同主體間不矛盾的典型例證。
(四)不同主體間的矛盾可引發主體自身的不矛盾
這種說法看似荒謬,但卻確實存在。人皆有一種善良的本能,當你要對對方采取有害的行動或叫人從事一種危險的舉動時,總會感到良心不安,心里七上八下,矛盾重重,若你與對方沒有矛盾,那就很難下定決心這么作,但如對方與你有矛盾,尤其矛盾比較尖銳時,你就消除了良心上的不安,沒有了心理上的矛盾,毫不猶豫地這么做。如一個民工因領不到工資而餓得饑腸轆轆,想偷一些或搶一些錢、食物來解燃眉之急,如搶一個與自己沒有矛盾的陌生人尤其是朋友,他心里會忐忑不安,拿不定主意,但如遇見了自己的仇人,就沒有了這些心理上的矛盾,毫不猶豫地付諸行動。
(五)主體自身的不矛盾可引發不同主體間的矛盾
這種現象若局于通行哲學教材的思維定勢,必難理解,若打破了思維定勢,實際又十分常見。比如,你求人家給你辦事,如人家沒有心理矛盾,毫不猶豫地加以拒絕,你必然十分憤恨,引起對他的不滿;若對方猶豫不決,存在心理矛盾,你就充滿希望,極力討好人家。此時,對方主體自身的不矛盾就引起了與你的矛盾,而對方主體自身的矛盾反引起你與人家的不矛盾。
(六)不同主體間的不矛盾可引發主體自身的矛盾
與上一種情況一樣,這種觀點看似荒誕,其實合乎事實。如你的好友正在競選某種職位,你若想競選,就會擔心影響朋友,感到左右為難;若是你的仇人在競選該職位,你就無需顧忌他的感受,心安理得地與他競爭。此時,明顯就是不同主體間的不矛盾引發了主體自身的矛盾,而不同主體間的矛盾反消除了主體自身的矛盾。
基金項目:滄州市社科聯2012年度社科規劃項目《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203。
參考文獻:
[1]楊英法.矛盾的處理、解決方式題研究[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2]劉文海.和諧社會解決矛盾的兩種基本方式[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2).
[3]李永梅.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是處理他人間的矛盾[J].科技創新導報,2008(31).
(作者簡介:張蘭新(1973-),女,河北衡水人,滄州師范學院法政系講師,主要從事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