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是城市的客廳;它是一個城市文化的核心。隨著中國城市化建設的推進,不少城市開辟了中心廣場。以深圳為例,政府投入巨資,修建了幾萬平米的市民中心廣場、音樂廳文化廣場;廣場上街燈屹立,綠樹成蔭,還設置了永久性的座椅,供市民休閑娛樂。與之對應的是:耗資數十億的深圳音樂廳、圖書館、書城、青少年宮等一大批標志性建筑以及文化設施。
每天,有數十支青年樂隊在廣場上從事表演;也有很多單個的民間藝人在此展示才藝;還有繪畫、書法、武術、街舞、健美操的參以。有一家四姐妹自發組織的健美操團隊,己發展至500余人加入,其中有外籍人士;每天傍晚,這個大型健美操團體的一小時表演,吸引眾多市民駐足觀看。琴聲繚繞,歌聲不斷;深圳的廠場文化,成了市政府提出“文化建市”戰略中一道最亮麗的風景。在2011年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一支由深圳福永青年農民工組建的街舞隊登上大雅之堂;他們的精彩表演,給全國廣大電視觀眾留下難忘的印象。
一個城市要做好廣場群眾文化,我認為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尊重市民的自發性、娛樂性
既是群眾文化,就必須尊重市民的自發性與娛樂性;這樣政府輕松,群眾滿意。所謂“自發性”,其定義是:非官方組織的市民文化活動。脫離這一特點,廣場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任何一個政府職能機構,都沒有足夠的精力與能力,去長期組織和維持一座城市廣場文化;既便可以這樣,也絕無此必要。娛樂性就是讓市民自娛自樂,這是政府文化管理部門最明智的選擇。“一管就死,一放就亂”—— 這一直是令政府頭痛的老舊經驗,但深圳的新實踐證明:一管就死沒錯!但一放未必就亂。很多時侯,政府部門的文化官員,往往低估市民的基本素質。
市民自發性的文化活動,有著長久的生命力;因為它早己成為人們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經過三十年改革開改,中國取得令世界囑目的經濟成就,國民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高。不再為衣食所困的國民,自然會把更多精力投向精神文化生活。當唱歌、跳舞、畫畫、寫字、健身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之必須,這無疑是市民對政府的最真誠贊美。這其中之道理不難理解: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人們,絕無可能整天想著去唱歌跳舞 ……
二、廣場文化要有包容性
自發性的市民文體活動,無論其形式、內容、以及參予人員,都帶有濃重的市民生活色彩。就廣場上所呈現的表演形式而言,常見的有器樂、聲樂、舞蹈 、武術、書畫現場創作 …… 等等;內容有原創型的自編自演,有翻唱,有即興表演,也有不少懷舊經典。其風格也多姿多彩;有流行音樂,古典音樂,民間音樂(含各地民歌及器樂);至于參與人員,那更是豐富而完整 一一 專業的、業余的、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還有不少是在校學生??梢哉f,廣場文化吸引力巨大,無論男女老少都在其中;甚至有來自國外的藝術家 …… 以深圳音樂廳文化廣場為例,有一對來自南美波利維亞的藝術家,他們幾乎天天在音樂廳廣場一角演自制排蕭,非常受市民歡迎,他們靠推銷自己的原唱CD 為生。
以上所述,旨在表明廣場文化的另一特征,即一一 城市的包容性。若缺少包容,廣場文化即刻失去特色,顯現出蒼白、單調。這是市民所不愿意看到的。作為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門,應該提倡和尊從廣場文化的包容性;在法律框架內,盡量不去干預為好。隨著綜合國力的進一步強大,相信會有更多的國外藝術家,以民間自助的方式,參予到中國各城市的廣場文化活動中來。這種起于民間、自發性質的國際文化交流,有助于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對提升城市形象有幫助。
三、廣場功能要追求市民至上
有些城市廣場,大則大矣,美則美矣,可就是沒人氣,只有一個光禿禿的空地。究其原因,是廣場的設計者和建造者,心里沒有裝著市民;他們單純地將廣場看成是政府的門面,或做為一種可有可無的城市裝飾,因而在建造時,沒有相應的、為方便市民休閑娛樂的設施。一個耗資不菲的諾大的廣場,成了華而不實的花架子,最終淪為僅供市民過路的大水泥地。
這一點,深圳市政府做得比較人性化。政府尊重專家意見,請有豐富經驗的機構來設計廣場,而不是憑市領導的個人喜好拍板建造。廣場全都采用防滑材料,并種有大量樹木、花草供市民遮蔭與欣賞,還有木座椅讓市民休息,有柔和的燈光照明;周邊眾多文化設施如音樂廳、圖書館、書城、少年宮等,為市民休閑娛樂提供多種選擇,加之配套的生活設施如公廁、報刊亭、商店、咖啡廳供市民消遣。由于設施齊全配套,深圳的文化廣場每天游人如織;不少勞累一天的外地農民工,每天都會來廣場度過輕松的傍晚。廣場人員數量雖多,人員結構復雜,卻很少發生治安事件和人員糾紛。
四、要分清街頭藝術和流浪乞討
一個廣場人氣興旺,吸引藝術家的同時,往往也招來流浪乞討人員。當城市管理者清退這些乞討人員時,乞丐們振振有詞:憑什么別人能做而他們不能 ?他們說的“別人”,是指廣場上從事表演的各類藝術家。表面看,乞丐們的抗議似乎有些道理;因為街頭藝術家也會在腳邊打開琴盒子,聽眾會往盒子里投錢,而乞丐們手里也時常拿著樂器 …… 這就給城市管理者和文化稽查部門帶來一個問題 一一 如何區別街頭藝術家和流浪乞討人員 。
據我長期觀察,賣藝者與乞討者,可以從以下幾點區別出來:
一是看表演技能。無論說唱或演奏,藝術家都具備一定的技能,表演也能達到相應的水準,樂器呈多元化形式,其作品在某種程度上能給觀眾帶來視聽美感;而乞討人員不具備上述技能和水準,樂器也較單一;通常是“一只二胡游四海,一把月琴彈天下”。
二是看衣著與外貌。從事街頭表演的藝術家,衣著一般都很整潔,表情陽光;而乞丐剛好相反,他們往往衣著破舊,表情痛苦,這樣才可喚起路人同情而達到乞討之目的。從年齡上區別:街頭藝術家以中青年居多,而以乞討者則以老年人居多。
三是看行為方式。藝術家專注自己的表演,以喚起觀眾的審美情趣;而乞討者專注于自己的外觀慘像,以博取路人同情。很多時侯,乞討者的慘像往往是作假。
曾經有段時間,深圳有關部門也不分清紅皂白,把街頭藝術家當做乞討人員清出廣場。這事在報上有過公開報道并引發一場市民大討論 一一 城市有沒有街頭表演的位置與空間 …… 多數市民認為:有文化內涵的城市,一定會為街頭藝術家留下空間;他們是城市文明的一部份。而乞討者則應堅決清理,因為,一一 乞討是城市文明的毒瘤。在巴黎著名的協和廣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表演,而乞丐則一個也見不到。這不是說巴黎沒有乞丐。事實上巴黎有很多乞丐,但在協和廣場上一個也見不到。巴黎市政當局如何管理,很值得中國城市效仿。
(作者單位:深圳市群眾藝術館《文化天地》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