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誦讀古代詩詞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內容, 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有生命力的材料和表現手法, 豐富現代語文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豐富文學素養”。文言文以其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內涵, 對學生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的提高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涩F實中的文言文教學并不樂觀,學生抵觸畏懼文言文的心理非常嚴重,鑒于此,筆者根據個人的教學實際以及學生情況,實施了針對文言文的“讀、悟、譯、誦、練”五步教學法,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將此教學法展示出來與大家共享。
第一步;讀,即朗讀課文。但是文言文由于時代久遠,與現代漢語差別很大,再加上其字少意深、音單義廣的特點,學生自己朗讀存在著一定困難。因此,在讀的環節中,我采用了多形式朗讀。如自由朗讀,讓學生自己先體會文言文的句式結構、語氣等特點,并對重難點進行標示。而后錄音范讀或教師范讀,讓學生結合范讀的字音、停頓、節奏、語氣、語調、語速等方面,針對自己朗讀不當之處進行自我糾正,然后再齊讀、指名讀、分組讀等等。當然,在讀的過程中,我做適時指導,對重難點、易錯之處做重點強調,以此喚起學生的重視,也加深對課文的印象。通過學生的朗讀,一方面提高學生朗讀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為下一步感悟文言文打下基礎。
第二步,悟,就是感悟的意思。通過第一步的多形式朗讀,學生已經克服了字音、斷句、停頓、語氣等方面的困難,對課文的內容也有所了解,雖然個別學生由于自身文言知識匱乏,對課文理解感悟或者不深刻、或者不全面,抑或有偏差錯誤的地方,但是學生能夠有所感悟已經是較朗讀高一層次了。在這一環節,我采用“先學后教”教學模式,圍繞課文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逐層深入理解感悟內容。例如在講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課時,我一共設計了五個問題:
1、第一段列舉了幾個人物?
2、列舉這幾個人物有什么作用?
3、第二段運用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三段運用什么論證方法?從哪些方面進行論證?
5、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請歸納總結。這些問題的設計,有助于學生逐層深入感悟課文,很好地實現了學生輕松學、教師輕松教的目的。
第三步、譯,即翻譯。翻譯作為文言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識、在理解感悟文意的基礎上才能準確流暢地進行翻譯?!靶拧⑦_、雅”是文言文翻譯的標準和要求,為了提高學生翻譯的能力,我借鑒采用江蘇射陽職業教育學校徐尚坤老師的五步法,即(1)字字落實, 對譯。古漢語中多是單音節詞, 先將單音節詞翻譯成與它相對的現代漢語雙音節詞, 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 故天將大任于是人也” 一句, 單音節詞譯為雙音節詞:故———所以; 天———上天; 將———將要; 任———責任;是———這樣 ——譯文應該是: 所以上天將要把大的責任降臨給這樣的人(2)省略成分, 補足。這主要針對文言文中的省略句而言。如《送東陽馬生序》一文“錄畢走送之”一句省略了名詞“ 吾”, 完整的句子應該是“吾錄畢,走送之”翻譯時要把省略的主語補出來, 譯為“我抄錄完畢,跑著歸還書”。(3)通假字詞, 替換。通假字詞翻譯時要譯為它所通字的意思。如“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這幾句(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其中“曾 ”通“ 增”,要譯為“ 增加”的意思,“衡 ”通“橫 ”, 要譯為“梗塞、不順”之意,“拂”通“弼 ”, 要譯為“輔佐”之意。(4)倒裝語句, 調序。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一句, 翻譯時應該調整它的語序,譯為“ 你真是太不聰明了”。(5)專有名詞, 挪移。專有名詞指文章中的人名、地名、國家名、官名等, 這些詞語不必翻譯, 直接挪移就成。翻譯作為中高招考試必考內容,這一步教學尤為重要,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加大了重視和訓練力度,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翻譯的能力。
第四步、誦,這里的誦不是誦讀之意,而是特指熟記背誦之意。通過上面三個過程的學習,學生的口、腦、手得到了有效的調動,學習興趣提高,對課文的內容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 然后把這些再熟記下來, 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再理解,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古詩文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讓學生熟記背誦,積累大量的名篇佳句,使學生識字、寫作、閱讀、口語交際、邏輯思維等能力都得到提高, 特別是語言文字運用方面,學生記憶的東西多了,那么在寫作中能夠信手拈來, 在口語交際中能脫口而出。
第五步、練,即強化訓練,或根據文言文設計習題,或對讀、悟、譯、誦進行練習驗收、或對文言文知識進行梳理總結等??傊?,這一過程重在練習,充分調動學生動腦動手能力,讓學生在練習中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以上是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及教學經驗總結出來的針對文言文教學的方法,當然,由于個人能力有限,必然存在不成熟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和各位同仁一起思考、探討,共同促進我們的文言文教學。
(作者單位:河南省南陽市第十四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