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官德,簡單的說就是官員的道德,是人類道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西方由于文化差異較大,對于官員道德的理解也各有千秋。通過中西方古代官員道德的對比,找出二者的差異性,取長補短,針對中國官員道德現狀,強調誠信的重要性,為我們社會主義新時期官德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西文化;官德;誠信
官德,簡單的說就是官員的道德,是人類道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西方由于文化差異較大,對于官員道德的理解也各有千秋。
道德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為上層建筑服務的,官德作為一種特殊的道德,與作為上層建筑之一的政治制度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里首先對古代中西方政治理想作一個簡單的對比。
西方的公共服務職業起源于貴族,傳統意義上的貴族負有提供公共服務的義務,必須英勇地保護弱者和不幸者。出于對理想的追求,在西方,很多人選擇從政,因為這個職業值得他們用畢生去奉獻,去奮斗,是他們崇高理想的實現途徑。他們投身公共行政的目標是神圣的,就是要建一座“山巔之城”。“山巔之城”源于馬薩諸塞灣殖民地領袖約翰溫思羅普的話,他曾在1630年寫道:“必須考慮到我們應該是一座山巔之城,人民的眼睛都在看著。”“山巔之城”于是成為適合世界觀摩參考的可作為范例的政治共同體的代表,美國歷史上有幾任總統都喜歡引用這句話。
中國是一個重視禮儀道德的國家,“以德治國”貫穿了中華文化的整個發展過程。《大學》所謂的“大學之道”,其實就是為政之道,“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此三綱領中,“明德”是前提,“至善”是目的,首先要完善自身的德性,才能讓完善的德行普及于民眾,從而達到“至善”的理想境界。為進一步說明,《大學》又提出“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求一個人自身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后,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一言以蔽之,不管是“三綱領”還是“八條目”,關鍵在修身正己立德,而目的則是“學而優則仕”。 學習就是為了做官,齊家治國平天下,“士當以天下為己任”,是千百年來讀書人的抱負和理想。
從以上對比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西方還是中國,為政治理想而奮斗,都是知識分子為之追求的目標。
對于政治理想的追求,中西方可以說是殊途同歸,但對于政府官員道德的認識,中西方差異較大。
西方的官員道德可以理解為榮譽,認為榮譽先于倫理,榮譽就是政治的本質。特別是在古代,人們只信賴有榮譽的人,并由其負責公共事務。西方的榮譽起源古希臘和古羅馬。公元前458年,羅馬受到攻擊,農場主辛辛納塔斯授命于危難之際,棄農從戎,帶領部隊16天擊退敵人,后辭去官職,回家種田。功成身退便成為西方所崇尚的英雄行為,辛辛納塔斯也成為共和精神和個人信仰的代表。喬治?華盛頓也是辛辛納塔斯式的人物之一。他在最后一次演講中說到:“我現在已經完成了任務,我要離開偉大的軍事舞臺……,我在這里交出我所獲得的授權,辭去所有公共職務。”
西方認為,真正的榮譽是一個人的誠實和正直。有榮譽的人是誠實可信的,這便是榮譽的核心內容。誠實的人會用自己全部的信念和聲譽來履行諾言,言出必行。尤其是在行政領域,真正的溝通是行政組織運行的必需前提。同時,誠實正直的人也意味著明辨是非,有強烈的正義感和堅定的信念,知道自己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所以,有榮譽的人,即誠實可信的人,會謹慎地使用自己的權力,會嚴肅認真地誓死保護國家的利益。誠信的直接表現就是責任,作為政府官員 ,不僅要承擔工作中的責任,還要承個人聲譽、生活中的責任。如果腐敗或撒謊必然會因失去誠信而失去榮譽,像水門事件中的尼克松總統一樣。
相對于西方榮譽至上,誠信第一的官員道德要求,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官德文化中,更強調道德的全面性。中國對于官員德行的重視由來已久,在儒家思想形成與統治中國歷史的過程中,修身正已立德成為中國人做人做事和為官理政的根本。官箴書是中國古代為官者入仕必讀的書,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指導,始終把修身立德公正廉明放在重要位置。歷代君主都重視對官員的選拔和任用,重視官員的道德修養。《周禮天官》中提出“六廉”說,即“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潔,六曰廉辨”。簡單地說就是考察官員要看他是否善于辦事,是否推行政令,是否謹慎、勤勉、公正、守法和明辨是非。這六個方面基本上涵蓋了為官者所應具備的德行素養,是歷史上最早的對于官德的解釋。后有《論語》“五美”說,“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漢“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晉“中正六條”說,“忠恪匪躬、孝敬盡禮、友于兄弟、潔身勞謙、信義可復、學以為己”;唐“四善”說,“德義有聞、清慎明著、公平可稱、恪勤匪懈”;明“居官七要”說,“正以處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長,信以接物,寬以待下,敬以處事”;清“居官八約”說,“事君篤而不顯,與人共而不驕,勢避其所爭,功藏于無名,事止于能去,言刪其無用,以守獨避人,以清費廉取”等等,幾乎涵蓋了官員活動的方方面面。
從以上對比我們可以了解中國古代官德內容全面而細致,但在實際中往往由于要求虛高,無法長期、普遍、真正地達到。另一方面,官德的狀況并非與其強調的程度成正比,特別是到了一個朝代的中后期,道德被強調到無以復加的程度,而道德卻滑落至低點。相對而言,西方官德簡單地說就兩個字“誠信”,你能做這到這兩個字,就是好官,不能做到就會被人們唾棄。
當然誠實守信,誠信為人,不僅是西方國家對官員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們為人為政最基本的要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就是我們的誠實守信。十四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誠信友愛成為和諧社會主要內容之一,即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胡錦濤總書記在“八榮八恥”中也講到“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誠實守信”是社會主義新時期的需要,人人都應以誠實守信為榮。
再看看我們今天腐敗的官員,不管是行賄受賄、貪污腐敗,還是官商勾結、違法亂紀,或是生活腐化、包養情婦,哪一個不是說一套做一套,對上一套對下一套,明里一套暗里一套?哪一個有誠信可言?當腐敗問題實際是全球性的難題,官員道德建設也成為各國共同的政治話題。當然,中西方官員道德要求不論是從自身規范體系,還是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來看,都要存在差異性。包括官德文化在內的西方文化,不一定完全適合中國社會,但針對我們官員道德存在的實際情況,我們在學習紛繁復雜的古代官德的同時,不防借鑒借鑒西方對官員道德及官員制度建設方面優秀的東西,把誠信為人放在官員道德更為重要位置,杜絕腐敗現象,提升官員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杰伊·M·沙夫里茨[美],公共行政導論(第六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0).
[2]郭培貴,官德.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9(1).
(作者簡介:干旭敏(1977-)女,四川夾江人,碩士研究生,助教,樂山市委黨校,主要從事行政管理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