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和政府號召我們文化工作者要把“三貼近”當成我們的行為準則和行動方向,不是說在口頭上、寫在文件中,而是要扎扎實實地落實在行動中;不是“一陣風”的走過場,而是要持續、持久地做下去;不是表層、水過地皮濕地做,而是入腦入心卓有成效地做——只有這樣,我們的群眾文化才能生動活潑、繁榮發達,我們的群眾文化工作者,才能水平能力持續提升、文化境界漸入佳境。
那么,怎樣才能實現如上要求?
我以為,要在“貼著地面行走”的認識和行動上下番硬功夫,并拿出切實有效的措施。
其一,摸清“底牌”,需要“貼著地面行走”。
我們群眾文化工作者,要以心系基層群眾的為“底色”,放低姿態、躬身走進群眾隊伍,和他們打成一片甚至交朋友,才能了解最真實的情況,獲取第一手素材,進而解決實際問題,推動群眾文化。
摸清自然狀況底牌,利用現有文化資源,借勢而行。任何城鎮或村鎮,都有其獨特或獨有的文化資源。我們巧用這些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群眾工作。
摸清特產資源底牌,我們根據這些特產的特點,挖掘潛藏的文化因子,尤其是要有一雙慧眼,發現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資源,找到開展文化的突破口,開展群眾文化工作。中華民族有著悠久文化傳承,任何一地都有自己的“特產”,這些特產,很有可能是我們發展群眾文化新的著眼點和新的生長點。
摸清設施設備資源底牌,我們對這些資源進行組合、整合、調整,甚至開發再利用。無論的城鎮還是鄉村,我們常常發現閑置或利用不夠的房屋、場地、設施或設備,如果協調、規劃、運用得好,這些資源很有可能是我們開展群眾文化的大有可為的所在。
摸清人力特點資源底牌,推助群眾文化發展。大千世界之所以精彩紛呈,其中一點就是不同的人創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底色。正因各地的特產、生產、民族、習俗各有不同,才有著豐富多彩、搖曳生輝的群眾文化。除了正常的吹打彈拉、寫作畫畫,還可能有我們見所未見的什么民間“愛好”,這些民間愛好,很可能就是讓我們文化工作者“眼前一亮”的所在,稍加引導和扶持,就會創造出有著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其二,出臺文化政策和對策,需要“貼著地面行走”。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深入基層,就難免工作“跑偏”。
發展群眾文化,既有“通用政策和對策”,更要有“個性政策和對策”。道理很簡單,我們在硬件建設上,要有“共通”的要求和水準。如:鄉鎮要有文化站、室,閱覽室、圖書室、游藝室及物品配備、人員配備要求。城鎮的經濟條件相對要好、人員密集,要配備高于一般鄉鎮的文化硬件設施。針對不同的鄉鎮或街道,我們要有“統一”的要求,也要有“個性化”的要求,然后進行“規范化”或“一對一”的領導和指導,促使文化建設和文化活動穩步提高。
針對不同季節,出臺文化對策。例如:在抓農村群眾文化時,我們要躲過“春忙”、“秋忙”兩季,不給農民添亂。同時,我們文化工作者可用這一時間段進行自我“文化儲備”。而在夏季休閑和“貓冬”季節,我們則強力掀起“文化攻勢”,開展多種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吸引農村富閑農民的注意力,提高文化水平,促進社會各諧。
針對民俗,出臺文化對策。春節前,我們開展民俗文化培訓;開展書法對聯培訓和比賽;正月里,我們開展東北大秧歌匯扭比賽;三月三,我們開展風箏比賽;七一前,我們進行“紅色文化講座”,等等。
針對人才的興奮點,出臺對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總有一個地方的“興奮點”,只要我們找準了“興奮點”,就能讓群眾文化發展“大提速”。諸如二人轉、評劇、快板書、大鼓書、泥人、泥塑、剪紙、糖人、刺繡、繪畫、刻印等等。我們因勢利導,先普及,再請各業高手輔導,使其提高,推助其加快前行步伐。
其三,向基層送文化,需要“貼著地面行走”。
伴隨國家經濟的發展,黨和政府日益重視群眾文化,已經實現了博物館、展覽館免費參觀,最近,又發下了群眾藝術館、文化館免費開放的文件,可見,一個群眾文化大發展的時代已經來臨。很多地方政府提出“惠民工程”措施,也為我們文化工作者提供了大顯身手的機會。
面對這樣的大好時機,我們文化工作者更要深入基層,捕捉群眾所需的第一手信息,“對號入座”地向基層送文化。例如:針對城鎮群眾公園里“風靡跳舞”的群體,我們適時舉辦舞蹈培訓;針對農民歌手唱歌“音準偏差”,我們舉辦民歌、流行歌曲培訓;針對鄉村劇團“后臺軟”的實際,我們舉辦架子鼓、電子琴、電吉他培訓;針對農村展覽館講解員少或水平低的實際,我們舉辦相應的培訓;針對村文化室圖書分類亂的實際,我們舉辦的圖書分類入錄、管理培訓班;針對城鎮學生口才表達差的實際,我們舉辦了演講培訓班等等。
其四,為群眾種植文化,需要“貼著地面行走”。
基層缺什么我們抓什么,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重視什么。難的是,我們只有深入一線,才能摸準脈搏、對癥下藥。最重要的是,我們不僅要挑選不同行業、相對高水準的輔導教師進行輔導,還要為群眾種植文化,讓文化真正在群眾中生根。
一是,在空閑時間上種植文化。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定親人員有增多,“麻將風”、“喝酒風”相繼在東北城鎮刮起。前者賭博傷情、后者醉人傷身的社會問題,已經成為一種砍不斷、理還亂的現象。幾乎人人都知道“這不好”,幾乎人人都“難以自拔”。為什么?除了一少部分的“需要”外,大部分是因為人們的富閑時間太多。在城鎮,我們先搞了書法培訓、畫畫培訓、象棋培訓、軍械培訓、釣魚培訓、舞蹈培訓、歌手培訓、健美培訓后,又加強了“后續工作”,定期、不定期地進行了上述有獎比賽。不同的人參加不同的培訓和比賽,填充了空閑時間,吸引了精力產生了興趣,很多人擺脫了過去的“麻將場”和“酒場”,提升了鑒賞品位,提高了學科水平,強健了身體,促進了鄰里和友人間的友好關系。
二是,在空閑場地上種植文化。每當夏季來臨,東北城鄉的群眾在戶外健身、娛樂、游覽的人越來越多,形成一道寒冷季節少見的風景線。我們因勢利導地進行組織和輔導,讓這道風景線更加迷人。在城鎮的中心廣場,我們舉辦大型文化演出活動,成為城鎮群眾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首先,年初,我們制定計劃,把全年各個單位的演出日程安排好,下發下去,便于督促各單位認真執行,也便于群眾監督。其次,提高演出水平。這樣的演出不僅是一臺“大戲”,還有較高的水準要求,盡力達到專業或準專業水平。我們經常下去監督或指導,協助“改進”不達要求的地方。再次,我們每年年底,都要進行評比和表彰,對表現突出的演出單位、組織單位,分別進行表彰,促進“廣場演出”水平待續提升。第四,我們把此類“廣場演出”常態化,“制度”一樣固定下來,使之形成一種“長效機制”。第五,我們組織小形演出團體深入鄉村,把各村的“文化廣場”利用起來,讓演出文化遍地開花。
其五,建立文化隊伍,需要“貼著地面行走”。
深入基層進行培訓和輔導,抓好群眾文化的普及和提高相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根據基層的實情,留下一支不走的文化隊伍。
我們文化工作者深入調查后,要做到個到位。首先,領導重視到位。我們要想方設法取得基層領導對文化骨干的重視,這是能否順利開展留住骨干、建立文化隊伍的關鍵。如果可能,要制定留住骨干的鼓勵政策。第二,摸清文化骨干實情到位。城鎮或鄉村有哪些文化骨干,水準到什么程度,我們采取哪些方式方法進輔導、提升、拉動?第三,既讓“文化留心”,也要讓骨干學習某種文化上“有所用”,最好與市場對接,讓其成為經濟創收、提高生活水準的重要部分。
(作者簡介:賈淑巖(1975.9-),女,滿族,中共黨員,畢業于鐵嶺師范學校、渤海大學,現在西豐縣文化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