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的音色動聽,情感表達豐富細膩,演奏姿勢迷人,自誕生以來就受到無數人的喜愛。縱觀整個音樂史,幾乎所有作曲大師都為小提琴創作過作品,這使小提琴的演奏作品浩如煙海,而自意大利三大制琴家庭的不斷改良后,小提琴的樂器性能更高,演奏更為科學,自演奏家凰格尼尼以后,小提琴的演奏進入技巧發展的高峰,這也給小提琴的學習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小提琴的尺寸可以隨著年齡和臂長而有多種選擇,所以初學者一般都是學齡前的兒童,這個階段的孩子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很多都還不怎么識字,加之小提琴學習難度又大,因此不管是對施教者還是受教者來說都面臨不少難題。現代教育理念是以學習為主,但在小提琴的教學中還是以教師為主,尤其在啟蒙階段,教學方法主要靠教師的引導、口傳心授。
一、運弓是小提琴啟蒙階段的訓練重點
那么,面對小提琴諸多演奏技巧,究竟應該從何入手呢?筆者認為,應該從右手的運弓訓練開始。基本原因有兩個:
1、優美的音色來自弓弦的接觸。其實,音色對于所有的樂器都非常重要,人們之所以喜歡某個歌手是因為喜歡他或她的歌聲,有人高亢嘹亮、有人委婉甜美,不同的嗓音有不同的魅力。而樂器的“嗓音”就是我們常說的音色。聲音有顏色嗎?它看不見、摸不著,怎么能成為“音色”呢?這個詞看似矛盾,其實很貼切。人之所以會在音樂響起的時候產生共鳴,是因為入耳的音樂聯系自己的審美經驗、生活閱歷、內心感情產生聯想,交響樂的深刻、小夜曲的恬靜、大提琴的深沉、長笛的悠揚等等,使人在腦海里不由得浮想聯翩,于是各種繽紛色彩就會涌入眼簾,這種種的感受就是來自不同樂器的聲音特點。弓弦樂器有接近人聲的豐富表達能力,尤其是小提琴,G弦的渾厚、D弦的柔和、A弦的溫暖、E弦的光輝,給人不同的感受。這些音色的變化主要靠右手運弓的控制,這也從客觀決定了右手訓練的重要性。
2、穩定的運弓可以使喚左手的學習松弛。美妙的音色來自穩定的運弓,穩定的運弓是右手控制力的體現,可以掌握穩定的運弓前提一定是手上能穩定的持琴,這些基礎打好后,能使左手獲得最大限度的解放,即松弛,而松弛對于小提琴的演奏至關重要,因此,右手的訓練是小提琴啟蒙階段的重中之重。
二、怎樣訓練右手運弓
提出問題就必須解決問題,要獲得良好的音色、規范的運弓,一定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即“直、平、穩”。正如一切深刻的哲理都是蘊含在簡單、樸素中,小提琴的演奏與教學也不例外,只有做好那些看似簡單不起眼的小細節才能走得更高、更快、更穩。
1、直。就像開始學習漢字,要一筆一劃從楷書入手一樣,小提琴的右手訓練也要有規矩,弓子走直,這是學習小提琴的第一步,也是老師要給學生樹立的第一印象。只有走直弓子才能保證弓與弦的接觸點不變,從而使發音集中,邁出獲得良好聲音的第一步。啟蒙階段一定要從持琴握弓開始,沒有穩定的持琴、規范的握弓姿勢,是不可能走直的。學習伊始,進度一定要慢,一個動作要領沒掌握好一定不能進行下一個學習內容。握好弓子之后才能開始運弓的學習,從最易掌握的中弓偏上開始,只拉1/4弓段,而且不要連續運弓,避免出現不均勻的換弓。啟蒙階段就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的認識很重要。
中弓掌握好就開始按照弓尖、上半弓、中弓偏下、弓根、下半弓、全弓的順序依次學習掌握,從四分音符到二分音符、附點二分音符、全音符結合不同弓段學習,把握好進度,一定以質量為主。整個弓段學完并掌握好后才能進行左手的學習,貫穿始終的是穩定正確的持琴姿勢,老師要不斷嚴格要求學生才能努力做到。
2、平。弓子走直是運弓的第一步,進一步的要求就是運弓的“平”。小提琴的基礎弓法主要是分弓與連弓,而分弓又是連弓的基礎。運弓要平不僅僅是指一種弓法或單根弦上的演奏,包括基礎弓法及由基礎弓法衍伸變化的復雜弓法,以及換弦、換弓、左手換指、換把時對運弓的具體要求。弓走平可以保證發音的持續性,有助于演奏旋律線條的連貫,不破壞樂句的完整性,啟蒙階段就開始強調能使學生受益匪淺。
3、穩。穩定性的訓練在小提琴啟蒙階段也是重要的內容,從站姿到持琴、握弓的基本方法都要求,只有先做到穩定,將穩定性作為基礎才能進一步學習其他演奏技巧。如同牢靠的地基對于高樓大廈、堅實的橋墩對于萬丈虹橋,基座的穩定性使學習到高級階段的大量弓法變化成為可能,為細膩豐富的音樂內在表達提供了音色保證。
貫穿學琴始終的弓法練習就是每日的長音練習,前提是要長期堅持,運弓練習對右手的訓練非常有好處,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見成效。在這方面,老師自己一定要堅持不斷要求學生,否則容易事倍功半。
(作者單位: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