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企業發展受到重挫,使得沿海企業目光逐漸轉向國內消費市場;另一方面,由于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原料、人工及土地資源成本越來越高,沿海企業本地擴張也越來越艱難,加上國家中部崛起戰略和西部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很多沿海企業逐漸向我國中西部轉移,但如何引導企業向中西部轉移?本文試圖從多種角度剖析沿海企業向中西部轉移過程中幾個關鍵問題。
關鍵詞:企業;轉移;思考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3-0-01
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這種現象叫做產業轉移(也有學者將其定義為橫向轉移)。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工業各部門及各種工業產品,都處于生命周期的不同發展階段,依次分為創新、發展、成熟、衰退四個階段。此后威爾斯和赫希哲等對該理論進行了驗證,并作了充實和發展。區域經濟學家將這一理論引入到區域經濟學中,便產生了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這一理論在世界制造產業向亞洲轉移中也得到驗證,成為產業轉移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但企業轉移的動因主要是基于成本與市場的考量也得到了絕大多數學者和管理者的認同。2010年,《國務院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正式出臺,根據這份文件,國家將在財稅、金融、投資等方面對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提供支持,著力促進中西部地區成為產業轉移的首選地。最近幾年,隨著全球經濟危機蔓延,產業轉移特別是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必要性已經成為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而艱難選擇。但哪些企業改轉移?又該如何轉移?筆者試圖從多種角度來做些剖析:
一、轉移的動機和時機是否契合本企業的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30年來,沿海經濟持續的繁榮吸引了很多的優秀企業和優秀人才,特別是以出口創匯為主的外向型企業依托港口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僅如此,沿海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對這類企業有著短期內陸無法比擬的港口優勢、市場環境和產業集群。這類企業考慮向中西部轉移時要對參與國內市場競爭有充分的準備。要定位這種轉移是基于競爭戰略還是企業內部優化的戰略調整,是企業產業轉型的需要還是現階段生存的需要。如對于出口為主的外向型企業,可以考慮將對能源、勞動力、土地資源和原料等因素依賴較大的生產企業向中西部人力資源和能源大省轉移。對于以國內市場為支撐的企業,可以逐步分梯次的選擇合適的時機、合適的地點在企業資金相對充裕的情況下向中西部轉移。
但無論何種取向,市場和成本必將是戰略考量的最基本因素,企業價值鏈的優化是戰略核心。
二、選擇地區間平移還是產業結構調整
目前,很多企業將落后產能或環保達不到東部城市要求的企業向中西部平移,以緩解暫時的困境,這無疑不具有社會效益和符合企業發展的長遠利益。而且,中部特別是西部地區地處河流上游,這類企業如因循守舊,固步不前,即便取得中西部地方政府非理智的支持,也是飲鴆止渴。還有目前有很多的企業在追求低成本戰略,尤其是處于完全競爭狀態下了勞動密集型產業,很多企業只是考量了中西部地區勞動力成本低于東部地區,但并沒有從時間縱向角度和勞動力流動角度去考慮這種成本差異會遲滯多長時間?
如果轉移成本遠大于企業在沿海和中西部生產成本相差值的遲滯期的收益,最多也只是給企業產業升級帶來時間上緩沖。
三、本企業是否有能力完成企業轉移的戰略部署,要注意防范企業擴張風險
企業的轉移無疑是企業發展戰略調整的重要標志之一,這種轉移往往帶有明顯的企業擴張態勢,無疑是要付出額外成本,甚至會造成重復建設的浪費,如不注意規劃使之與企業自身能力相匹配,將使得企業陷入困境。近些年來,我國很多民營企業由于對市場的把控不足,過分高估自身的實力,很多就因為擴張速度過快使得企業曇花一現,一場虛榮即化泥。現在很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思考的最多的是本企業與優秀企業的距離,卻沒有從企業內質差異尋找原因,別的企業走的通的路或許不一定本企業走的通,反之亦然。
四、如何轉移才有利于企業的穩定發展,規避轉移風險
一是要與國家政策相吻合,降低運營風險。毫無疑問,無論是主流西方經濟學的凱恩斯學派、貨幣學派還是馬克思經濟學思想,政策對經濟和企業運營的影響都是無法回避的,但是企業要做到對政策把控的先知先覺還是后知后覺,抑或是隨大流,結果都會有些不同。如果企業能最先得到國家相關政策支持則最先取得政策優惠和激勵,最先獲得國家支持的相關資源,而資源又是有限的。反之,因追求短利或不正當利益,企業付出的往往是致命的代價。
二是選址要注重上下游企業的支撐,發揮產業集群效益,有利于公司控制成本和開拓市場。企業不是游離在產業之外發展,即使是縱向一體化戰略執行較好的企業也同樣離不開相關產業的支持。產業集群效應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企業采購成本,提高運營效率,發揮企業行業規模效益,也有利于企業信息溝通和技術彌補和創新。如果企業在轉移過程中不考慮目的地的區域范圍內的上下游企業的支撐,企業也難免顧此失彼。近段時間,很多沿海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一起向中西部同一區域轉移就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三是結合自身發展現狀,循序漸進,步伐穩健,注重目的地融資環境,必要情況下可適當考慮與本土相關企業聯盟。企業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短期投資將使得企業現金流收到影響,可以考量自身的財務狀況,分布實施,降低轉移附加成本,要加大長期融資的力度,必要情況下可適當考慮與本土相關企業聯盟并取得金融投資機構的支持。
四是要提前部署職能戰略規劃。企業在產業轉移絕大多數情況下需要較長的周期,這種長周期的投資和投入,會加大企業的運營沉沒成本,理智的做法就是提前部署職能級的戰略規劃,使得企業管理團隊提前步入轉移運作,特別是加大營銷布局和人力資源調整,可以考慮利用現有資源或借助OEM的形式先行搶占市場。企業在產業過程中也要先行在老產業基地培訓新基地的員工,利用骨干的帶動效應,使新員工盡早融入到企業中去,縮短人力資源適應周期。
五是要爭取新廠所在地方各界鼎立支持,注重企業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融合。企業的生存離不開周邊環境的影響,尤其是企業所在地的本土文化的融入顯得尤為重要。近些年,我國很多在非洲和巴基斯坦發展的企業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由于文化融入不夠以及與本地利益沖突不可調解,發生了很多惡性襲擊中國企業員工的案件就是一例。要尊重和重視產業基地所處的本土文化,也要正面宣傳企業文化,使得企業行為得到地方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魏后凱.沿海產業向中西部轉移需要引導.發展,2006-07.
作者簡介:盧金標(1974-),男,湖北黃岡人,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