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鋒
摘要:一個地區的發展不僅體現在經濟的增強,而是包含文化在內的綜合提升。湖南是我國內陸地區少數民族聚居較多的省份之一,文化資源作為湖南重要的資源要素之一,要發揮其價值,實現文化與經濟的協同發展,必須以文化為平臺,構建適應于湖南少數民族的文化產業。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與經濟;互動
中圖分類號:G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3-0-01
一個地區的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單方面的突飛猛進,還需要充分體現其內在要素結構的協調。換言之,地區的發展不僅體現在經濟的增強,而是包含文化在內的綜合提升。越來越多的學者對于地區的發展將民族素質、文化傳統看成與經濟物質同等重要的因素。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在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中完全能發揮重大的作用。湖南省作為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區,擁有土家族、苗族、瑤族、侗族、白族、回族、維吾爾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文化底蘊濃厚,如何應用文化上的優勢發展經濟,實現文化與經濟的雙贏,是我們必須審視的問題。
一、民族文化與經濟的關系
在地區經濟發展戰略上,有一點得到大家的共識,即要增強地區發展的推動力,減少阻力,要解決各個地區發展的相容性、協調性,就必須不斷融會人類社會的先進文明。沒有任何一個地區僅靠經濟的強大就能長治久安,那些成功并維持了發展地位的地區一定是向社會提供了某種文化或制度。所以一個地區的發展必然包含物質的,也包含精神的。經濟物質因素是地區發展中“硬”的部分,文化則構成“軟”的部分,兩者有機聯系,相互作用。
文化的發展不像經濟那樣易顯成效,經濟物質在短時期內就能獲取,但是文化需要更多的立足于自身,在潛移默化中積淀。因此經濟易求,而文化需要一個長期培育和積累,其影響也不如經濟的立竿見影。經濟是文化的基礎和有形載體,文化是經濟的無形延伸。江澤民總書記的三個代表能很好的詮釋這一點。生產力的發展是為了促進先進文化,文化的發展對經濟具有推動作用。一個有著強大經濟背景地區的文化具有更具有誘惑力和滲透力,只有把文化和經濟結合起來,才能最大限度發揮一個地區的優勢。現實往往很多的物質產品都負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傳達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并在使用中展現其精神效用。
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的特殊形式存在,更應打造屬于自己民族的品牌,設計的產品或服務應充分包含本民族文化的內涵,加深人們對自己民族的理解,適應市場的競爭,利用文化去爭取經濟的一杯羹。
二、湖南少數民族文化特點
湖南是我國內陸地區少數民族聚居較多的省份之一,全省有一個自治州、7個自治縣及2個享受自治地方優惠政策的縣區。此外,還有7個少數民族人口超過半數的縣、區,99個民族鄉。據湖南省統計局公布的“五普”統計數據,全省少數民族人口達641萬余人。全省55個少數民族中,世居的有8個,為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白族、回族、壯族、維吾爾族,人口達639萬余人,占全省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9.7%。湖南少數民族的民俗獨具魅力,特別是湘西、湘南,獨特的美景與濃郁的民族風情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土家族的吊腳樓,侗族的鼓樓、風雨橋,苗族的刺繡、蠟染,演繹著古老而瑰麗的歷史文化蘊涵。火把節、蘆笙會、四月八、毛古斯舞,飄逸著濃厚的民族情愫。維吾爾族人熱情奔放,喜歌喜舞。維吾爾族血液之中滲透的詩、歌、樂、舞匯集的木卡姆藝術傳達著民族宗教禮儀和警示箴言,傳誦著鄉村俚語。苗族能歌善舞,每年踩花山時盛裝的男女青年歡聚對歌舞蹈,談情說愛,戴高貴富麗銀冠著精美花飾百褶裙的姑娘,展現了風姿綽約的美麗,也展示著民族的精湛銀飾工藝和蠟染刺繡服飾工藝。壯族外柔內剛,才思敏捷,以歌述志傳情,三月三的“歌圩”青年男女起舞歡歌傳唱著山歌好比春江水[1]。
三、發展文化產業,促進經濟與文化的繁榮
文化資源作為湖南重要的資源要素之一,要發揮其價值,實現文化與經濟的協同發展,必須以文化為平臺,構建適應于湖南少數民族的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不僅有利于文化的傳承、保護,更能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產業,使其服務于地區經濟,讓經濟與文化在市場機制中相互融合,實現共同繁榮。
民族文化產業的構建必須結合民族文化的特點。從上面對湖南少數民族文化特點的分析我們能看出,“詩、歌、樂、舞”是湖南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表現形式,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產業開發價值。在保護扶持的前提下對這些資源特色加以開發利用,就能形成規模巨大的文化產業群。有學者指出作為湖湘文化的代表城市,應建以長沙為軸心的中南地區民族文化產業區[2]。
1.以民族特色產品為依托,促進民族文化走出去
要發揮民族文化的價值,首先必須讓民族文化能走出去。通過產品或服務的形式宣傳湖南少數民族的文化,打造精品,樹立品牌。苗族的刺繡、蠟染作為傳統的藝術工藝已經廣為人知,但是其銀飾的加工工藝和服裝的制作工藝并沒有生產出更多吸引人的產品。民族產品的設計必須以市場為依托,產品設計應趨向于多元化,滿足市場的需求。還有很多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產品還未能進入世人的視線,僅僅在民族內部流傳。觀念創新是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提,這需要政府加強引導,改變民族人自己的觀念和習慣。對自己民族的產品進行包裝上市,讓更多的人通過產品去了解民族文化的內涵和信息。
2.以文化旅游為戰略突破,實現文化與經濟的繁榮
隨著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再發展,民族文化產業方興未艾。以地域性的形象色彩和本土文化吸引全球的觀光,是宣傳、發展、利用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有著先天的關聯。湖南本身就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是缺乏地區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深度不夠。如能以文化藝術為戰略,以當地少數民族文化和內涵為特色,搭建區別于一般旅游的形式,豐富旅游的內涵,從現象旅游到文化旅游,必定在經濟和社會效益都能取得良好的結果。
3.以產業政策為藍本,堅持社會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必須符合產業政策法規,政府應加強對民族文化產業政策的制定。對能真正發展為產業的文化應去粗取精,保持文化的先進性,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相一致。文化產業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以社會效益為第一,讓群眾在使用產品或服務時能真正體會其中的精神效用。同時政府應積極采取措施,鼓勵文化產業的發展,打破文化只能官辦的傳統思想,改變政府對文化經營的壟斷,依靠市場來運營,制定秩序規則,保證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當文化產業遵循市場規律去運營時,文化產品的開發必須遵循藝術生產其自身的規律,不能只看到經濟利益,而忽視了文化藝術自身發展的規律[3],否則急功近利,設計的產品與文化似是而非。
參考文獻:
[1]王雅榮,張璞.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特色推進發展[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09):106-108.
[2]胡靜,顧江.中國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與路徑選擇[J].經濟管理,2007(21):62-64.
[3]莊萬祿.論四川少數民族文化的產業化開發[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03):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