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評論員 陳自鵬
多給學生一些呵護與關愛
■本刊特約評論員 陳自鵬

觀看倫敦奧運會電視節目時,一件小事令我陷入沉思。
7月29日19時30分,倫敦奧運會女子舉重53公斤級決賽,中國隊湖北宜昌的17歲小將周俊出戰。在抓舉比賽中,周俊3次試舉95公斤失敗,結束了倫敦奧運會的征程。賽后,有媒體將周俊的三次試舉失敗稱為“恥辱”,并引發爭議。后來,相關媒體就“恥辱”一說向周俊公開道歉。
一名17歲的運動員能夠走到世界頂級運動會的賽場上已經算是非常優秀了,應該說是非常光榮的,絕對不該說是恥辱的。對于這樣一時發揮失常的年輕運動員,我們是否應該多些寬容與理解呢?
由此,我聯想到我們對學生的教育。
前些年我曾看過《中國青年報》的一篇報道,至今記憶猶新。鄭博,一個3歲的孩子,只因為不肯識數認字,死在了父母的棍棒下。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法院以故意傷害罪一審判處孩子的父親——來杭州打工的河南人鄭海現有期徒刑10年,剝奪政治權利2年。
2005年12月24日晚,鄭博的母親秦某教 3歲的兒子認數字“1、2、3、4、5”,但兒子讀了一遍后就無論如何也不再開口了。性急的秦某打了兒子兩個耳光,又操起一根木棍痛打兒子。這一幕被剛好回家的鄭海現看到,他制止了妻子的行為,表示由他來教育。但是,生性倔強的鄭博仍不肯開口。脾氣暴躁的鄭海現頓時火起,順手拿起木棍朝兒子的腦袋打了兩下。鄭博放聲大哭,但鄭海現并沒有停手,木棍相繼落在了鄭博的臉上、手上、屁股上。整個過程持續了將近1小時。當晚11時,鄭博突然大聲喘氣,臉色也變得非常難看,鄭海現夫婦連忙把兒子送到附近的醫院。到醫院時,鄭博已死亡。經鑒定,鄭博是因頭部遭打擊后,顱腦受損引起嘔吐,嘔吐物堵塞呼吸道引發窒息,最終導致死亡。除了頭部的致命傷,鄭博四肢、臀部等部位多處受傷。事后,鄭博的父親解釋說:“之所以下這樣的狠心,為的是不再讓孩子過和自己一樣的苦日子。”
3歲的孩子,他的人生之路還很漫長。一朵小小的生命之花還沒有機會得到綻放,就被無情的父親扼殺在搖籃里,釀成家庭悲劇。其實,學校里類似的“悲劇”也存在。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從這樣的悲劇中吸取怎樣的教訓呢?
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落后或者失敗給予寬容。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學生,由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知識基礎、成長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可能會有失誤,會有一時的落后或暫時的失敗。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們應該給予寬容和理解,給予鞭策和鼓勵,這是一種呵護。事實上,錯誤與正確、挫折與順利、落后與先進、失敗與成功往往相伴而生。教師的呵護與關愛會使學生知恥而后勇、奮發而有為。“不以一時一事論英雄”,很多社會精英成才的歷程都證明了這一點。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成敗與得失。教師要讓學生懂得未來成長的路上是鮮花與荊棘相伴的,有坦途也有險阻。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成敗與得失,做到“勝不驕,敗不餒”,處于人生高潮時不自傲,處于人生低潮時不自卑,常守泰然自若的心態,這不僅對學生的現在發展大有裨益,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更是意義非凡。有位名人這樣說:人處于人生低谷時并不可怕,因為你一挪動腳步就是上坡,就是進步!教師要告訴學生,走好每一步!跌倒了,爬起來,你會走得更好、更快、更有力、更穩健。這是一種真正的關愛。
總之,教師要多給學生一些呵護與關愛,這不僅是社會的責任,更是學校的責任、教師的責任。
(責任編輯 韓瑞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