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實驗中學 王熙平 張朝新
淺談教師在IBDP研究性學習中的促進作用
■天津市實驗中學 王熙平 張朝新
研究性學習是在推行素質教育和學校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創新型教育模式。其理念是以學生自主性探索為基礎,通過親身實踐獲取實踐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創新型教育模式對于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的實際教學是非常具有指導意義與實踐價值的。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是國際文憑組織(IBO)陸續推出的3個有特色的國際文憑項目之一,英文縮寫為IBDP。IBDP是國際文憑組織在綜合各國課程優勢的基礎上,為有強烈求知欲的中學生設計的大學預科課程。IBDP有著全面均衡的課程內容、嚴格精確的評估體系,最終期望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判斷力及富于同情心的思想者、終身學習者、地區及世界服務的參與者。IBDP課程強調培養全面發展的未來人才,不僅發掘學生的智力潛能,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身體力行的意識和志愿服務的意識。教學過程中強調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究意識、評判性思維與反思能力。
天津市實驗中學是全國僅有的幾所公立IBO授權校之一,同時,也是研究性學習特色實驗校。然而,將研究性學習與IBDP教學相結合,對于教師來講無疑是一個挑戰。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更多的資料可供參考,教師要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學習、體會。
研究性學習這種全新的開放型教育模式區別于傳統教育模式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于教師與學生在開放、主動、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實現角色的轉變。作為一種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學習方式為基本教學形態的課程,研究性學習突出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轉變為在教師指導、統籌前提下主動、積極地進行調查研究和概括總結的行為主體;從另一個角度講,教師從“臺前”退到“幕后”,從知識的權威與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師生之間形成平等基礎上的合作交流關系。這一點是與IBDP所倡導的教學理念相一致的。
然而,有人錯誤地認為,研究性學習當中這種師生角色的轉變是教師作用的淡化和衰退,是“師者尊嚴”的喪失。其實,師生角色的轉變并非意味著對教師存在必要性的削弱,相反,在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對青年學生所起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正是教師悉心而誠懇的引導、激勵和督促才使得學生在研究實踐過程中能夠堅持到最后,最終達到提高自身綜合能力與素質的目的。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在不斷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教育教學理念的過程中,這種教師角色的轉變應該說是必要的而且是大勢所趨。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模式,在IBDP實際教學過程中得到全面應用,這對于該項目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通過幾年的教學經驗總結,筆者認為,教師的促進作用大體說來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教師的促進作用表現為對學生興趣與熱情的激發,即“引導”作用。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和趨向某種事物并與肯定情緒相聯系的個性傾向。很顯然,如果一個學生在從事學習活動的時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便會更加積極地進行學習,并且推動學習活動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因此,在學習開始階段讓學生深入了解研究性學習這種新型的課程模式、激發他們的興趣和積極參與的熱情是極為必要的。興趣是學生認識和從事研究性學習的巨大動力,更是學生能否堅持不懈的關鍵所在。
學生本身具有很強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加之信息時代的巨大影響,他們更容易主動地接受各種新鮮事物。特別是對于準備出國留學的學生來說,培養與提高他們跨文化交流及獲取并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是IBDP教學的重點之一。作為該項目教師,要借助盡可能豐富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將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原則、目的以及各個子課題的立題意向全方位、多角度、具體化地向學生進行介紹。讓時代氣息濃郁、視聽效果強烈、帶有激勵性語言的課題介紹充分打動學生,使其對新的學習模式有更深層次的理性認識,從而激發他們濃厚的興趣和參與的熱情,為研究性學習的進一步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次,教師的促進作用表現為對遇到挫折的學生要像對朋友一樣給予安慰和鼓勵,使其始終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即“鼓舞”作用。
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課題或項目設計、作品的設計與制作等為基本的學習載體,以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學習到的科學研究方法、獲得的豐富且多方面的體驗和科學文化知識為基本內容的課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習過程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和實踐性,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在實踐過程中,學生自然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甚至挫折,這很容易讓心理尚未成熟的學生意志消沉,喪失對研究性學習的興趣與動力。這一點是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特別予以重視的。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主動接受學生的意見和想法,轉變教育方式,盡可能全面地為他們分析課題意向的可行性與優劣所在。一來,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一句安慰的話語、一條有價值的建議、一個會心的微笑都會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知道有很多人在關心他、支持他、幫助他;相反,過多的指責和批評會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逐步喪失原有的自信心。二來,時代在進步,教師不應再充當知識的絕對權威——教師的知識在某些方面未必比學生豐富,學生的某些想法往往具有很高的價值;教師不一定都對,學生也不一定都錯,師生共同的智慧能夠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為此,教師自身也要主動學習本學科前沿知識,關心相關學科的知識內容,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知識背景材料,當好他們的“參謀”。
在IBDP教學過程中,我們提倡師生的團結,所謂“團結就是力量”。團結起來就能出成果,能夠圓滿完成研究性學習的各項任務。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鼓勵下,在不斷的學習與實踐之中體驗生活,體驗成功。
幾年來,我校教師指導學生克服種種困難,順利完成IBDP項目要求的Personal Project(個人設計)與CAS(創造、活動與服務)實踐活動。教師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和幫助,和學生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直面挫折,撥正方向,充分扮演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與組織者的角色,支持他們同困難做斗爭,鼓勵他們在不斷的磨煉中發展、提高自己,從而達到研究性學習的根本目的——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實踐、創新能力。
最后,教師的促進作用還表現為對取得成績的學生繼續予以督促和激勵,讓其保持清醒的頭腦,把研究性學習進行到底,即“督促”作用。
IBDP的基本教育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IBDP的學習過程是學生逐步成長的過程:他們的知識結構呈現出多元化,具備了運用多種手段搜集信息的意識,逐漸養成勤于觀察思考、善于提出假說的良好習慣,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團結協作的意識逐步增強。這是可喜的變化,也是進步的表現。這種進步本身說明學生的潛能得到了開發,他們也有了真正的社會實踐的體驗。這對于正處在成長時期的學生來講是最為寶貴的。在變化的同時青年學生也能體會到什么是成功,體會到“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的深刻內涵。
實踐中的成功對于鞏固和發展學生的認知興趣、提高他們對研究性學習的認知積極性有著特殊的作用。但此時最忌諱的就是“沾沾自喜”。青年學生容易被一時的“勝利”沖昏頭腦,盲目地驕傲自滿,而失去前進的動力。沒有了動力,他們便會停滯不前,不思進取。教師的督促和鼓勵在這時顯然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要幫助學生明確目的,擺正自己的位置,摒棄盲目自滿的情緒,調整好心態,以更加冷靜的態度投入新的學習當中,為圓滿完成學習任務打下堅實的基礎。
IBDP中的研究性學習要求師生雙方密切配合,缺少哪一個主體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師在不同階段對學生的促進作用是學生信心和毅力產生的源泉,是研究性學習得以開展的不竭動力。青年學生只有在教師的諄諄教導之下,才能從稚嫩走向成熟,才能沖出失敗的陰影去迎接勝利的曙光。
(責任編輯 鄧 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