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信息技術學院 毛金蓮
在后人口紅利時代勞動力供給不再無限的情況下,我國必須謀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從人口大國轉向人力資本強國,積極提高人口素質,因此一切促進勞動力與人力資源相關的領域都會發生重大調整,特別是培養面向社會生產建設與服務第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中高職教育更需要做出深刻變革。
在后人口紅利時代,產業結構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產業結構向以第二、第三產業為主的新型產業結構轉變。2010年,全國105個勞動力市場的供需信息表明,第一、二、三產業需求人數所占比重依次為1.9%、38.8%和59.3%。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和升級,由此催生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但同時也對人才從業所需的能力結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變加速了技術進步和創新的步伐,企業對各層次的人才需求不斷增長,對其智力結構和技術結構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這就要求中高職教育不僅要開發受教育者的職業技能,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其職業能力和就業能力;還要通過中高職的有效銜接,培養更高規格符合社會產業結構的各級各類技術人才。
在后人口紅利時代,技術結構由以勞動密集型和傳統技術為主轉變為資本技術密集型,新興的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對具有較高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的應用性人才需求大增,2010年,全國105個勞動力市場的供需信息表明,各技術等級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勞動力需求大于供給,其中高級技師、技師和高級工程師的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較大,分別為1.83、1.88、1.81。勞動力市場上技術技能型人才不僅數量短缺,結構性供給不足也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格和人才結構的突出問題。職業教育人才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數量少,層次低,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與實際的需求相差太遠,市場供需矛盾突出。
后人口紅利時代是人口紅利向人力資源紅利轉變的關健期,這要借力于教育的快速發展。據六普資料顯示,2010年我國高中(含中專) 文化程度人口為18799 萬人,大學( 大專以上) 文化程度人口為11964 萬人, 二者合計人數達到30763 萬人, 已與世界第三大人口國家美國的總人口31323 萬相當接近。但是教育的高速發展和勞動崗位的調整,卻造成了“用工荒”、“就業難”等社會熱點問題,這就對培養一線勞動者的中高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05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促進就業再就業的重大舉措;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術專門人才;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等。
教職成[2006]16號文件規定,中職教育培養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技能專門人才;教高[2004]1號文件規定,高職教育培養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中職和高職的培養目標關鍵詞都是“高素質”、“技能型”和“人才”,具有非常高的相同性,都是將學生掌握某項職業技能作為重點,同一類型的職業教育中職和高職培養目標缺乏清晰的差異性。通過調查發現,許多中高職學校由于辦學歷史和對社會轉型認識不足等原因,具體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不清,人才培養定位模棱兩可,甚至有中高職學校出現“倒掛”現象。
中高職同屬于職業教育范疇但層次不同。但是實際上,中高職教育在確定培養目標時更多的是各自為政,中職教育培養目標的確立更多地以就業為導向,輕理論、重實踐;輕理解、重操作,只要求學生會做,不要求學生理解為什么要這么做,學生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中職學生很難再接受高職教育,即使進入高職院校,也很難實現被培養成高層次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標;而高職在培養目標確立時更多的也是考慮普高生源,兩者相互之間缺乏溝通和協調,尚未形成一個協調的統一體。
3.1.1 “職業性”是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內涵
中高職教育具有相同的共性“職業性”,都是對學生進行某種職業生產和管理的教育,以提高職業技術水平為目的。它以職業崗位群的需求作為依據開發教學計劃,在對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中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列出中高職畢業生應具備的職業道德、職業知識和職業能力,并據此組織教學。其中職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的提高要著眼于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調整,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注重知識的橫向拓展與結合,體現知識的應用性和先進性。
3.1.2 “層次性”是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基準
中職教育是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培養技能型人才,發揮基礎性作用;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發揮引領作用。要明確中職的基礎性和高職的“高等”性,兩者在培養人才的“層次”上涇渭分明。因此,在定位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時要將其置身于整個大的現代職教系統中,相互兼顧、相互協調,重新進行定位和整合。
3.1.3 “區域性”是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地方特色
中高職的生源基本以本地生源為主,區域經濟的不平衡性決定了中高職教育具有區域性這一地方特色。從區域經濟的結構來說,不同地區的資源情況、產業結構、開發方向等是不一樣的,這就決定不同地區所提供的職業崗位是不一樣的;從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來講,不同地區的經濟基礎、生產力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這就決定不同地區所需要的人才能力結構是不一樣的。所以,中高職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時必須研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崗位實際能力問題,而不能搞全國“一刀切”。
3.1.4 “社會性”是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價值取向
中高職人才評價體系構成要素應包括學生、教師、校方、上級主管部門、家長、用人單位和社會等多個方面。其中人才培養質量高低與否最終主要是由社會及用人單位進行評價。因此,中高職教育要開放辦學、面向社會、依靠社會,以社會需要為導向,以行業和企業為依托,走產學結合之路。要深入行業和企業開展人才需求調研和論證,要以企業用人單位所要求的崗位能力為本位定位中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
3.2.1 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構成要素
歸納國內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及相關的研究和應用可以看出,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應包涵四個層次的內容,首先要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在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全面提高,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質教育的體現;其次要充分考慮對專業技能或職業能力的培養,這是職業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的根本,也是順利就業上崗的前提;再次要確定培養成為哪一級、何種類型的人才,這是與職業教育的層次與類型緊密相連的,初、中級層次、技能型人才、實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是普遍共識;最后要明確培養人才的可持續發展,中高職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目前的就業,也是為了人才的后續發展;另外,還要關注的是,中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產業結構、技術結構以及職業結構的變化而變化的,還要注重終身學習能力、創業能力的培養。
3.2.2 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構建

圖1
[1]肖化移.職業教育應培養全面發展的職業人[J].職教通訊,2006(9).
[2]李國棟.高職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研究[J].江蘇理工大學學報,2001(9).
[3]李海宗,楊燕.中高職培養目標有效銜接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26).
[4]薜淑娟.武漢城市圈“中-高-研”職業教育體系設計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0.
[5]周念云.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體系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