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11年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這是我國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如何堅持以課程改革為載體,通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努力造就創新型教師隊伍,建立新“課堂觀”,在教育科研中提高創新能力,結合新課改,明確教師專業發展目標,才能促進教法和評價領域改革,不斷提高質量。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與時俱進,推進課程改革的任務要求,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語文等學科19個課程標準,這是2001年印發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后,我國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又一項重要舉措:因此 實現學校教育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形成學生創造性思維,學習創造性技法,是當前我們學校教育的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而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前提條件是創造一支創新型教師隊伍,如何堅持以課程改革為載體,努力造就創新型教師隊伍?筆者認為要改變重教輕學,改變重知識、輕能力,改變重鞏固訓練、輕主動探索的傾向,在先進教育理念下去探索,轉變教學觀和質量觀,促進教法和評價領域改革,不斷提高質量。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體,是推進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學校發展強盛的“心臟起博器”,是推動新課程改革的踐行者,因此有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切實推進教師隊伍素質全面提高,是深化課改,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學校各項教育教學工作的有力保障。
(1)堅持政治理論學習。充分利用政治業務學習時間,加強宣傳,積極營造“人人終身學習,時時處處學習”的輿論氛圍,不僅組織老師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理論,也要組織學習《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新課程標準》、《十二五教育規劃發展綱要》等,通過學習,使廣大教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育人觀,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在思想認識上不斷要有新突破,在工作中經常體現“四心”,即:教育事業心、工作責任心、為人師表的自尊心和為了適應工作要求不斷充實自已和完善自己的上進心。
(2)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職業道德是教師的靈魂,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師德模范和身邊師德標兵,通過學習對照查找師德上的差距,用先進的理論武裝頭腦,用師德規范線束自己的言行,用發展目標激勵自己,不斷加強師德修養,形成“崇德、敬業、博學、善導”的教風,營造濃厚的育人氛圍,打造一支善于學習,勤于鉆研在平凡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付出的教師教師隊伍。
二、學習新課標,教師與新課標同行
學校如何建設新課改下的教師隊伍,這是當今教育事業的熱門話題。為迎接新一輪的課改,一般學校已經過了數年的學習儲備,對新課改認識已見雛形,學校應在已有認識的前提下以科學發展觀作指導,積極探索教師隊伍建設的新思路,學校主要是育人,育人靠教師,課改的實施,最終要靠主體教師去實現,隊伍建設是關鍵,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愛崗敬業的教師隊伍不能等同于課改中教師隊伍,當然這是基礎,僅限于傳統意義上的素質是不夠的。
新課標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師生關系等提出了嚴峻挑戰,新課標明確要求:“四項內容強化‘德育為先,三項要求突出能力培養,與時俱進創新課程內容,容量控制力爭實現減負”。要求教師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由重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創作者、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服務者,是課程的開發者、決策者,是行動的研究者和反思者,新角色帶來新理念,新理念營造新課堂。
三、教師要建立新的“課堂觀”
課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落實新課標的主陣地。目前課堂教學一般順序都是備課、上課、作業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考試評價,這個順序是有自身的道理的,但是現在的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使這個順序發生了變化,一是課堂教學開始于學生自主學習和預習準備,開始于老師了解學生知道多少;二是評價始終與教學過程平行;三是課堂教學是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有針對性設計改進。
(1)課堂中的學生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一切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為中心。
(2)課堂中教師觀。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創作者,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
(3)課堂中教學觀。教學中以發展學生能力和創新精神為重點,開展創造性教學,創造性學習,自主探究,勤于動手。
(4)課堂中的評價觀。教師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開啟學生心智。
四、教師要在教育科研中提高創新能力
二十一世紀世界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而要培養創新人才,關鍵在教師,教師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設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教師應當不遺余力地探索,研究適合社會發展,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行之有效的創新教育體系,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必須具備教科研能力,在教科研中不斷提高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各學科教研組長,根據新課標,立足校本,堅持每周聽課不少兩節,堅持每周進行課堂教學集中點評,進行教學質量分析,堅持每周有研究主題,確定主要承擔者,保證時間,精心組織,切實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每月一次學科研究課,要明確研究的專題,集體備課內容,集體教研,備課提前一周準備,組長向組內教師公布下周集體教研內容,每位老師要根據內容鉆研教材、教法,做到心中有教材,有教案,備課時一人作中心發言,其他教師圍繞教材的處理,教法的運用,學法的指導等各自發表意見,教研后,一人作整理,將集體教研內容發給組內老師,教師可根據自身的教學個性,教學特色及班級實際情況,對集體教研內容進行修改,以達到張揚教師個性,體現教師獨特教學風格,從而不斷提高教師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
五、結合新課改,明確教師專業發展目標
新課程標準頒布與實施,素質教育的穩步發展,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進取,不斷學習來實現專業化發展,來適應教育工作的相應要求,作為教師,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就應該在工作中做出不懈的努力,把教學理念變成教學行為,讓專業發展成為現實的追求目標,將常規教學作為教師成長載體。針對教師專業發展問題,學校結合實際,制訂教師專業發展規劃,引導教師走自主發展的幸福之路,通過制訂和實施“教師個人發展計劃”,將個人職業發展目標與學校發展目標結合起來,形成結合學校教育發展需要的教師發展及其行動方案,使每個人圍繞新課改,按照個人發展計劃不斷實現專業能力,專業精神,職業道德的提升與發展,建立和完善教師管理制度和培養模式,發展目標,切實做好對學校各級骨干教師、名師和學科帶頭人的評選、培養、管理使用和考核,完善教學成果獎發放制度,獎勵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結合師德、師風、師能建設,開展“立足崗位比作為,創先爭優當先鋒”等活動,立足學校實際,開展“六個一”比武活動,講一節優質課,寫一手好粉筆字,說一口普通話,制一個好課件,開一個好博客,寫一篇好論文,從而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充分展示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總之,堅持課改,構建創新型教師隊伍,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艱巨復雜的過程,更需要我們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反思,抓住各種發展機遇和機會,在反思中不斷提高,不斷完善,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不僅要積極應對新課程對我們的挑戰,同時,還要努力實現教師專業發展,構建創新型教師隊伍,不斷適應素質教育的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靖國平. “新課改”:利益的失衡與矯正[J].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3,(03).
[2]于培英. 走進新課改 讓學生"動"起來[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 2005,(01).
(作者簡介:鄧立奎,信陽市第一實驗小學書記、校長,中國教育學會會員, 中國家庭教育指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