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泓
摘要:語用學是一門古老而年輕的學科。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便受到學者的關注。但直到1986年,語用學才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語言學分支得到國際學界的承認。文章介紹了語用學的發展過程、研究領域、主要流派,以及語用學的研究現狀和發展方向。
關鍵詞:語用學;發展歷史;研究領域;主要流派;發展方向
一、發展歷史
(一) 語用學的確立
語用學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它所涉及的內容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就受到學者的注意,當時,語用學的有關課題曾在雄辯論的名義下得到論述。1938年,美國哲學家莫里斯在《符號理論基礎》一書中首先使用了“語用學”這個術語。莫里斯把語用學定義為“語用學是符號學的一部分,它研究符號的來源、用法及其在行為中出現時所產生的作用。”(劉根輝,李德華轉引自Morris,2005: 72)但在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在哲學和邏輯學的范圍內進行的,語用學并沒成為語言學的一個重要領域。直到二十世紀60年代,語言學家中很少有人提及語用學。即使有人提及語用學也只是將它比做“雜物箱”(ragbag)或“廢紙簍”,接納語義學容納不下的內容(何自然,吳亞欣, 2001)。語用學作為語言學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分支而得到國際學界的承認可以說有三個標志(沈家煊,1996):一是1977年《語用學雜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二是1983年由列文森(Levinson)所編著的第一部語用學教科書《語用學》(Pragmatics)問世;三是1986年“國際語用學會”正式成立。可見,語用學興起和發展的時間還不是很長,其尚是一個新生事物。
(二)語用學的定義
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語用學下了不同的定義。但歸根結底語用學是一門研究如何理解和使用語言、如何使語言合適、得體的學問。
二、語用學的研究領域
語用學的分支學科眾多,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幾乎囊括了有關語言使用的所有領域。語言學家通常把語用學研究領域分為三大類型:描寫語用學、形式語用學和應用語用學。
(一)描寫語用學
描寫語用學是一種對語言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進行描述的語用學。它是經驗性的,也就是說,描寫語用學描寫人們來自經驗的有關自然語言的應用原則,分析自然語言如何同語境相聯系。
(二)形式語用學
應用數學方法和邏輯手段對語用推理進行形式化分析,并探討語用學的形式和范疇,以及語用形式化的最適宜的方法。形式語用學研究語用的形式化,涉及語用和邏輯的關系,探討語用學理論在人工智能和計算機處理自然語言方面所起的作用。
(三)應用語用學
語用學的原則和方法不只是應用于語言學的各個核心學科(音位學,句法學等)和邊緣學科(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而且還廣泛地應用于與理解話語有關的其他領域,如語言教學,人工智能,人類學等,以解決語言運用中出現的問題或障礙。語用學知識在其他學科中的具體應用就稱為應用語用學。
三、當代語用學的主要流派
(一)英美學派
英美學派認為語用學是研究語言在應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意義的一門科學,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它與音位學、音系學、句法學、語義學處于平行的地位,有自己的基本分析單元,如指示語、前提、會話含意、言語行為、會話結構等。語用學的任務就是對這些話語成分做動態的研究。英美學派對語用學范圍劃分得較為嚴格,比較接近傳統的語言學內容,多與研究句子結構和語法有關,故稱作微觀語用學,又稱語用學分相論。
(二)歐洲大陸學派
歐洲大陸學派認為語用學是對語言的一種綜觀,即認為語言的各個方面和各個層面上都有語用學的問題。因此, 歐洲大陸學派的語用學又稱為宏觀語用學。歐洲大陸學派反對“基本分析單元說”。他們認為語用學不僅不能和語音學、音位學、形態學、句法學、語義學相并列,也不屬于神經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這類跨學科領域。
四、語用學研究現狀及其發展方向
語用學作為語言科學新領域于70年代確立之后,便在世界范圍內迅猛發展起來。早在1979年,許國璋就摘譯了英國牛津學派分析哲學家奧斯汀的演講稿《論言有所為》中的三講,發表在1979年《語言學譯叢》第一輯上,但受當時條件的影響,語用學并未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1980年胡狀麟在《國外語言學》雜志上以《語用學》為題發表文章,詳細介紹了語用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六個主要的語言學派對語用學的評論、語用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以及語用學規則,使人們對語用學有了一個較清晰的認識。1988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何自然的《語用學概論》一書,其內容幾乎囊括了列文森所編著的《語用學》一書的所有部分,并增加了一些漢語實例(沈家煊,1996)。這使人們對語用學有了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未來的語用學研究將集中在研究語用和語法關系的“語言語用學”、研究語言使用認知過程的“認知語用學”、研究兒童如何在語言使用中習得語言的“發展語用學”、研究不同文化之間的語用異同的“跨文化語用學”、研究語言使用中的意識形態問題的“意識形態語用學”等預示著語用學發展方向的領域。
參考文獻:
[1]熊學亮.語言學新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石 泓,女,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