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輝
創傷性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所致,失血性休克是最嚴重并發癥,死亡率較高,及時有效的綜合治療是降低并發癥,提高救治成功率的關鍵。我院2008年7月~2012年2月急診收治嚴重創傷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對其救治及其預后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2008年7月~2012年2月我院共收治60例嚴重創傷性骨折并出血性休克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16~83歲,平均年齡(37.5±5.5)歲;骨折最少2處,最多8處,平均4處;開放性骨折36例,閉合性骨折24例;合并輕度休克34例,中度休克21例,重度休克5例。
1.2 方法 入院即行抗休克治療,并給予骨折固定處理,包括:(1)補液、擴溶、糾酸等抗休克治療;(2)查血型,申請輸血,爭取在1小時內輸足量血液;(3)積極處理合并癥,請相關科室會診協同處理。
60例患者中,死亡13例,死亡率為21.6%,搶救成功率為78.4%;骨折對位對線優良率為85.0%,開放性傷口I期/甲級縫合愈合率為91.6%,見表1。

表1 創傷性骨折并發失血性休克救治情況
創傷性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所致,機動車輛或重物擠壓撞擊是常見原因,而失血性休克是最嚴重的并發癥,病情危重復雜,及時有效的整體綜合治療是治療的關鍵[1]。抗休克治療及積極處理危及生命的多發傷及并發癥,迅速判斷可能的內臟損傷及程度,決定是否行緊急手術治療。創傷性骨折合并出血性休克是嚴重的外科損傷,應立即予以抗休克治療[2]:(1)保持呼吸道通暢,特別是對伴有顱腦及肺部損傷患者更應保持呼吸道通暢;(2)立即快速輸注晶體1500~2000ml并補充膠體進行積極擴容以補足血容量,但對于合并顱腦損傷出現顱高壓患者應注意擴容與顱內壓的關系,以免加重顱高壓;(3)根據失血情況進行輸血,盡早、盡快及足量輸血,以全血為主,效果較成分輸血好;(4)消除病因:給予骨折制動以防止再損傷加重病情,同時控制出血;(5)血管活性藥物的使用:在血容量基本補足而血壓無明顯改善的情況下,可選用血管活性藥物改善組織血流灌注;(6)給予抗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等全身綜合治療。
骨折傷口處理方式是影響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一般在全身情況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12h內進行手術。嚴格徹底地清創是阻斷創傷性骨折發生感染的關鍵,在實際的臨床處理中,軟組織出現缺損致骨外露,可考慮行肌皮瓣轉移覆蓋修補術閉合傷口;對無法閉合者,可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最大限度保證骨折愈合良好。
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安全有效的骨折處理方法是防止并發癥發生,減少后遺癥的重要措施。對同一肢體多發性骨折或多節段骨折,或伴有關節內骨折,手法復位及牽引不能滿足復位,且外固定不穩定,應切開復位內固定以達到良好復位并防止關節畸形及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對于上肢骨折、鎖骨骨折及脛腓骨骨折等損傷不嚴重的骨折部位采取外固定即可達到較好的固定效果。而對骨盆骨折應嚴格制動,避免骨折面反復錯位,加重出血;同時應避免早期切開復位內固定加重病情,危及生命[3]。髓內釘是治療長骨骨折最佳固定方式,對周圍組織損傷小,固定效果佳。總之,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靈活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
創傷性骨折盡早行骨折復位固定,一方面可減少出血及疼痛,防止神經、肌肉、血管的損傷;另一方面可盡早恢復功能鍛煉,減少并發癥及后遺癥的發生。對于合并重度顱腦外傷患者,早期切開復位可降低疼痛刺激,減少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生。而對骨盆骨折外固定可穩定骨盆、減少出血,可促進休克復蘇,而早期切開復位可加重傷情,一般不提倡[4]。
本組病人中,救治過程中,采取上述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大大降低了死亡率,60例患者中,死亡13例,死亡率為21.6%,搶救成功率為78.4%;骨折對位對線優良率為85.0%,開放性傷口I期/甲級縫合愈合率為91.6%。
總之,對創傷性骨折伴失血性休克病人,在抗休克治療的同時積極處理并發癥,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關鍵。
[1]何寶林,林木城,陳曉生.嚴重多發性骨折并休克的救治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02,18(10):969.
[2]趙宏程.骨折并發創傷性休克早期救治的體會[J].當代醫學,2009,15(2):61-62.
[3]馬信文,王斌,王勇,等.骨盆嚴重骨折合并休克的院內急救治療[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 (17):2557-2558.
[4]王基,趙寶成,賈健.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的處理[J].中華創傷雜志,2002,4(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