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 徐月珍 秦銳蓮 周強
小兒癲癇俗稱“羊兒風”,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病因復雜的、反復發作的神經系統綜合征。陣發的暫時性腦功能紊亂是導致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肌肉抽搐和意識障礙。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期間對36例小兒癲癇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進行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小兒癲癇患者62例,全部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7屆小兒神經病學術會議所制定的《關于小兒癲癇及癲癇綜合征分類的建議》中關于小兒癲癇的診斷標準[1]。隨機將62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36例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為2~10歲,平均年齡4.8歲;病程為1個月~2a,平均6個月;原發性27例,繼發性9例;對照組26例中,男16例,女10例;年齡為2~11歲,平均年齡4.9歲;病程為2個月~2a,平均6個月;原發性19例,繼發性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藥常規抗癲癇治療,根據癲癇及癲癇綜合征的發作類型選藥,盡量以單種藥物治療為主,以減少藥物間相互作用而導致中毒或影響療效[2]。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醒神愈癇湯進行治療,處方為:鉤藤18g,生石決明15g,黃岑、茯苓、龍膽草、麥冬、天麻、紅花、丹參各12g,郁金9g。每日1劑,以清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口服,每次200ml(幼兒可適當減少服用量)。以3個月為1個療程,定期詢問并記錄患者服藥及病情變化情況,2個療程后復查腦電圖并評估療效。
1.3 療效判定標準[3]治愈:癲癇發作停止,隨訪半年以上未見復發,腦電圖正常;顯效:癲癇發作頻率減少75%以上,腦電圖基本恢復正常;有效:癲癇發作頻率減少25%~75%,腦電圖得到改善;無效:癲癇發作頻率減少25%以下或無改善,腦電圖異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檢驗采用χ2檢驗,以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治療,觀察組痊愈16例,顯效12例,有效6例,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為94.4%;對照組痊愈4例,顯效10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為69.2%。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36例中均未見不良反應發生,對照組出現3例皮膚紅疹,但不影響治療。

表1 治療后兩組療效比較[n(%)]
小兒癲癇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病因復雜的、反復發作的神經系統綜合征。是由于小兒神經系統的發育不全以及大腦皮層受到高熱或劇烈的精神刺激而產生過度興奮所引發陣發的暫時性腦功能紊亂所導致。該病屬于我國中醫學“癇證” 范疇,主要是由于小兒胎中受驚,元陰不足,血滯心竅,以及驚風之后痰阻竅道所致。另外,外感風邪,內傷飲食以及驚駭恐懼皆是其誘因。其主要病理基礎為痰阻氣逆瘀血,其病位在心、肝、脾、腎。故而治療該病則以活血開竅、祛風化痰、補益肝腎、養心安神為主。醒神愈癇湯中鉤藤具有清熱平肝,息風定驚之功;生石決明味咸而性平,具有重鎮平肝潛陽之功,現代藥理證實該藥物中所含鈣質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穩定和抑制放電的作用;黃岑雖味苦而性寒,可達清少陽邪熱及瀉實火之功;茯苓味甘淡而性平,以健脾利水滲濕,既可祛生痰之源,又可養心安神;龍膽草味苦而性寒,具有清肝膽實火之功;麥冬味甘微苦,入心、肺、胃經,質柔多汁,善清心肺之熱而養陰除煩;天麻味甘而性平,具有祛風定驚,平肝熄風之功;紅花味甘而性溫,具有活血益氣、通經絡之功;丹參可活血祛瘀,清心除煩,養血安神。郁金味辛而性寒,具有活血涼血、行氣解郁之功,能夠清心開竅,主治癲癇、驚狂,是為本方之主藥。以上諸藥為伍,共奏活血開竅、祛風化痰、補益肝腎、養心安神之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西藥常規抗癲癇治療的對照組的療效總有效率為69.2%,而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的觀察組的療效總有效率為94.4%,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癲癇療效顯著,既可指標,又可治本,在癲癇發作時可止,未發作時可防,且不良反應輕微,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林慶,葉露梅.小兒癲癇的現代診斷與治療[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9-20.
[2]王麗.抗癲癇藥物間及其它藥物的相互作用[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9,14(1):11-13.
[3]周知午,周予祿,唐銘翔.中西醫結合治療青少年癲癇108例[J].湖南中醫雜志,2008,24(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