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俊香
子宮肌瘤作為女性常見良性腫瘤疾病之一,是臨床婦科常見疾病。由于子宮肌瘤具有雌激素和孕激素相關的甾體激素依賴性,使得相關激素干預措施成為了非手術治療的臨床突破口。我院采用口服孕激素拮抗劑米非司酮非手術治療子宮肌瘤,取得了一定的臨床療效,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情況 選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l2月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86例,年齡26~55歲,平均年齡(40.5±6.5)歲。臨床癥狀為:經期延長及痛經39例,經量增多和不規則出血為27例,自覺盆腔包塊12例,尿頻為5例,腹痛為3例。治療前經婦科、超聲等檢查確診,排除相關子宮頸管及子宮內膜惡性病變,入選患者近期無激素治療史。治療前超聲檢查子宮肌瘤直徑范圍3.5~15cm,服用米非司酮12.5mg/日,自月經第1天開始,用藥前后2小時禁食,連續服用3個月為一個療程。用B超測量子宮肌瘤的三維經線,按公式V=πabc/6(a、b、c分別代表肌瘤在三維最大直徑值)的方法計算子宮肌瘤體積。多發性子宮肌瘤者計算體積最大的肌瘤的體積。并同時監測患者治療前后血紅蛋白水平、孕酮及雌激素水平。
1.2 療效評估 子宮肌瘤體積縮小20%或以上為治療有效,子宮肌瘤體積縮小未到達20%為治療無效。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數據顯示,行t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86病例經治療后復查超聲,肌瘤體積縮小20%以上的71例,總體治療有效率為82.5%。治療后雌激素、孕酮水平明顯較治療前減少;治療后患者貧血癥狀明顯改善;子宮平均體積明顯減小(P<0.05),見表1。患者有81例在服藥后1~1.5個月出現臨床癥狀改善,閉經,痛經癥狀逐漸消失;43例貧血患者貧血均得以糾正;有12例患者服藥早期出現輕-中度惡心,6例出現體重增加及疲乏無力、色素沉著、低血壓等副反應,給予減量和對癥狀支持治療后好轉。

表1 治療前后相關指標變化
子宮肌瘤作為臨床女性的常見疾病,是臨床行子宮全切的主要疾病類型。子宮肌瘤的發病機制具體不十分清除,具體機制可能和正常子宮肌層的體細胞突變有關。子宮肌瘤在青春期以前女性較少發生,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尤其是在生育期后其發病率明顯增加。相關研究表明:當激素水平上升時肌瘤生長速度明顯增快,但絕經后肌瘤有呈萎縮趨勢[1]。
既往針對子宮肌瘤多采取手術治療,但相關研究表明:子宮具有內分泌功能,并參與體內生理及生殖過程,絕經前切除子宮可引起更年期癥狀[2]。非手術治療子宮肌瘤包括藥物、射頻熱能消融治療、微波治療、介入等治療手段。臨床主要的藥物治療為抗雌激素和孕激素治療。由于雄激素、促性腺激素在對抗雌激素的過程中多引起圍絕經期綜合征及低雌激素癥,臨床已經不經常使用。新近研究發現,孕激素在子宮肌瘤的細胞生長過程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3]。米非司酮作為合成類固醇藥物,具有較強的拮抗孕激素和糖皮質激素作用。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由于其半衰期高達20小時,并相比孕激素具有更高的親和力。口服米非司酮不僅可拮抗孕激素,還可以通過對下丘腦-腦垂體-性腺軸的負反饋進而抑制肌瘤的生長。具體機制是使子宮肌瘤細胞出現缺氧性的變性和壞死,同時還可增加子宮血管阻力,減少子宮血供,降低了子宮肌瘤的能量代謝,進而減小瘤體體積。本組病例中在服用小劑量米非司酮12.5毫克/日后出現子宮肌瘤體積的減少,表明小劑量米非司酮具有抑制子宮肌瘤的作用,這也與相關報導相符。由于米非司酮對于子宮內膜的副作用與劑量呈正相關,本組小劑量用量下未見明顯副作用。同時在糾正貧血方面具有明顯療效,治療前后的結果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盡管米非司酮在治療子宮肌瘤的作用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米非司酮的個體治療劑量差別較大,在臨床實施中還要盡量根據個體情況具體定制[4]。臨床研究發現在停藥后3個月多數患者的肌瘤大小會出現反彈,具體的機制可能和殘留在子宮肌瘤中的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增多有關[5]。經本研究發現,小劑量米非司酮在子宮肌瘤的治療中能夠明顯減少子宮肌瘤體積,并能夠改善相關臨床癥狀[6]。可作為非手術治療的重要治療方式之一。同時由于其能夠糾正患者貧血,提高對手術耐受性,也可作為較大肌瘤的術前輔助治療手段。
[1]Chwalisz K,DeManno D,Garg R,et a1.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the selective progesterone receptou modulator asoprisnil in the treatment of leiomyomata[J].Semin Repord Med,2004:22(2):113-119.
[2]Patki SM,Kadam SS,Phadnis SM,et al.Who is the culprit for post menopausal syndrome? Uterus/Ovary[J].Med Hypotheses,2008,71(3):382.
[3]劉洪鴿.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療效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5):545-546.
[4]謝建軍,李健和,易利丹.子宮肌瘤的發病機制與藥物治療[J].中國醫藥導報,2011,8(1):16-17.
[5]Peng L,Wen Y,Han Y,et al.Expression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IGFs) and IGF signaling:molecular complexity in uterine leiomyomas[J].Fertil Steril,2009,91(6):2664-2675.
[6]王紅梅,陶文兵.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圍絕經期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0,16(33):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