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銀彬,付茂勇,田 東,施貴冬,文紅英,張 霖
(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胸心外科,四川 南充 637000)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食管癌越來越多。同時手術技術及危重病監(jiān)護的發(fā)展,老年人手術安全性也越來越高。但惡性腫瘤治療應綜合考慮,不僅要延長生存時間,還要提高生命質量。對于老年食管癌手術后的生命質量怎樣,至今未見報道。為此,我們在2005 年1 月-2007 年8 月用EORTC(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QLQ(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30 和自制量表對手術治療的70 歲以上的食管癌44 例進行生命質量測評,并與53 例70 歲以上食管癌未行手術治療的生命質量比較(有手術禁忌者除外),總結手術的得與失,報告如下。
對2005 年1 月-2007 年8 月我們完成44 例70 歲以上食管癌患者術后(3 -6)月進行生命質量測評,其中40 例參與測評(手術組,平均年齡73.6歲)。手術方式均為胃代食管,包括手工吻合和機械吻合。同時對2011 年1 月-2011 年9 月我院診斷明確、無手術禁忌但未行手術治療(放化療)的53例70 歲以上食管癌患者進行生命質量測評(非手術組,平均年齡72.3 歲)。兩組病人均無手術禁忌,其治療方式均由病人自主選擇,因而具有可比性。
1.2.1 量表及評分標準:使用歐洲癌癥組織制訂用于癌癥生命質量測評的專用量表EORTC QLQ C-30和自制食管癌量表[1]。兩個量表的評分標準均按EORTC QLQ C-30 評分標準執(zhí)行,功能維度得分越高,功能越好;癥狀維度得分越高,癥狀越重[2,3]。
1.2.2 測評方法:調查前給患者闡明調查的意義和方法,使其志愿參與并充分理解,求得合作。所有問卷由專人管理和調查。收到問卷時對不符合要求的和不完整的及時再次訪問,以詢問員記錄的形式填問卷。以上均在門診或病房進行。所有問卷均收回,符合評價標準,無缺項目,并隨機復查10 份問卷以保證結果真實可靠。
采用χ2檢驗或方差分析(病理類型中肉瘤及類癌在臨床上極為少見,故在此不作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數(shù)據(jù)采用Spss11.5 軟件統(tǒng)計處理。
手術組70 歲以上老年食管癌參與測評男女性別比高于非手術組參與測評的患者(p=0.016),這可能與統(tǒng)計病例數(shù)量偏少有關,同時腫瘤侵及深度、淋巴結轉移、術前內科合并癥方面,70 歲以上食管癌患者手術組與非手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但腫瘤部位、病理類型、分化程度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確切病理分期(國際TNM 分期)需術后病檢得出,故在此不作組間比較,僅作手術組內比較,手術組術后病理分期(比例):I 期:0,IIa 期:11(25.00%),IIb 期:2(4.55%),III 期:29(65.91%),IV 期:2(4.55%)。具體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及臨床病理特點比較
70 歲以上食管癌手術44 例,圍手術期死亡1例、測評時已死亡2 例(分別于2 月、3 月死亡)、1例病重,其余40 例參與測評(手術組)。70 歲以上食管癌53 例非手術患者全部進行生命質量測評(非手術組)。
所有問卷符合要求。手術組食管癌術后總的生命質量低于非手術組,具體表現(xiàn)在:手術組術后體力功能、社會功能較差,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且p-TNM 分期較晚(手術組術后病理分期在III 期及以上占70.45%);而惡心嘔吐、食欲差、胃食管返流等癥狀術后組多于非手術組(p <0.05);但術后組疼痛較少(p <0.05);其他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見表2。

表2 老年食管癌手術組與非手術組生命質量測評比較
隨著醫(yī)療條件的改善和技術提高,越來越多的老年食管癌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其手術的安全性也逐步得到認可:并發(fā)癥越來越少,幾乎和其他年齡組相似[4];麻醉上老年食管癌手術病人可采用全麻加硬膜外阻滯,術中呼吸循環(huán)功能穩(wěn)定,易于麻醉管理,術后鎮(zhèn)痛效果好,病人恢復質量高[5];合并有心肺疾患的老年食管癌選擇手術治療時術前充分準備,術中術后加強管理,可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手術成功率[6]。本組資料也顯示:盡管患糖尿病、高血壓、COPD 等內科疾病較多,但手術并發(fā)癥與年齡關系不大,均比較低。單純從手術安全性角度講,70 歲以上老年食管癌患者是可以接受手術治療的。
有研究表明[7]:老年腫瘤惡性程度低,生長緩慢,手術效果好。本組資料腫瘤病理類型、腫瘤分化程度兩組之間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明腫瘤惡性程度并不隨年齡變化存在差異變化,這和他們資料結果不一樣。相反,本組資料顯示:70 歲以上老年食管癌患者(手術組):腫瘤長、浸潤深度深、淋巴結轉移者多(p <0.05)、p-TNM 較晚。這些可能不是腫瘤惡性程度高低引起,而與腫瘤生長時間長相關。其原因可能如下:①老年人生理機能減退,多數(shù)情況下習慣進食軟食或半流汁,對需要進食粗、硬等實物才容易感受出來的食管癌早期吞咽癥狀常常感覺不出來;也可能與老年人感覺較遲鈍有關;②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老年人不愿麻煩子女,即使有吞咽不適癥狀也不愿告之,與不重視有關;③誤診所致,食管癌病人起病隱匿,癥狀不典型,易誤診為咽喉炎、反流性食管炎等。總之老年食管癌病程時間較長,就診較晚,所以腫瘤多數(shù)較晚,這些意味著老年食管癌手術后的生存率可能不理想。要提高老年食管癌術后的生存率應該高度重視高齡食管癌的診治工作,對高齡病人出現(xiàn)吞咽不適、燒心、泛酸及反流胸痛綜合征者應及時行上消化道鋇餐、纖維胃鏡等有關檢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
生命質量測評結果表明:70 歲以上老年食管癌患者手術組總的生命質量比非手術組差(p <0.05),主要表現(xiàn)在:體力功能、社會功能較差、胃食管返流和嘔吐癥狀較多、食欲較差,但疼痛較少。其原因如下:①老年人本身機能減退、體能狀況較差、胃腸功能相對較差有關,同時老年人手術打擊后恢復較困難,恢復較慢;②老年人內科合并癥較多。患有內科疾病如糖尿病、COPD 等疾病時,胃代食管后,呼吸、循環(huán)、消化受干擾的可能性更大,對老年人生命質量影響更大,甚至導致死亡。本組資料中術后2 月和3 月死亡的兩例病人,1 例死于糖尿病,術后進食不好,血糖控制不好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 例死于腹瀉、電解質紊亂。要提高老年食管癌術后生命質量,術后對于相關內科合并癥的合理處理以及護理非常重要。因此從生命質量角度講,70 歲以上老年食管癌患者不宜常規(guī)手術,因為術后生命質量比較差。③病情較晚所致。本組資料顯示:手術組TNM 分期較晚,病情本身較重,術后生命質量較差。
研究表明:生命質量和生存率正相關[8]。這意味著70 歲以上老年食管癌患者術后5 年生存率較低,結合其臨床病理特點腫瘤往往比較長、轉移淋巴結較多、TNM 分期較晚,5 年生存率可能不如非手術者,從生存率和生存質量兩個層面講:70 歲以上老年食管癌患者不宜常規(guī)手術治療,而應選擇那些腫瘤相對較早,身體相對較好,無內科疾病者。對于有內科合并癥、腫瘤較晚的病人,放療效果相差不大[9],而且其相關并發(fā)癥較少,生命質量相對較好。
總之,對于老年食管癌患者,應重視早期癥狀、早期檢查、早期診斷、早治療,才能提高生存率;術前應常規(guī)胸部CT 等檢查,全面評價術前TNM 分期及體能狀態(tài),要從生存時間和生命質量等方面綜合考慮,選擇手術治療或放療應慎重。
[1] Bergquist H,Johnsson A,Hammerlid E,et al.Factors predicting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esophageal cancer: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evaluation[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8,27(5):385 -395
[2] 付茂勇,趙雍凡.食管癌患者生命質量測評的現(xiàn)狀[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3,10(1):54 -57
[3] 付茂勇,趙雍凡,閻 齊,等.食管、賁門癌切除食管胃分層吻合術患者生命質量評價[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03,10(2):101 -104
[4] 李士亭,陳 勝,方友平,等.70 歲以上高齡食管癌患者的外科治療體會[J].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雜志,2008,6(5):44 -45
[5] 任文烈,呂仕銀,劉永紅,等.全麻加硬膜外阻滯在老年食管癌病人手術中的應用[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05,20(2):138 -139
[6] 李永康,何富明,劉中華.合并心肺疾患的老年食管癌、賁門癌患者的圍手術期處理[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09,10(5):466-467
[7] 楊 迅,劉金石,蔣友華,等.185 例70 歲以上老年人食管癌的外科治療[J].腫瘤學雜志,2009,15(4):326 -329
[8] Blazeby JM,Brookes ST,Alderson D.The prognostic value of quality of life scores during treatment for oesophageal cancer[J].Gut,2001,49(2):227 -230
[9] 王翠微.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老年食管癌的臨床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0,17(3):269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