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墨寧

頒獎詞:異地高考改革的啟動,離不開非京籍家長和學者持久的鼓與呼。數次聯合學者“上書”的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便是最積極的參與者之一。正是學者的積極參與,讓一次次普通的維權和上訪匯聚成了一起民意和輿論推動公共政策改變的憲法事件。
2012年8月30日,國務院轉發教育部等四部委《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異地高考”改革正式啟動。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問題應屬國家責任得以明確化。藩籬松動的背后,是一群非京籍家長和學者曠日持久的鼓與呼。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即是其中最為積極的參與者,從2010年開始,他便致力于將公民的教育平等訴求納入憲法框架,以專業和理性的態度,實踐了學人在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中應有的恪守與關切。
在參與推動解決異地高考問題之前,張千帆已經開始著手教育資源分配體系的研究。2009年,他完成了高考招生中的地域歧視課題。2010年,一群非京籍家長呼吁取消高考限制的行動引起了張千帆的注意。恰逢一檔電視節目邀請他做嘉賓評論異地高考問題,在那場電視辯論中,他的支持言論獲得了非京籍家長的信任,而張千帆也意識到,與招生歧視相比,考試歧視是人口流動規?;尘跋?,影響更為深遠的教育不公。也就是從那時開始,他便與非京籍家長一道商討行動方案,并且數度聯名幾十位學者上書國務院,敦促教育部門承擔教育資源均等化的職責。
2011年10月,張千帆首次聯名15名學者向總理上書,提請國務院審查并修改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呼吁取消有關“學生在戶籍所在地報名參加高考和招生”的規定。幾天之后,部分非京籍家長起草的《隨遷子女輸入地高考方案》公布,建議“取消高考戶籍限制”?!皩W者上書”與“民間方案”形成呼應,直指高考與戶籍制度變革。教育部卻以“正在調研,尚無時間表”回應,這讓張千帆和非京籍家長們頗感失望?!芭c官方的互動就像一個打牌的過程,我們只能試探對方的態度和可能采取的措施?!睆埱Хf,在整個過程中,雙方原本可以有更好的溝通。
面對官方的遲緩,張千帆和非京籍家長并沒有放棄。持續的發聲和上訪之后,他們終于等到了教育部高層的明確表態。2012年的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長袁貴仁表示,方案會在10個月內出臺。不過,這一消息并沒有讓他們盲目樂觀,張千帆決定再以上書的方式積極施壓。5月23日,他又聯合15位學者向國務院、教育部提請取消高考戶籍限制,推進教育與社會公平改革?!拔覀兤鋵嵎浅慕逃繒雠_一個缺乏剛性或者無法執行的政策,所以就繼續施壓,為他們提供民間版本,希望政府最終的方案能夠有效回應民間的訴求?!睆埱Хf,這一次要首先“出牌”。
最終,教育部依照承諾出臺方案。這份意見讓張千帆既感欣慰,又不出所料。雖然設定了時間表,但過于籠統的規定無疑是將擔子更多卸給了地方政府。隨后,江西、福建、安徽、黑龍江、湖南、湖北等地紛紛響應,即時出臺方案或承諾年內制定,而涉及面最大的北上廣卻一直沒有明確的信號。于是,敦促地方政府積極改革就成了張千帆的新目標。10月初,他聯名30位專家第三次上書,向國務院、教育部及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的教育部門領導遞交了《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就讀地參加升學考試的建議方案》,對隨遷子女的認定條件、父母條件、政策落實時間等方面提出建議。“各地可以變通,但不能超出底線,如果以高收入為條件,只會將更多的人拒之門外,這就變成了一個‘拼爹游戲?!睆埱Хf。緊盯地方政府,將是他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兩年行動、三次上書。在張千帆看來,學者的助推和支持,給了非京籍公民信心和希望,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懂得自己的行動是受憲法支持,具備道德和法律上的正當性。是學者的積極參與,讓一起普通的維權和上訪變成了憲法事件。而對于一個憲政學人來說,推行憲法實用化是社會轉型階段責無旁貸的角色屬性。以張千帆為首的學者群體,以他們的理性態度和話語優勢調和各方,使這場公民爭取教育公平行動形成了長期、持續、溫和、明確的訴求模式,成為民意和輿論推動公共政策改變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