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蓉 劉勇 張娟
術后尿潴留是指膀胱內充滿尿液但不能自行排出的癥狀,是術后常見并發癥。手術是肛腸疾病的一種重要的治療方法,但術后尿潴留也是最常發生的并發癥,有文獻報道肛腸病術后尿潴留發生率高達52%[1]。術后尿潴留可導致膀胱過度膨脹和永久的逼尿肌損傷,但臨床上通過留置導尿管預防尿潴留,會給患者增加痛苦并增加尿路感染的機會,所以我們在臨床通過采用溫和灸治療尿潴留,并與傳統治療方法進行對比,對其療效觀察總結如下。
1.1 病例來源 所有病例均為我院2011年2月~8月收治的肛腸科住院患者,接受肛腸科常規手術治療。納入標準:①神志清楚,病情穩定,能配合治療。②年齡≥14歲。排出標準:①手術前有前列腺增生、肥大或有其他可能引發排尿障礙的疾病。②術中有損傷。③有意識障礙,精神障礙或拒絕接受此治療的患者。④研究人員認為不宜納入者。
1.2 診斷標準 如手術后8 h內患者不能排尿而膀胱尿量>600 ml,或者患者不能自行有效排空膀胱而殘余尿量>100 ml,即診斷為術后尿潴留[2]。
1.3 病例分組 本觀察將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隨機分為溫和灸組和對照組。其中溫和灸組120例,男67例,女53例,年齡17~82歲,平均年齡(40.7±2.8)歲;對照組120例,男64例,女56例,年齡16~78歲,平均年齡(37.8±3.2)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1.4 治療方法 ①溫和灸組治療方法:取穴:關元、氣海、中極。溫和灸為中醫針灸療法之一,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 cm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 min,至皮膚紅暈為度[3]。對于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于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②對照組治療方法:采用傳統解除尿潴留的方法護士給予心理安慰,消除患者顧慮及精神緊張,囑患者平臥放松,輕輕的按摩下腹部,聽音樂,聽流水聲誘導,改變體位,沖洗會陰,用熱水袋行熱敷刺激膀胱肌因收縮引起排尿反應。
1.5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文獻[4]結合臨床表現,擬定為:痊愈:治療1~2次小便自解者;顯效:治療3~4次小便自解者;有效:治療5~6次小便自解者;無效:治療7次及以上小便未自解者。
1.6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7.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兩樣本比較的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溫和灸組治療總有效率93.3%,對照組78.3%,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有效率比較(例,%)
此癥屬中醫學“癃閉”范疇,以小便不利、少腹脹滿,甚則小便閉塞不通、排尿困難為主癥的一種病癥;癃者為小便不利,點滴而短少,閉為小便閉塞,尿液點滴不出。關于其病因病機,古人責之于膀胱,認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出矣”、“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關元穴為足三陰與任脈之交會穴,小腸之募穴,與三陰交相配,有補腎壯陽,益氣啟閉的功效;中極穴為膀胱經之募穴,配以氣海穴為任脈穴,可調膀胱氣機,促進氣化,通利小便之功效。而中醫認為艾灸具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之功效,因此我們在臨床采用此三穴結合溫和灸治療,取得良好療效。
我院肛腸科收治的病種主要為肛瘺、肛膿腫、肛裂、痔瘡等常見疾病,手術為主要治療手段,而尿潴留是臨床最常見的肛腸病術后并發癥,引起的原因很多,由于膀胱的神經系統來源于同脊神經段S2~4,植物神經也是同源(交感神經為骶前神經;副交感為盆內臟神經),因手術牽拉神經或手術后的疼痛引起括約肌痙攣會產生排尿困難,而麻醉影響、精神緊張、肛門直腸內填塞紗布或棉球過多等,都可能是造成患者術后尿潴留的因素,這給患者身心帶來極大的痛苦。目前,臨床多采用傳統方法誘導患者排尿,效果因人而異,尤其是老年人效果多不理想,而留置尿管雖能迅速解決問題,卻會給患者增加痛苦和尿路感染的幾率。因此我科在臨床上采用溫和灸治療尿潴留,與傳統方法做對比,其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方法(P<0.05)。溫和灸治療無創傷,患者無痛苦,操作簡便且經濟負擔輕,更不會引起泌尿系統的感染及損傷,目前未見任何副作用,充分體現出祖國傳統醫學的特色,在臨床值得推廣。
[1] 張東銘.盆底肛門病學.貴陽:貴陽科技出版社,2000:664.
[2] Boulis NM,Mian FS,Rodriguez D,et al.Urinary retention following routine neurosurgical spine procedures.Surg Neurol,2001,55(1):23-27.
[3] 孫國杰.針灸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737-738.
[4] 劉鳴.卒中防治的研究證據-預防進展更加令人鼓舞.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1,9(2):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