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艷
剖宮產術是目前臨床上解決異常分娩的主要措施之一,但實施剖宮產手術后往往帶來手術并發癥[1]。剖宮產術中出血是臨床上產科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也是造成孕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近年來,隨著剖宮產率的逐年升高,術后出血的并發癥也逐漸增多[3]。一旦術后出現了出現應及時止血。臨床上常用的止血方法是藥物止血,對于臨床上出現嚴重出血的患者,在其他止血方法無效的情況下,如有必要應進行子宮切除,以利于挽救產婦的生命[4]。為探討和分析宮腔填塞紗條在剖宮產術中止血的臨床療效,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具有完整臨床資料的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來我院進行的剖宮產手術的患者,在藥物止血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宮腔填塞紗條進行填塞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來我院進行的剖宮產手術的患者50例,年齡26~38歲,平均31歲。無發現巨大兒、羊水過多、多胎妊娠、過期妊娠、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瘢痕子宮等出血的高危因素,也不存在凝血機制異常的產婦。孕次1~4次,平均孕次2次。產次1~3次,平均產次1.5次。分娩周期37~40周,平均39周。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患者有25例。2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6~37歲,平均年齡30歲。無孕次1~4次,平均2次。產次1~3次,平均1.5次。分娩周期37~40周,平均39周。25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7~38歲,平均32歲。孕次1~4次,平均2次。產次1~3次,平均1.5次。分娩周期37~40周,平均39周。兩組患者在年齡、孕次、產次、孕周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使用藥物進行止血治療,在剖宮產術后給予米索前列醇片直腸給藥并且肌內注射縮宮素進行止血。觀察組在藥物止血治療的基礎上在術中使用宮腔填塞紗條進行治療。剖宮產術中將紗條折疊填塞,不留空隙,尾端從宮頸口送入陰道,觀察無活動性出血后,縫合子宮下段切口,術后加強抗感染,術后24 h取出宮腔紗條。觀察和比較兩組不同治療方法對剖宮產術后出血的臨床效果。
1.3 觀察指標 觀察和比較兩組的術中出血量和24 h后的出血量。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對統計學數據錄入SPSS 12.0進行統計數據,并對統計數據進行t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經觀察和隨訪,對照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710±35)ml,24 h后出血量為310±30 ml。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550±20)ml,24 h后出血量為(110±25)ml。經t檢驗,兩組患者止血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治療方法對剖宮產術中出血的臨床效果()

表1 兩組不同治療方法對剖宮產術中出血的臨床效果()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24 h后出血量(ml)25 550±20 110±25 25 710±35 310±30觀察組對照組
產后出血是臨床上的急癥之一,也是剖宮產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一旦出現了產后出血,采取確切有效的止血方法至關重要[5]。其中宮腔填塞紗條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止血方法[6]。主要作用機制為通過填充紗條,刺激子宮體地感受器,通過大腦皮質激發子宮收縮,紗條還有壓迫胎盤剝離面止血的作用。采用宮腔填塞紗條不僅可以爭取產后出血的搶救時間,還可對保留產后出血患者的生育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7]。對于胎盤剝離后子宮下段收縮力差,出現彌漫性滲血的患者,尤其是前置胎盤術中的止血來所,宮腔填塞紗條止血是較為有效的方法。但在操作中應注意宮腔紗條如果填塞不夠緊密或填塞不均勻,均能造成隱匿性的出血。如果取出紗條仍出血不能再行填塞止血。此外,進行宮腔填塞紗條填塞時應避免填塞時間較長,防止增加宮腔感染的風險。
[1] 束曉明,王海蓉,呂述彥.宮腔填塞與改良子宮捆綁術在剖宮產術中大出血的療效觀察.西部醫學,2009,(7):1111-1112.
[2] 周意園.剖宮產術中出血的宮腔填塞紗條臨床治療療效分析.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3:61.
[3] 廖祖才.剖宮產術中大出血采用宮腔填塞紗條止血235例分析.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17(9)2146-2147.
[4] 黃麗娟.宮腔填塞紗條治療剖宮產術中出血76例臨床分析.河南外科學雜志,2011,1(17):51-52.
[5] 張黎娟.宮腔填塞紗條治療剖宮產術中止血困難.中外醫學創新,2011,1(8):173-174.
[6] 李未華.宮腔填塞紗條治療剖宮產術中出血臨床分析.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3):73-74.
[7] 宋月霞.宮腔填塞紗條在剖宮產出血中的應用.中國醫療前沿,2011,10(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