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霞
頜骨骨折是口腔頜面外科常見病和多發病,以下頜骨骨折是最為常見,約占頜面骨折的55% ~72%。目前傳統的頜間結扎固定及不銹鋼絲骨內固定手術治療存在固定時間長、口腔衛生差、進食受限、固定穩定性較差及需要再次手術取出內固定等缺陷。近年來,微型鈦板內固定以其生物組織相容性好,可早期恢復口頜功能及減輕患者痛苦等諸多優勢,彌補了以往頜骨骨折治療方法的不足而逐漸廣泛應用于患者的治療[1]。我科自2004年采用微型鈦板堅固內固定加頜間牽引治療頜骨骨折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4年6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頜骨骨折患者84例,所有病例均經X線或CT檢查確診,男56例,女28例,年齡20~57歲,其中單純性骨折62例,多發性或粉碎性骨折22例。按手術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采用微型鈦板堅固內固定手術治療,觀察組給予微型鈦板堅固內固定聯合頜間牽引治療。兩組治療前性別、年齡及骨折部位等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依據骨折的部位及是否為開放性損傷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開放性骨折切口應盡量從原創口進入,充分暴露骨折端,清除碎骨片、血凝塊及肉芽組織;下頜骨骨折采用內切口,閉合性及上頜性骨折采用口內前庭溝切口,上頜骨合并顴骨骨折采用內切口聯合眉弓及眼臉下切口。觀察組術后輔以頜間牽引復位固定,兩組術后抗生素治療1周。
1.3 療效判定 優:傷口Ⅰ期愈合,完全恢復解剖形態,顏面對稱,咬合關系良好;良:傷口Ⅰ期愈合,大部分恢復解剖形態,顏面基本無畸形,咬合關系基本正常;差:傷口Ⅱ期愈合,未恢復解剖形態,咬合關系差。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優20例,良15例,優良率為83.33%,對照組優17例,良10例,優良率為64.29%,觀察組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術后療效比較
2.2 術后并發癥及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術后均無感染、牙齒損傷等并發癥的發生。
頜骨骨折是口腔頜面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手術治療的目的是恢復咬頜關系及正常的咀嚼功能,同時恢復顏面部外形。由于頜骨特殊的解剖結構,患者骨折后除出現脹痛、腫痛等現象外,常伴有局部麻木、咬合關系紊亂及吞咽和呼吸困難等癥狀,且頜面部血運豐富,骨折后愈合快,上頜骨骨折1周后,在骨折端即可形成纖維組織連接,2周后可形成暫時性骨痂,因此及時采取合適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尤為重要,若延誤治療時機,可因骨折斷端吸收形成錯位愈合而影響骨折后復位的效果[2]。
傳統的下頜骨骨折頜間結扎固定因不能提供三維方向的穩定性,顳頜關節需制動6~8周,因此常影響患者咀嚼功能及營養的攝取,易造成體重下降、骨質疏松及關節軟骨的明顯變薄,且長時間的結扎,因限制了關節的運動,易導致頜面部肌肉的萎縮、瘢痕痙攣,甚至在患者去除了頜間結扎后仍存在關節的退行性病變。不銹鋼鋼絲骨內固定穩定性較差,骨斷端處于微動狀態,造成患者成骨活動不能順利進行,從而出現軟骨成骨的現象,且其對機體異物反應較大,常產生致炎及致敏等現象[3]。目前,微型鈦板與其他內固定材料相比,具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對機體無毒性反應,堅固且易于塑形,可提供三維固定及足夠的骨間壓力,通常術后無需取出,可長期保留在體內,且微型鈦板堅固內固定具有固定穩固、對位精確、對組織損傷小、允許下頜進行早期的生理活動及能防止術后骨折端的移動等優勢,因此更有利于患者骨折的愈合及功能的恢復[4]。患者術中骨膜剝離范圍小于傳統的鋼絲內固定,不需剝離頜骨內側,術后即可攝入流食,有利于增加營養和促進損傷的愈合。
本文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表明微型鈦板堅固內固定與頜間牽引聯合應用可縮短頜間牽引時間,利于患者咬合關系及咀嚼功能的恢復,且能使骨折部位更好的愈合,消除面部畸形,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與傳統的頜間固定和骨間固定相比,具有療效更可靠,操作簡單、創傷小及對位精確等優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曾漢西,唐健霞,周靜,等.微型鈦板在下頜骨骨折中的臨床應用.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1,27(3):180-181.
[2] 董晶,娜.鈦板堅固內固定治療頜骨骨折75例療效評估.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4(11):699-670.
[3] 魏強,傅坤.微型鈦板堅強內固定術治療頜骨骨折83例療效觀察.海南醫學,2009,20(10):95-96.
[4] 吳紅躍.微型鈦板堅固內固定在下頜骨骨折中的應用.昆明醫學院學報,2011,32(4):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