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市人民醫院,河北邢臺 054000
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結石、異物、腫瘤等為泌尿外科常見疾病,這些疾病大多需手術治療。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和膀胱結石碎石術后均需留置較長時間尿管,雖然現代醫學的發展為患者減輕很多病痛,但拔管后患者出現尿頻,尿不盡等機率仍較高。為降低拔尿管后排尿不暢的發生率,我科應用力合膀胱治療儀,以低頻方式多方位的刺激膀胱,使其產生緩慢的收縮和伸張運動,從而幫助患者鍛煉膀胱及括約肌功能,達到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入我科的80例留置尿管患者,其中,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留置尿管者58例,經尿道膀胱鏡鈥激光碎石術留置尿管者22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手術方式、術中出血及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實驗組經尿道前列腺電切除術者與術后第6天,經尿道膀胱鏡鈥激光碎石術者與術后第3天,征得患者同意,開始使用膀胱治療儀。治療過程需要四片電極片,電極片貼放時先常規體檢出膀胱的位置,之后將“紅+”片貼在膀胱左上角皮膚投影處,將“紅-”片貼在膀胱右上角皮膚投影處,將“綠+”片貼在“紅+”片和“紅-”片連線中點的皮膚上,“綠-”片貼在骶尾關節上 3~10cm處皮膚上。從小強度(0~99可變)和小密度(16~75可變)開始,在治療過程中慢慢增大參數,注意在增大參數過程中不停詢問患者的感受,當患者感覺刺激較強時,將參數調節放緩,直至達到患者的最大耐受量為止,此時,四個點都有麻痛感,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治療時尿管持續開放,同時鼓勵患者做排尿動作。每天1~2次,每次40min。
1.2.2 對照組根據傳統方法拔管前兩天夾閉尿管,每2~3h開放一次,機械性的充盈刺激膀胱。每天做縮腹提肛鍛煉。
1.3 觀察指標排尿時間:拔尿管后第一次排尿的時間。拔尿管后排尿不暢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
實驗組拔尿管后的排尿時間及排尿不暢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干預后患者排尿情況比較
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結石、異物,以及一些手術后體位改變等均易導致尿潴留。尿潴留是指膀胱內充滿尿液而不能排出,常常由排尿困難發展到一定程度引起[1]。良性前列腺增生癥為老年男性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經尿道前列腺電切除術因為其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而被公認為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癥的“金標準”[2]。術后一般需留置尿管7~10d。為防止術后血塊阻塞尿管,一般尿管需持續開放,只在拔管前一到兩天才采用間歇式夾管方法鍛煉膀胱功能,以致很多患者拔管后出現尿頻、尿不盡、甚至再次發生尿潴留等排尿不暢現象,給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擾。為了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及滿意度,減輕其痛苦,保證其生活質量,我們一直在努力尋求更好地解決方法。包莉萍等報告了利用神經源膀胱治療儀能有效緩解直腸癌術后尿潴留[3]。惠蓉等也研究出膀胱治療儀對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有很好的療效[4]。力合膀胱儀基于膀胱電生理學、病理生理、仿生學等理論,利用膀胱平滑肌刺激敏感,慢收縮和緊張性等特性,使用微型電腦控制器產生模擬可變的生物波,經皮導入,達到膀胱部位,以低頻方式多方位的刺激膀胱,使其產生緩慢的收縮和伸張運動,從而幫助患者恢復膀胱及括約肌機能,另通過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可加速已損傷神經的修復和再生,通過體外電刺激骶神經來調節支配膀胱尿道括約肌和盆底肌的神經反射而達到治療排尿功能障礙的目的。通過研究證明,膀胱治療儀能有效緩解長期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后的排尿不暢癥狀。
在治療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安裝心臟起搏器者要在醫護人員的看護下使用;不能與高頻設備同時毗連到一例患者身上;使用過程中尿管持續開放;電切術后出血嚴重者禁用,使用過程中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如有異常,及時停止使用。
[1]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699.
[2]吳階平.泌尿外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187-1197.
[3]包莉萍,王紅艷,魏紅梅.神經源膀胱治療儀緩解直腸癌術后尿潴留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5,20(6):54.
[4]惠蓉,暢雅學,張艷.膀胱治療儀治療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臨床觀察[J].海南醫學,2009,20(9):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