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新鋼中心醫院,江西新余 338000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以慢性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變化為關節的滑膜炎,晚期可引起關節強直、畸形和嚴重功能障礙。目前臨床西醫治療主要包括非甾體消炎止痛藥、抗風濕藥、糖皮質激素藥等。我科自2008年1月~2011年6月共收治符合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標準患者60例,經觀察后發現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能迅速改善類風濕關節炎的癥狀,且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四肢關節腫脹疼痛、晨僵等癥,其中手指小關節腫脹變形者16例,或伴有膝、踝關節腫脹者18例。類風濕因子均顯示陽性,血沉加快。骨關節X線攝片示骨質疏松者19例。治療組40例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25~63歲;病程3個月至18年,平均(58.16±43.28)個月。對照組 20例中,男性 16例,女性4例;年齡38~62歲;病程6個月至21年,平均(56.62±73.20)個月。治療前一般情況組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根據1987年美國風濕協會(ARA)診斷標準[1],凡符合其中 4項可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晨僵至少1h,持續至少6周;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炎腫脹持續至少6周;腕關節、掌指關節或近側指間關節腫脹6周或以上;對稱性關節腫脹;手的X線照像應具有典型的類風濕關節改變而且必須包括糜爛和骨質脫鈣;類風濕結節;類風濕因子陽性。
兩組均采用口服來氟米特,前三日每日50mg,以后每日10mg,連用30d為1個療程。
2.1 治療組基本方:黃芪 30g,白芍 30g,防己10g,皂角10g,秦艽30g,當歸10g,威靈仙15g,蜈蚣3條,地龍10g,生地黃30g,白芥子6g(藥品由深圳市三九現代中藥有限公司提供的999單味中藥配方顆粒)。以基本方為主根據中醫辨證加減。
2.2 對照組聯合口服甲氨喋呤,每周7.5mg,連用30d為1個療程。觀察2個療程統計療效。
3.1 療效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并結合美國風濕病學會2002年發布的類風濕關節炎治療最新指南制定。
3.2 治療結果兩組治療結果,見表1。經χ2檢驗,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結果比較例[n(%)]
3.3 不良反應患者服藥后,治療組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治療前后肝腎功能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而對照組不良反應較多,有13例患者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5例患者出現 ALT輕度升高。提示治療組在安全性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
類風濕關節炎中醫稱為痹癥,一般認為本病多因平素營衛俱虛、氣血不足、脾胃肝腎虧虛,加之感受風、寒、濕等外邪,病久痰淤互結所致。基本方中白芥子其性通利透達,善祛皮里膜外之痰。皂角其味辛烈,走竄力強,善開竅通關,滌痰除垢。防己的主要成分粉防己堿能降低炎癥細胞游離鈣濃度,增加炎癥細胞 cAMP濃度[2]。白芍主要成分TGP能夠顯著抑制組胺、PGE2、LTB、NO等與疼痛相關的細胞因子的過高水平表達,達到抗炎鎮痛的效果[3]。配黃芪補氣,當歸活血補血。扶正祛邪,使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而甲氨喋呤的療效和不良反應與亞甲荃四氫葉酸還原酶的基因多態性有關,帶有667T~1298A單體型者其不良反應發生率高[4]。經臨床研究表明,采用本法綜合治療具有較強的抗炎鎮痛、調節免疫等作用,能迅速改善類風濕關節炎的癥狀,且大大降低了不良反應發生率。
[1]張乃崢.臨床風濕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25.
[2]張樂之,何華美,李新芳,等.粉防己的抗炎作用與白細胞的cAMP的關系[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3,19(7):791.
[3]沈曉東,黃黛瑛.白芍抗炎鎮痛的藥理學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藥學應用,2009,3(24):197-199.
[4]曾慶馀.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的新理念[J].新醫學,2006,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