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愛民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班主任;德育工作;方
法創新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1—0023—01
新課程改革對教育者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遠遠高于傳統教育的要求,這就使得班主任應具備更高、更廣、更深的業務知識和技能。而作為高級中學的班主任,就更加需要有更強的專業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結合個人的班主任德育工作經驗,對如何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的問題做一簡單的探討。
一、理念先行,實效本位
為了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養成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社會實踐活動成為學校德育工作中經常采用的方法,但是通過單純的德育活動并不能真正達到德育的目的。當前,仍有學校在教育中存在著背離新課改理念、忽視德育、忽視學生人格培養的現象,片面強調成績,重教書、輕育人,德育工作只是口頭重視,或只是通過運動的方式做德育工作,缺乏持續性和滲透性。
德育應該貫穿于教師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每一堂課、每一次活動、每言每行都應結合當時具體情境和學科特點設立德育目標,要真正讓學生“心臨其境”去體驗,形成接受教育的最佳心理狀態,只有這樣才能開啟學生的情感之門,達到“通情達理”“言行一致”的要求,對學生的人格作出引導。目標明晰,過程無形,“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應當是中學班主任德育工作追求的境界。
二、知人論事,以身立教
學生的知識經驗、思維方法、情感體驗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是不可否認的,在德育工作中只注重對所有學生的統一要求,而忽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按同一模式、同一標準、同一方法來要求和教育所有學生是不負責任的,也是很難取得實效的。德育工作中最關鍵和最難的是要體現差異性,要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和特點,制定教育方向和目標。
同時,教育教學實踐中,忽視自身行為對學生的影響,只重律人忽視律己,只重言傳不重身教,會逐漸削弱學生對教師乃至對教育的信任,從而導致學生不相信教師,對德育產生抵觸,這是中學德育工作難以有效進行的原因之一。
三、關系和諧,事半功倍
新課程所倡導的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一方面,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被尊重、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有效地進行教育活動的必要條件。在德育過程中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極端理解,放棄教師的領導作用,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害的。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應該從教師做起,班主任要轉變思想觀念,調動學生積極因素,堅持理解和尊重原則。教師有熱愛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生才會熱愛教師,師生之間關系協調,兩者才會產生感情上的共鳴,才能進入教育教學的最佳境界。
四、方法創新,不拘一格
德育工作平面化和形式化的問題,是影響德育工作順利開展的原因之一。一方面運用德育方法時呆板、程序化,不會靈活應變,只重課堂中的教育,而輕實踐鍛煉,忽視學生道德實踐能力的發展,這種忽視課外實踐鍛煉的德育無法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德育的實效低下;另一方面,德育方法運用不好,變成了灌輸式的、強制性的教育。在這種教育中,學生對一定規范、條例的遵守就不一定是出于自身的道德需要,而很可能是迫于外界的壓力,也就沒有道德行為的自覺性和行為主體的責任感可言,這樣的學生往往行為不自覺、不自主。
德育工作是一個許多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且有明顯階段性的復雜過程,德育方法是多樣的、隨情況不同而多變的。在德育實踐過程中,沒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可供我們選擇和運用,只有創造性地運用德育方法,才能使教育生動、活潑,真正提高德育實效性。
教育本無定法,更不可能一文盡言之。我們德育工作者應運用先進的德育理念,不斷反思,不斷創新,構建具有時代氣息的德育模式,推進中學德育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