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晉艷
偏頭痛性眩暈(MV)的診斷標準:肯定的MV診斷依據Neuhauser等[1]標準:①中度以上的發作性眩暈;②按照國際頭痛協會頭痛分類委員會的關于偏頭痛的診斷標準[2];③至少2次眩暈發作有下列之一的偏頭痛癥狀:偏頭痛性頭痛、畏光、畏聲、視覺或其他方面的先兆;④排除其他病因。可能的MV診斷依據Neuhauser等的標準:①至少1次中度以上的發作性前庭癥狀;②至少滿足下列條件之一:按照國際頭痛協會頭痛分類委員會關于偏頭痛診斷標準符合偏頭痛;眩暈發作時出現偏頭痛;偏頭痛加重的因素可以加重眩暈:特定的食物、睡眠差、激素改變;抗偏頭痛治療有效并除外其他疾病。
偏頭痛可以是反復發作性眩暈的潛在病因,稱之為“偏頭痛性眩暈”(migraine vertigo,MV),約占總偏頭痛患者的10%,人群終身患病率0.98%。多數MV患者發病程度劇烈,持續時間長,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需要進行預防性治療。以往治療偏頭痛主要采用非甾體類消炎藥物,如消炎解熱鎮痛劑,及抗膽堿能藥物,但這些藥物對人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長期服用將影響患者的身體機能[3]。因此本研究將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氟桂利嗪替代止痛藥、抗膽堿能藥,對偏頭痛性眩暈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分析,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因偏頭痛性眩暈前來就診的122例患者作為臨床觀察對象,對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分別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1例患者。其中觀察組患者男21例,女40例,年齡為14~57歲,平均年齡為(29.7±5.4)歲,病程為1月~11年,平均病程為(5.8±1.1)年。對照組患者男9例,女52例,年齡為17~64歲,平均年齡為(30.9±4.2)歲,病程為2月~14年,平均病程為(6.1±3.4)年。兩組患者均符合MV診斷標準,并伴有植物神經癥狀,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表現癥狀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口服氟桂利嗪膠囊,每天服用2粒,睡前服用。連續服用7 d,7 d后癥狀明顯好轉者改為每天服用1粒,臨睡前服用,作為維持性用藥,用藥時間為2個月。對照組患者每次服用倍他司汀1粒,3次/d,7 d為一療程,用藥期間兩組患者均停用其他治療眩暈的藥物[3]。持續用藥1療程后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并觀察患者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對患者進行為期半年的隨訪并對患者的復發率做出評價。
1.3 臨床療效評價 治愈:患者用藥期間癥狀消失,停藥后半年內均不見復發;有效:患者用藥后頭痛明顯減輕,疼痛持續時間明顯縮短,發作次數減少50~75%或以上;無效:患者頭痛次數沒有明顯的減少,頭痛的程度沒有明顯的改善[2]。
兩組患者經過1療程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較對照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結果見表2;對患者進行為期半年的隨訪,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復發率(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其結果見表3;觀察組患者在用藥期間有3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其中兩例患者出現輕度胃疼,經用藥后癥狀消失,有1例患者口干較嚴重,經大量飲水后,癥狀得以緩解。對照組有2例患者出現較嚴重的嗜睡藥物,當用藥量減少后,患者癥狀得以緩解。兩組患者均沒有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結果見表4。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例,%)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復發率對比(%)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率對比
偏頭痛是常見的慢性神經血管性疾病,其臨床表現性為反復性頭痛發作、自主神經功能出現障礙以及誘發其它神經系統性疾病,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偏頭痛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確,引發偏頭痛加重或病程延長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具體可分為生活習慣、藥物誘因、環境影響、氣候影響、生理因素等幾方面的原因[3]。相關研究表明偏頭痛的發生可能與顱內血管痙攣有關,顱內血管痙攣可導致顱外血管擴張。目前研究證實,顱內血管痙攣可引起偏頭痛患者出現視覺先兆,而這種視角先兆產生的原因是由于皮質神經元活動并向枕葉擴布形成的。在視網膜性偏頭痛的患者中,這種推斷得以證實。一些患者在頭痛發作期間都曾經歷過短暫的失明現象,對這些患者進行檢查,均可發現有視網膜動脈痙攣的現象。血管痙攣除了導致患者失明外,還會引起聽力喪失,并可導致內淋巴管或淋巴囊出現缺血性損害,引起淋巴液循環障礙,從而導致內耳迷路水腫及眩暈發生[4]。有關文獻記載,偏頭痛的發生與離子通道異常有關,患者耳蝸內局部可存在鉀的積聚,當鈣離子進入神經元時,鉀離子將被鈣離子取代。由于耳內的鉀離子缺失,導致以鉀離子作為通道進行傳遞的淋巴細胞及神經元的興奮功能障礙,從而使得腦部和耳部因離子通道異常而出現腦部疼痛或聽覺失聰等現象的發生[5]。
氟桂利嗪系鈣離子拮抗劑,可防止因缺血等原因而導致的細胞內鈣超載引起的細胞損傷,并可阻斷引起偏頭痛的基因編碼P/Q型的鈣通道,從而有效抑制腦血管痙攣。此外,還可抑制5-HT的釋放及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從而阻止偏頭痛的發生。氟桂利嗪能有效緩解血管痙攣,對血管收縮物質引起的血管持續性痙攣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對于頸內動脈及基底動脈的治療,效果尤為顯著。本組61例患者采用氟桂利嗪治療,其臨床顯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其對偏頭痛的作用持久,患者復發率較低,且對患者不會帶來嚴重的毒副反應,值得在臨床上廣泛用于治療偏頭痛發作。
偏頭痛性眩暈(MV)作為一個獨立的臨床綜合征應該得到臨床醫師足夠的認識。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支持發作性的眩暈與偏頭痛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而MV臨床表現的多樣性和缺乏統一的診斷標準提示,對MV的病理和診斷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目前對于MV病理機制的研究傾向于偏頭痛的前庭癥狀的研究;此外對基因和離子通道缺陷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會有新的突破。當然還需要大量前瞻性、大樣本的對照研究來確定MV統一的診斷標準及最佳的治療手段。
[1]Neuhauser H,Leopold M,Von Brevern M,et al.The interrelations of migraine,vertigo and migraine vertigo.Neurology,2001,56(4):436-441.
[2]張振宇.鹽酸氟西汀聯合鹽酸氟桂利嗪治療偏頭痛37例療效觀察.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09,2(21):327.
[3]于生元,董釗,李焰生,萬琪,周盛年,喬向陽.鹽酸氟桂利嗪預防性治療偏頭痛的療效和安全性.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7,13(4):442-443.
[4]林弘.尼莫地平聯合鹽酸氟桂利嗪治療偏頭痛.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8):364.
[5]于生元,董釗,李焰生,萬琪,周盛年,喬向陽.鹽酸氟桂利嗪預防性治療偏頭痛的療效和安全性.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7,13(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