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梅 和 平
1.沈陽軍區總醫院急診科,遼寧沈陽 110016;2.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內科學系,陜西西安 71000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呼吸道疾病,多發于老年人,患病率高且死亡率也高[1-3]。Ⅱ型呼吸衰竭是COPD最易引發的并發癥之一,是導致COP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6]。機械通氣是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一種常用方法,但對患者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容易引發多種并發癥發生,形成對呼吸機的過度依賴[7]。為了探討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BiPAP)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本文選取58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進行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2008年5月~2011年10月選取沈陽軍區總醫院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共58例,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齡 46~70 歲,平均(58.2±14.7)歲;病程 1~16 年,平均(3.4±0.8)年。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制訂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8]中相關指標的診斷標準;②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29例。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常規治療,包括:抗感染治療、化痰處理、解痙平喘、糾正患者體內的水和電解質平衡等。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觀察組采用BiPAP治療,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消除其不良的心理狀況,使其可以積極主動配合治療,使用面罩呼吸機,將面罩固定于患者的面部,防止發生漏氣,采用自主呼吸觸發的自主呼吸和定時模式,參數設定如下:控制頻率為12~20次/min,吸氣壓力為1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氣壓力為4 cm H2O。根據患者具體的氧合情況對呼吸末正壓進行調節,治療24 h后檢查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
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呼吸癥狀完全消失,PaO2/吸入氧濃度(FiO2)恢復正常,胸部X線片顯示肺部病變完全消失。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呼吸癥狀基本消失,PaO2/FiO2恢復正常,胸部X線片顯示肺部病變基本消失。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和呼吸癥狀無明顯變化,PaO2/FiO2未恢復正常,胸部X線片顯示肺部病變依然存在。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患者例數]×100%。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分析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24 h后臨床指標比較結果見表1。治療后對照組呼吸頻率、心率均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對照組pH值略有增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呼吸頻率、心率也均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pH值略也有增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呼吸頻率、心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pH值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24 h后臨床指標比較(x±s)
兩組患者治療24 h后臨床指標比較結果見表2。治療后對照組PaCO2明顯降低,對照組SpO2、PaO2均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觀察組PaCO2也明顯降低,觀察組SpO2、PaO2也均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觀察組PaCO2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SpO2、PaO2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 < 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24 h后臨床指標比較(x±s)
兩組患者治療24 h后臨床療效比較結果見表3。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24 h后臨床療效比較[n(%)]
Ⅱ型呼吸衰竭是COPD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主要致病機制是COPD導致患者的氣道阻力顯著增加,對肺泡的彈性纖維組織產生一定程度的破壞,并使其功能發生明顯減退,引發機體肺組織發生過度充氣,甚至發生氣道動態陷閉,進一步加重患者體內的缺氧狀況,并導致大量二氧化碳滯留于患者體內,引發多個機體系統的功能障礙,同時出現高碳酸血癥等并發癥,此時患者呼吸機的供血將嚴重不足,供氧也大幅減少,呼吸肌的收縮功能減退后,機體的呼吸中樞神經和感知狀況會大幅下降,呼吸功能嚴重減弱,機體的氧輸送發生障礙,從而引發呼吸衰竭,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研究表明,治療后對照組呼吸頻率、心率、PaCO2均明顯降低,SpO2、PaO2均明顯升高。觀察組呼吸頻率、心率、PaCO2均明顯降低,SpO2、PaO2均明顯升高。觀察組呼吸頻率、心率、PaCO2均明顯低于對照組,SpO2、PaO2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常規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效改善其氧和功能,聯合使用BiPAP可以明顯擴大治療的臨床療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BiPAP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已經取得了多方方面的療效肯定[9-11],通過幫助患者呼吸,有效克服了機體內存在的氣道阻力,減少了呼吸肌無力疲勞等并發癥的發生,可以大幅減少對患者的氣管插管,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還可以大幅降低患者的住院費用和縮短住院時間。在早期使用BiPAP治療可以防止機體功能的嚴重損傷,保持患者體內各個系統的正常運轉,采用正壓輔助可以有效支持患者進行自主呼吸,一定程度上減少患者呼吸肌的負荷,通過增加患者肺泡的通氣量,有效清除死腔,將少了二氧化碳的滯留,減少了重復呼吸的發生。
與傳統的有創型機械通氣進行比較,有創型機械通氣不能對患者進行有效的痰液引流,通氣效果很不穩定,而Bi-PAP雖克服了有創型機械通氣的弱點,但長時間戴面罩,會引發患者面部局部皮膚壓紅,對眼造成一定損傷,出現鼻罩漏氣,發生胃腸脹氣,多種不適感覺等。BiPAP的臨床療效還是大大好于有創型機械通氣。
綜上所述,采用BiPAP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氧和功能,不僅避免了患者的氣管插管,還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Mukadder M,Tülay KF,Fatma?T.Fatigue and disabili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J].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2011,53(2):e93-e98.
[2]Luciana P, Rick H,Isabella C,et al.The MRC dyspnoea scale by telephone interview to monitor health status in elderly COPD patients[J].Respiratory Medicine,2010,104(7):1027-1034.
[3]Alexander VL,George R,Malek H,et al.Withholding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age 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co-existing COPD is not justified:Outcomes of a markov model analysis[J].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2011,99(2):161-165.
[4]Georg CF,Marie KB,Otto CB,et al.Long-term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COPD after acute-on-chronic respiratory failure [J].Respiratory Medicine,2011,105(3):427-434.
[5]Diego AR,Lluis J,Mitra BD,et al.Below What FEV1 Should Arterial Blood be Routinely Taken to Detect Chronic Respiratory Failure in COPD?[J].Archivos de Bronconeumologia,2011,47(7):325-329.
[6]Larsen, K.O, Lygren, B, Sjaastad.I, et al.Mechanisms for cardiac dysfunction in COPD and respiratory failure[J].Respiratory Medicine,2009,103(Supple1):S6-S7.
[7]陳昌盛,吳文武.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J].臨床醫學,2010,30(1):23-24.
[8]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8):453-460.
[9]丁占祥.BiPAP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50例臨床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21):1630-1631.
[10]肖愛國.BiPAP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研究[J].臨床肺科雜志,2008,13(10):1322-1323.
[11]李崇新,黃玲.老年人重癥肺炎49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2006,1(7):39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