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振
(漯河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漯河 462000)
中國和日本是東亞近鄰,兩國經貿往來十分密切。近年來,兩國貿易發展迅猛,貿易額激增。但兩國貿易收支長期處于不平衡狀態,中國對日貿易逆差隨著進出口總額的增加而擴大(如表1所示)。
中日貿易發展的特點如下:

表1 1998—2010年中日貿易情況統計 金額:億美元
1.兩國貿易發展迅速,貿易額持續快速增長。1998—2010年十余年間貿易額增長了4倍,年均增長15%以上,除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有所放緩,十余年間兩國貿易額持續增加,呈現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
2.兩國貿易發展不平衡,我國貿易逆差嚴重。從表1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中國對日貿易收支不平衡,貿易赤字嚴重。中日貿易逆差首次發生于1999年,從2002年至今,中國對日本貿易一直處于逆差狀態。
3.逆差持續時間長,逆差規模不斷擴大。2002—2010年,中國對日貿易連續9年處于逆差,并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逆差額從50億美元,快速擴大到556億美元。
4.逆差額占兩國貿易總額比重不斷增大,由1999年的2%擴大至2010年的18.6%。
5.逆差增長速度高于貿易額增長速度。除個別年份外,中日貿易逆差增長速度十分驚人,多數年份超過30%,年均增長速度達35%,而貿易額年均增速為15%,貿易逆差增長速度明顯快于貿易額增長速度。
中日貿易逆差產生并不斷擴大的原因是什么?這是一種短期現象還是長期現象?對此應該采取怎樣的對策?筆者從兩國的貿易商品結構著手,采取RCA指數法,分析中日貿易逆差產生及不斷擴大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中日兩國出口商品結構可以真實反映兩國貿易的特點,是分析兩國貿易逆差原因的重要依據(見表2)。

表2 2007年中日主要出口商品貿易統計 單位:10億日元
通過表2可以看出,日本向中國出口最多的前8項產品均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其比重占日本對中國出口總額的36%,再加上第10項日本傳統優勢產品汽車,比例達到近40%。可見日本主要是向中國出口高附加值的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
而中國主要是向日本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及部分初級產品,包括服裝、金屬制品、家具和魚類等,其比例占中國對日出口總額的1/3,大部分都是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
通過以上分析,總結造成中日貿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兩國出口商品結構差異明顯。中國對日本出口產品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初級產品為主,而日本對中國出口的多是高附加值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兩類產品之間價格相差懸殊,造成中日貿易收支不平衡,出現逆差。
2.兩國出口商品需求彈性不同。中國對日本出口的產品主要集中在紡織品、食品等日用產品,這些產品需求彈性很低,需求量基本是固定的。所以中國對日出口額很難實現大規模的增長。而日本對中國出口的主要是汽車、電子設備等高端產品,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市場對這些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進而需求彈性也相對較大,促進了日本對華出口額持續增長,又由于這些產品單位價格較高,所以造成中日貿易逆差不斷擴大。
3.日本不斷采取貿易保護措施。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持續低迷,不斷采取貿易保護措施,主要通過技術性貿易壁壘來限制我國向其出口。比如日本新推出的衛生檢驗檢疫標準,使我國農產品對日本出口遭遇很大阻力,并經常產生貿易摩擦。
衡量一國的比較優勢,通常使用巴拉薩(Balasa)提出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RCA.)。RCA指數是透過貿易來衡量一國出口產品的相對比較優勢以判定各國出口競爭力的強弱或國內各產品競爭力的大小,計算公式為:
RCA=(Xik/Xi)/(Wk/W)
其中,Xik表示i國商品k的出口額;Wk表示全世界商品k的出口總額;Xi表示i國全部出口商品的出口額;W表示世界各國全部商品的出口額。
用RCA指數分析中國和日本的比較優勢。在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的計算和衡量中,當RCA>1時,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當RCA<1時,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處于比較劣勢。RCA指數值越大,則該國該產品越具有比較優勢,其國際競爭力就越強。本文參照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將中日貿易商品分為以下十大類進行分析(詳見表3)。
表3顯示了中國和日本商品的比較優勢,從中可以得出兩國產品比較優勢如下:
1.中國的初級產品SITC0食物和活動物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該項產品的優勢正在逐漸削弱。而日本的初級產品均無任何比較優勢,這說明日本在資源稟賦上處于劣勢。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比較優勢明顯,主要體現在SITC6制成品和SITC8雜項制品。而日本在該兩項上指數均不足1,處于劣勢。這說明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處于比較優勢,而日本處于劣勢。
2.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中,中國和日本產品各具有比較優勢。日本在SITC5化學制品中有一定的優勢,RCA指數接近1;在技術含量高的機械制造及運輸裝備業,日本比較優勢明顯,指數始終在1.5以上,說明日本在該產業上在世界范圍內具有比較優勢。除此之外,在SITC9項商品中,日本比較優勢也很明顯。而中國在SITC7機械設備項中的RCA指數也在不斷提高,已穩定在1以上。

表3 中日商品RCA指數表
通過分析兩國的RCA指數,可以看出兩國產品的比較優勢差別較大。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比較優勢明顯,初級產品也有一定優勢;部分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競爭力也逐步增強。而日本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制成品上。
兩國商品的比較優勢是由兩國的經濟水平和技術能力決定的,在短期內很難改變。兩國的出口商品結構中日本一直以出口高附加值的產品為主,而中國以出口低附加值的產品為主。隨著兩國貿易額的不斷擴大,貿易逆差將持續增加。
1.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出口商品結構。中國應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步伐,多研發既具有高附加值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進而拓寬貿易范圍,實現出口商品的多元化。只有不斷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才能逐步縮小中日貿易逆差。在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要繼續挖掘已具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潛力,形成對日本規模出口。
2.建立自由貿易區,實現貿易自由化。由于兩國貿易互補性強,又具有區位優勢,學界對中日加快推進自由貿易區談判的呼聲日益高漲。中日兩國應盡早建立中日自由貿易區,通過自由貿易區形成的區域分工協作機制,加快兩國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建立自貿區后,兩國將實現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日本市場將進一步向中國開放,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出口額將進一步增加,逐步平衡中國貿易收支。
3.靈活運用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中國可以通過合理運用WTO相關條款,妥善解決中日貿易爭端,有效規避日本的貿易壁壘,維護我國企業的正當權益,從而擴大我國優勢產品在日本市場的出口份額,一定程度上縮小雙方的貿易逆差。
[1]Grubel H G,P J Loyd.Intra 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M].London:Macmillan.
[2]周立人.中日貿易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國際商務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