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和午

經濟滑坡
中國經濟連續8個季度下滑,3年來首次“破八”,考驗著決策層的智慧。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降至7.8%,其中二季度僅為7.6%,比一季度降低0.5個百分點,經濟減速趨勢明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7月6日至8日在江蘇就當前經濟形勢進行調研時指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總體上是平穩的,但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實際上,6月份官方制造業PMI為50.2%,比5月份繼續下降了0.2個百分點,創7個月來新低,已提前預示了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廢品價格大跌也是宏觀經濟不樂觀的一個縮影,其反映的是市場需求的萎縮。上半年整個廢品行業的回收價格平均降了約40%,上演了大幅跳水的行情。
總體上看,“三駕馬車”全面減速,明顯超出市場預期。投資下降明顯,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20.4%,逼近20%關口;民間投資依然乏力,上半年同比增長僅為25.8%。不過隨著二季度以來的政策加碼,1~6月份增速較1~5月份提高0.3個百分點,政府投資有復燃之勢。消費方面,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長為14.4%,其中6月份降至年內新低13.7%,一些城市的限購房屋、限購汽車的措施抑制了部分消費需求。
通脹壓力大降,自2月份以來不斷回落,6月份CPI已降至3%的政策高壓線以內,僅為2.2%,創29個月新低,這為央行開閘放水提供了契機。但需警惕的是,上半年CPI同比仍上漲3.3%,消費者物價感受并未顯著好轉,“菜籃子”并不便宜。央行調查報告顯示,二季度居民物價滿意度指數為18.2%,高于去年同期1.4個百分點。其中,65.7%的居民認為物價“高,難以接受”,較一季度提高2.8個百分點。PPI持續走低,6月份PPI同比下降2.1%,連續4個月負增長,創下31個月以來新低。通脹老虎雖暫時入洞,但風險尚未完全消除,而通縮風險又開始隱現,中國經濟再次陷入通脹風險與通縮風險交替出現的困境。
出口方面,上半年中國出口增長僅為9.2%,進口增長為6.7%,離今年外貿增長10%的目標尚有差距。進口依然較弱,6月份當月僅增長6.3%,反映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跌下的國內需求比較疲軟。不過二季度出口同比增長10.5%,其中6月份出口增長11.3%,并推動當月外貿順差猛增至317億美元,為3年半來最高。盡管出口溫和反彈,但6月出口增速較5月仍下降4個百分點,且是建立在二季度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幅度創18年新高的基礎上。6月份反映需求的新訂單指數和新出口訂單指數雙雙表現疲弱,尤其是新出口訂單指數回落幅度最大,達2.9個百分點,預示中國出口貿易形勢依然嚴峻。從外部環境看,歐美經濟反反復復,外部需求疲弱如故,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從5月的50.6降至6月的48.9,為11月以來首度跌破景氣榮枯分水嶺50,且創下2009年6月以來最低。
實體經濟的下滑,在鋼鐵和煤炭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難怪武鋼集團、山西焦煤集團等企業都紛紛介入養豬種菜了,而國資委官員則向央企發出警告,要做好三五年過冬的準備。
鋼鐵行業兩頭受壓,利潤驟降。2012年前4個月,鋼鐵行業利潤同比下降49.5%。其中,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利潤降幅高達96.7%。鋼鐵行業風雨飄搖的背后,鋼材價格持續下跌,2012年6月21日的鋼價綜合指數為162.3點,已回歸到差不多兩年前的水平。煤炭行業需求持續低迷,煤價一直弱勢運行,電煤關系遭遇逆轉。截至7月6日,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出現連續第九周下降,累計跌幅高達111%,業內稱慘烈程度已超越2008年。
如此形勢,政策調控松綁信號不斷釋放。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月考察湖北時強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7月6日召開的中國-新加坡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表示,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各國均面臨不同的挑戰,當務之急仍是確保經濟增長和就業增加。事實上,經濟困境之下,全球又開始集體寬松保增長,中國央行7月再度降息,6月新增貸款也達到9198億。對中國而言,經濟滑坡倒逼信貸趨松的同時,2012年680萬全國首批“90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也備受矚目。
投資復燃
二季度“4萬億2.0版”的呼之欲出,讓中國經濟投資饑渴癥再次復發。盡管相關部門否認了關于新一輪投資盛宴的猜測,但二季度以來,政府投資明顯加速卻是不爭的事實,地方政府搞投資的熱情又幾近亢奮,蜂擁北京“跑部前進”,一些原定下半年開工的項目也已提前到上半年,發改委一些司局的辦公室還被圍得水泄不通,有官員稱比當年4萬億還火。國土資源部近日也表示,下半年供地將全力服務“穩增長”。
實際上,地方政府越來越成為一個“項目政府”,借應對經濟下滑之機,有不少省市都對固定資產投資及項目建設工作發出了動員令。在剛剛完成的31個省市的黨代會報告中,19個省市區規劃5年內GDP翻番,政府投資熱度再起。
“鐵公基”項目一直是地方政府鐘情的投資領域,其中鐵路建設往往是先鋒。去年以來,受“7·23”甬溫線動車事故和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的倒臺,鐵路融資陷入困境,鐵路投資一度出現負增長。但二季度以來,借穩增長地位提升的東風,鐵路建設項目融資環境趨于緩解,“鐵老大”伺機發力,鐵路基建明顯提速。最新消息顯示,鐵道部已對2012年鐵路基建投資計劃進行了調整,由原計劃的4113億元調增至4483億元,增加370億元。
另據媒體披露,鐵道部發債的“凈資產40%”紅線的限制也已獲得發改委松綁,今年發債額度或將突破年初暫定1000億元的規模。盡管政策上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領域,但目前仍只是畫了一個餅,并沒有提出具體的操作方式,況且鐵道體制不改,民間資本投資鐵路只能是處于尷尬的境地。例如,號稱國內民營資本建設最長的巴新鐵路,在2007年底開工之后便處處受阻,銀行貸款基本上是可望不可及,項目原計劃于2010年8月31日完工,結果一直拖到現在。盡管在這一消息曝光后,近日巴新鐵路已獲國家開發銀行批準支持,但民間資本的鐵路夢并不是那么好追。而鐵路“十二五”規劃大幅加碼的背后,是地方政府的強力推動,原來計劃“十三五”到達的目標也提前5年計劃完成。
同時,地方政府集體崇拜的“摩天經濟”的態勢也越燒越旺,摩天大樓正在演變為另類的“鐵公基”。統計顯示,在如今全球已建成的20座最高大樓中,有7座位于中國內地,而規劃建設的“20強”中,位于中國內地的則有17座之多。全球在建的摩天大樓有87%在中國,目前中國在建摩天大樓的總數已超過200座,相當于美國已經擁有摩天大樓的總量。而按照“152米以上的建筑為摩天建筑”的國際標準,根據現有各地的規劃,5年后中國摩天大樓的總數將超過千座,達到現今美國擁有摩天大樓總數的4倍。而且,摩天大樓建設風潮已經從一二線城市蔓延到三四線城市。如此之勢,勞倫斯魔咒的中國版會否上演不能不警惕。
但是,在地方政府大搞項目的背后,一些地方“先開工后補票”的情況并不罕見,并且往往是地方主要官員拍胸脯、打包票,讓手續并不完備的項目先動起來,讓GDP速度先漲起來,而項目是否經過了合理的論證并沒多少人關心。有些項目的上馬甚至激化了社會矛盾,引發當地群體性事件。7月2日,因擔心四川省什邡市宏達鉬銅多金屬資源深加工綜合利用項目引發環境污染問題,當地部分群眾到什邡市委、市政府聚集,并逐步演變為群體性事件。而事件之后,什邡市委、市政府卻不得不決定停止宏達鉬銅項目建設,而這一總投資上百億元的重大工業項目在今年6月29日剛剛舉行開工典禮。
地方政府患上“投資饑渴癥”,這在政府主導的中國經濟體制下恐怕是很難扭轉的。可以說,政府主導模式不改,投資饑渴不止。難怪經濟學家陳志武如此感慨:“如果現在讓我做市長我也會上大項目。”
樓市躁動
經濟增速下滑,政策趨于放松,樓市走向也牽動著市場的敏感神經,而二季度樓市“小陽春”的出現更是讓各界再次聚焦于“樓市回暖”or“樓市回轉”,會否重演2009年樓市的火爆和瘋狂受到空前關注。
二季度樓市量價齊升,特別是6月份更是一片紅火。統計顯示,6月份,一線城市的樓市回暖明顯,少數樓盤甚至掀起搶購潮,一些房東也開始坐地起價。北京樓市成交量同比漲50.6%,新房均價重上2萬元;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環比上漲26.59%,同比上漲30.67%,創下了2011年2月以來17個月的滬上樓市月度成交量新高,成交均價亦上漲至24070元/平方米;6月廣州全市網簽成交一手住宅達到8952套,同比大增25%。而杭州、天津、合肥、臺州、唐山等二三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回暖的速度也悄然加快。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8688元/平方米,環比5月上漲0.05%,結束自2011年9月以來的連續9個月環比下跌態勢。
在此背后,地方政府樓市微調再次風生水起,借刺激剛性需求之名,行振興房地產市場之實,尤其是“五一”以來,各地樓市政策微調的消息更是頻出不窮。若將時間放得更長一點,地方政府樓市微調新政蔓延幾是板上釘釘的事。機構統計顯示,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共有40多個城市都從不同角度采取了樓市微調動作,政策內容涉及限購政策、土地出讓、普通住宅標準、稅費優惠以及購房補貼等。除蕪湖、佛山、成都等因為微調觸碰到了限購紅線,政策頒布不久就被“叫停”外,其他政策基本都得到默許。
中央政府并不想在樓市調控大方向上松口,一次次釋放的信號仍是房地產市場調控不能動搖。6月下旬,銀監會、央行、發改委、住建部紛紛澄清“樓市謠言”,堅持房地產調控不動搖;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6月30日在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會議上強調,將繼續推進保障房建設,抑制投機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7月4日,素有政策風向標的《人民日報》刊文稱,近日樓市全面回暖,但樓市調控不能放松,應拿出更多辦法,并首次明確提出對房價上漲要找人進行“約談甚至問責”;7月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重申,樓市調控不動搖絕不能讓房價反彈。
盡管如此,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況且,在要GDP速度還是要樓市調控的天平游戲上,歷次經驗都表明,前者一次次都是勝利者。何況在2012年這一關鍵的政治年,中央政府尤感棘手,經濟若不起色,樓市調控加碼恐是有心無力。此外,在樓市利益各方博弈進入深水期之時,過往房地產市場調控中一直存在的“信息戰”也再一次升溫。例如,南京一處樓盤在銷售不愁的同時,退換率也高達25%,開發商被指造旺銷假象。樓市回暖到底是假象還是真相?這是個問題。但綜合各方面的信息來看,樓市回暖演變回轉可能正在成為現實。
首先,從政策基調上看,隨著中央高層對經濟下滑擔憂的加重,穩增長向保增長傾斜是只做不說,雖然高層領導多次強調樓市調控不放松,但既要保增長,又要對樓市保持高壓,這無疑是“兩難”困境,而央行一個月之內的兩次降息和市場對存款準備金率下調的強烈預期,都顯示貨幣政策趨于寬松,樓市資金環境開始改善。其次,從地方政府的角度看,樓市微調的沖動在加劇,各地符合剛需的微調政策基本上均過關,而跟樓市緊密捆綁的土地市場也暗流涌動,土地出讓底價開始悄然提升,6月份300個城市土地平均溢價率為10%,創下今年新高。7月10日北京新地王誕生,樓面價4.4萬元/平方米破全國紀錄。第三,從消費者層面講,樓市信息戰迷霧之際,購房者信心趨于回升。世聯地產公布的2012 年二季度世聯購房者信心指數為55.2,較上季度提升2.6。從購房者的預期變化趨勢來看,房價看漲者人數近一年來首超看跌者,超四成購房者認為未來房價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
經濟變冷之下,躁動的政策,躁動的地方政府,躁動的信息戰,躁動的消費者,在實實虛虛之間,造就了躁動的成交量,躁動的房價。種種跡象表明,經濟滑坡憂慮加劇正演變為救房地產之實,如此局面,房價還能老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