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墨寧

“必須在片區里買了房才能入學”、“可以接收外地人,但你不在我們的小區。”……“外地人”陳方得到了10多家小學眾說不一的答復時,才感到今年大事不妙,升小學比他打聽到的更棘手。
在北京,諸多非戶籍人口正面臨子女升小學的難題。近兩年來,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加和教育資源缺口的形成,非京籍兒童入學的艱難體驗開始普遍化。2012年,這種體驗進一步增強,幼升小將和小升初、高考一樣,成為教育捆綁戶口下的現實障礙。
放開與設限
2011年底,陳方就開始準備兒子的入學事宜了,春節回溫州農村老家的時候,他順便辦好了“五證”,也就是北京市教委規定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在京暫住證、在京實際住所居住證明、在京務工就業證明、戶口所在地鄉鎮政府出具的在當地沒有監護條件的證明、全家戶口簿等證明、證件”。而當他拿著“五證”去找學校的時候,才發現這只是初始條件,學校以“未在片區里買房”、“不在所屬小區”等種種理由輕易就可以拒絕他。
“前幾年只要交幾千塊錢贊助費就能上學,但現在漲到了兩三萬,還得找特別硬的關系。”陳方說,像他這樣家庭年收入10萬元的小生意人尚且覺得不能負擔,更別說那些底層的外來人口,他們都只是希望有學可上,并不奢望進好學校,能在社區上小學就已經足夠。
人口膨脹是最重要的現實問題。據統計,目前在全市公辦學校就讀的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達到約33.9萬人,占其總數的70%。幼升小的狀況也日益嚴峻,根據北京市教委的統計數字,從2009年開始,幼升小人數每年增加2萬,2011年為13萬,今年預計為15萬,朝陽區去年小學入學人數達2.1萬,預計今年將增加6000人左右。海淀區今年要入學的小學新生預計將達2.7萬人,有7000多個學位缺口。
當家長們手握“五證”卻仍然屢遭拒絕時,只好去教委尋求解決。陳方和其他一些家長兩次去豐臺區教委后,得到了這樣的答復:“你們先自己去找學校,8月30日之前,沒有找到學校的肯定能被分派,不會有一個孩子失學。”陳方們則感到不安,在開學的最后一天才能得到最終結果,這有點太冒險。而已經因小升初和高考上訪多年的家長則勸他們接受現實,只要能花錢解決的,就不是問題,他們當初也是從這條路走過來的。
其實,北京教育部門也在依人口格局和數量的變化作調整,從2002年開始,就陸續出臺隨遷子女的相關政策。西城、東城等區(縣)近幾年就已停止撤并小學。由于城區學校辦學場地有限,不能對校舍進行改擴建,主要城區目前基本采取擴大班額的方法來應對入學壓力。朝陽區已停止了小班化教學試點,并計劃對現有小學容量進行擴充,增加學校招生班級數量,今年全區小學將累計增加170個班。
即便這樣,仍不能趕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在資源緊張的事實面前,北京教育部門也只能一面盡可能放開,一面嚴格設限。北京市教委發布的“2012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的意見”規定,非京籍學生在京借讀需具備“五證”,對比去年,條件更加明確、苛刻。“有些文化水平較低的家長,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辦理,即使辦好了,上面有一個錯字也會被退回,而且規定夫妻要在同一個戶口本上面,但是很多農村都沒有結婚遷戶口的習慣。”一名家長說,教委的要求已經超出了“五證”。
而從學校一方來說,“五證”并不能讓他們處理好現實矛盾,能夠容納的數量就是那么多,讓誰進來不讓誰進來,就是個問題。根據受訪家長的介紹,五證齊全的同等條件下,學校一般實行房產證優先原則。而在大興等一些房價較低的區域,買了房的外地人并不在少數,這種情況下,房產證的調節功能也就失去了效用。
此外,一些學校也會加入其他考慮因素,如果招收的外地學生過多,勢必影響學校的口碑和聲譽。在某社區小學門口,陳方就曾聽到一個北京老太太嘀咕:“這個破學校,都是外地人。”教育公平的缺乏導致身份歧視的產生,在入學前夕,本地人與外地人之間的火藥味總是會格外濃重。
擇校與拆校
“外地人與北京人其實并不享有同等的幼升小機會,北京人之間還要做戶口所在地劃分,就近入學。外地人則更為自由和靈活,只要把房子租在想上的小學旁邊就行了,而北京人無論把房子租在哪里,各學校都會不認可,這實際上就造成了不平等。”一位北京家長抱怨道,他的看法可以說是本地人的普遍觀念。
“對外地戶口家庭而言,2011年及之前都是可以在北京自由擇校,參加有關考試,考上了就可以發錄取通知。但從2012年起,北京市幾乎所有區縣的任一小學都不再接收外區、外片的外地戶口家庭,不能參加任何學校的報名和錄取。不過,只要這些家庭不要求必上重點校、名校、熱門校,他們房子租到哪里就可以自由、方便地在哪里上學,在提供‘五證的前提下,學校是不能拒絕的。”北京一所升學培訓機構的副校長聞風說。
不過,事實已經證明,外地人的自由上學權僅僅停留在紙面上。其實,對本地和外地人來說,幼升小都無異于長期戰役的第一關。只不過,大部分外地人只是爭取受教育的機會,而本地人則尋求更優質的資源、跨區擇校。當他們的這種愿望不斷遭到政策限制和巨額擇校費的打擊時,這口怨氣自然會發在外地人身上。
今年年初,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審計署發布了《治理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的八條措施》,簡稱“教八條”。明確制止跨區域招生和收費的行為,嚴禁收取與入學掛鉤的捐資助學款等,并規定小學入學非正常跨區域招生比例不能超過10%。
在此背景下,北京開始治理跨區擇校。各區在入學登記時對戶籍、房產等信息查驗更為嚴格,以控制幼升小“占坑”、無序跨區流動和非學齡入學等。5月下旬,海淀區幼升小首次啟用“適齡兒童信息采集系統”,沒有達到入學年齡,戶籍、房產不在海淀區的適齡兒童無法登記。優質教育資源密集的海淀區向來是北京人擇校的必爭之地,這一措施的執行,打亂了他們的陣腳。而擇校名額的收緊使擇校費水漲船高,21世紀教育研究院去年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北京小學生的擇校費已猛增至8萬元至25萬元。今年無疑會又創新高。
正因如此,北京戶籍人口的擇校熱發生變化,許多普通家庭不得不退出競爭,退守原地,而原來被本地人所不屑的學校也便緊俏起來。在很多外地家長看來,這恰恰是他們上不了學的原因。“那些普通的學校原來招不滿,片區內的本地人都出去擇校了,但現在他們不愁本地生源,外地人就更難進去了。”陳方說。
事實上,本地人與外地人都放大了他們的競爭關系。在整體資源缺乏的教育土壤上,公平注定很難實現。而造成資源短缺狀況的原因,更有諸多人為因素。
2006年,《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于加強流動人口自辦學校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對打工子弟學校加以整頓和管理,提出“分流一批,規范一批,取締一批”的指導方針。在這個政策背景下,各區先后開始大規模取締打工子弟學校。近兩年,又開始了對打工子弟學校的大規模拆除,為城市規劃和土地儲備開發讓道。2011年,由大興、朝陽、海淀三區主導,強行關停24所打工子弟學校的行動一度引發爭議,共涉及1.4萬名學生。雖然政府部門一直在強調先安置、后拆遷,但他們重返校園的過程無比艱難。
一面是入學無門的焦灼與無奈,一面是政府部門的強力拆校。當義務教育的權利被人口控制和城市規劃所侵蝕時,前些年并不凸顯的幼升小成為又一個教育公平的失守之地。外來者將成為北京的重要部分,這已是不可抗力。在這樣的人口結構下,決策者更應該考慮接納,而不是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