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微波
(浙江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肖伯納曾經說:“幸福是人類存在的終極目標”,人類生產、生活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幸福。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曾說:“學校教育的經濟價值就在于它能造福于人。”
教育的經濟價值包括生產性價值和消費性價值。前者主要是通過收入為實現主觀幸福感提供經濟基礎和可能,而包括健康、消費技能、消費方式等內容的教育的消費性價值,卻直接影響到消費目的能否實現進而影響主觀幸福感。
然而,在現實的教育活動中卻存在著很大誤解,教育過于重視對學生生產能力的培養,對教育的消費性價值沒有充分了解,更談不上發揮教育的消費性價值對主觀幸福感的積極作用。隨著物質條件的進一步改善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面構建,“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已深入人心,消費對人的幸福感所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教育的消費性價值就理應成為教育理論界認真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課題。本文擬從教育改變人們消費的方式(網上消費和信貸消費)來探討教育的消費性價值如何增進人們的主觀幸福感。
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和各種社會力量辦學兩種方式,本文是指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專門機構和專職人員承擔的有目的地、有系統地、有組織地,以影響入學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這與社會力量辦學的培訓班輔導班等所謂的教育是相區別的。
指通過教育投資獲得的非貨幣性回報,包括純當前消費效果、消費行為、預期消費收益、儲蓄報酬、健康、家庭管理及對家庭生活的其他影響、教育塑造的感情特征等幾個方面,也可被視為屬于“消費者行為新理論”的范疇。
人類的消費活動過程不完全是一種本能行為和自然過程,它首先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階層、一個群體,以及具體的個人,其消費觀念、消費結構、消費方式、消費內容的背后都深刻地隱藏著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這個階層、這個群體乃至個人的精神風貌和素質烙印。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教育影響人類的消費活動。人的消費觀念、消費行為方式不是物質進步的消極自然物,而是有目的的文化教育的結果。對此,有人做過專門探討,認為教育在人的消費活動中具有增值功能(表現為教育可以通過提高生產力水平而豐富消費資料和通過教育而增加個人收入及消費能力),導向功能(表現為教育可使消費者學會消費、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和心態),調節功能(表現為教育能夠調節消費支出的范圍和比例,促進消費結構合理化)。
就是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一定的生產關系下,消費者與消費資料相結合的方法、途徑和形式,既包括消費的自然實現形式,又包括消費的社會實現形式,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更側重于研究消費的社會實現形式。
在心理學領域,主觀幸福(Subjective Well一being,簡稱SWB)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專業術語,是指參與主觀幸福評價的個體,根據他自律的標準來對其生活質量予以整體性的評價(Diener E)。這種幸福可以通過問卷來獲得,以此獲得關于個人對其生活滿意度和幸福度的指數,在每個人所顯示的指數的過程背后是一個認知性的過程,就是他在與其他人、過去經驗和將來的期待進行比較后而對幸福所做的評判。
以下內容以網上消費和信貸消費這兩種消費方式為例來研究教育的消費性價值對人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分析教育的消費性價值如何增進人們的幸福感。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包括消費方式,網上消費就是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新型消費方式。隨著人們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網上消費正日漸成為一種重要的消費方式。據樣本調查,51%的本科及以上的教育群體對網上消費持贊成態度,遠遠高于初中及以下群體的24%。不同于傳統消費方式的見貨付款,網上消費提供給消費者更多的資訊和類比信息,同樣的貨品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消費更從容;足不出戶的購買方式還可以省去車馬勞頓之苦,提高購買效率,而且這種購買方式價格比較優惠;最重要的是網上消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任何需要的時候都可以實現購買和消費。網上消費以方便快捷、商品豐富、價格實惠、不受地域和時間限制等特點,彌補了傳統消費方式的不足,日漸受到消費者青睞,為日常生活注入新鮮活力,這些都是實現主觀幸福的重要條件。
但是許多消費者仍然受傳統購物觀念的束縛,不少消費者堅持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傳統購買心態及對加上新事物的不信任感,這或多或少制約了網上消費的發展。但這都不能阻止傳統消費方式向網上消費方式轉變的進程。在這一進程中,傳統經濟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上消費人群的不斷壯大也會最終帶動整個社會消費人群的觀念轉變,這為實現社會整體幸福感提供可能。
目前,我國正處于消費結構的升級期,商品價值的實現因人們支付能力的制約而受到阻礙。為了有效解決消費者的有限購買能力和日益豐富的商品及勞務銷售之間的矛盾,改善人們的生活,促進商品的生產和流通,推出消費信貸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消費信貸是指金融或商業機構向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消費者調劑資金余缺的信貸行為和信用關系,一般發生在需要長期積累而又長期消費的大件商品的購買中,如汽車和住房等。如圖1所示,消費信貸,可以使預算約束線向右移動,即通過消費信貸可以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從而使預算約束線與更高位置的無差異曲線相切,提高了自身的效用水平。

圖1 消費信貸對消費者效用水平的影響
在圖1中,AB表示消費者在借貸前的預算約束線;A′B′表示借貸后的預算約束線;I1、I2、I3表示無差異曲線。通過消費信貸,當期支付能力增大,預算約束線和無差異曲線相切于E′點,消費者所獲得效用水平大于原來的最大效用組合點E(X<X′,Y<Y′),這說明通過消費信貸,消費者當期的效用水平得到了提高。在圖1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商品X和商品Y的購買數量都有所增加。在現實生活中,大額消費信貸往往是用于實現價格較高、當期難以支付的耐用消費品,而對其他消費品的消費水平基本不變,這種情況下預算約束線向右移動時,其斜率也會發生變化。

圖2 消費信貸對耐用消費品消費數量的影響
如圖2所示,消費者在獲得消費信貸后,將該筆錢全部用于耐用消費品Y,預算約束線從AB移動至A′B′,新的效用最大化組合E′中非耐用消費品X的數量沒有變化。
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提高人們生活的水平,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高質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消費者選擇的消費方式。網上消費和信貸消費等消費方式對實現人們的滿足感、幸福感有重要影響,可以使消費者通過適當的途徑、經濟的方法和有效的形式獲得日益豐富的消費內容,從而不僅在生存需要,而且在享受和發展需要等各方面實現和消費資料的充分結合,獲得體力和智力的充分發展,得到身心的愉悅和滿足,最終可以極大地提高消費者的效用水平和幸福感水平。
因此,學校教育應該改變以往的觀念,不能只是培養人的生產價值,還要努力幫助學生更新消費觀念、合理消費行為、提高消費水平、調整消費結構,使人科學合理地實現消費,教育促進幸福的經濟價值才能真正得到實現。當然消費方式也只是教育的消費性價值的一部分,情緒的培養和健康的改善及所有從學校教育中得到的滿足都屬于教育的消費性價值,都能夠從中獲得幸福感。
[1]王冰.教育的消費性價值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研究“伊斯特林悖論”的新思路[D].2009.
[2]王冰.“伊斯特林悖論”新解——對教育的經濟價值之博弈分析[J].教育科學,2009,25(1)
[3]楊曉霞.關注學生的教育消費性收益[J].江西教育科研,2001,(9)
[4][美]舒爾茨.教育的經濟價值[M].曹延廷,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5]明塞,定揚.舒爾茨.教育的經濟價值.鮑恩.教育的經濟方面[J].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