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偉 郭紹華
(1.山東工商學院學生工作處 山東 煙臺 264005;2.山東工商學院經濟學院 山東 煙臺 264005)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關系到中國未來發展和國家的競爭力,而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相當嚴重并且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高校擴招以來,我國大學畢業生數量激增,使得目前勞動力市場供需關系嚴重失衡,大學生就業形勢愈加趨緊。尤其受國際經濟的影響,使得原本不容樂觀的大學生就業形勢雪上加霜。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在這樣的形勢下,構建大學生就業保障體系,促進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就顯得很有必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計劃經濟時代的“精英教育”走向市場經濟時代的“大眾教育”,大學畢業生就業機制也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包統分”逐漸過渡到了當前以“市場為導向、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但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思維模式、戶籍管理和人事制度的制約與畢業生就業機制的不協調對就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不少用人單位在選擇大學生時都存在誤區[1]。第一,過分關注文憑造成受聘人員水平和能力與崗位不相適應。第二,性別歧視。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女大學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動機,以及生育保險費用等問題而造成女大學生就業難。第三,生源地域歧視。不少用人單位希望招聘的大學生熟悉當地方言及風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際關系網等,選用人才時優先考慮本地人才。第四,過分看重工作經驗。很多用人單位從本單位的效益考慮,希望招聘有工作經驗的人,這也增加了畢業生的就業難度。
畢業生就業期望值偏高,客觀的大眾化就業需求與畢業生主觀的擇業觀念相沖突,與社會需求產生錯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部分畢業生把眼光投向大城市、大企業等大單位,而且希望單位的效益高、工作舒適、待遇好。畢業生的角色錯位問題,即就業心態也是影響就業的一大因素,比如身份轉換的滯后、人際關系的矛盾、學習態度上的懶惰、對于自身目標的過高估計等。同時,由于缺少充足的信心與勇氣,多數大學生不愿意嘗試自主創業,也造成了就業的嚴峻形勢。
構建大學生就業保障體系,增強畢業生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能力,無論是對社會和用人單位,還是對高等學校和畢業生個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人才是推動科學發展、率先發展的第一要素,也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根本保障。大學生就業保障體系對于社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政府。政府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發揮公共權力機構的作用,構建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的體制,調節好大學畢業生的供求,制定促進大學畢業生資源優化配置的政策,引導大學畢業生在國家期望的地區、行業實現最佳配置,以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
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力資源儲備是現代企業追求永續經營與發展的決定因素。大學生就業保障體系是振興企業經濟發展的儲備力量。企業只有充分利用好這項資源,才能保持鮮活的生命力和發展力,在后現代人才競爭中獲得充足的后備力量,實現經濟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高校在畢業生就業市場中的主導地位具有必然性,充分發揮高校在畢業生就業市場中的主導作用,能夠積極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體制的完善。大學就業指導課程是高等學校就業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以指導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了解國家的就業最新動態,樹立正確的而有效的擇業觀念,掌握求職面試中求職技巧,順利取得就業崗位的最終目標。
從目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現狀來看,大學生在就業理念方面受社會各種價值取向的影響,而樹立正確的就業理念是畢業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正確的就業理念,必須依托完善的保障體系。大學生就業保障體系是確保學生實現就業的根本[3]。大學生就業保障體系的構建,首先使得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科學的就業觀;了解就業環境、政策和形勢,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和就業能力;搭建社會實踐平臺,提高大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
就業關系到每個學生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學校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關系到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開展就業工作,需堅持“教育為社會服務”、“辦學適應社會需求”、“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指導思想,實現專業設置由追求擴大招生效果到適應社會需求的根本轉變,明確以行業、專業為基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拓寬專業口徑為主線,以同類專業轉向為補充,全面、協調的發展思路,平衡供求關系,實現健康發展。形成課程設置與技能考核標準同步,學生管理、教學質量與就業管理并重,學生思想教育與就業教育接軌的良好格局。大學生就業保障系統的完善和成熟關鍵在于努力形成政府、企事業單位、學校、學生齊抓共管的良性循環就業機制,如圖1所示。

圖1 就業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
政府是大學生就業工作的組織者和推動者。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從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高度,提出“市場經濟協調發展”的思路,進一步明確了政府要“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
首先,要大力發展宏觀經濟,制定積極的就業政策。從宏觀層面上看,要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就要調整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確立以促進就業為中心的發展觀,實施就業優先發展戰略,確立就業發展的長效機制。
其次,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學生就業保障機制。通過轉變政府工作職能,構建服務型的大學生就業管理體系,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培育大學生就業市場,建立全國統一的人才供求信息系統,為大學生提供準確的信息服務。加強法制建設,規范用人單位的用人行為和勞動力市場秩序,保證大學生平等就業權利的實現。
再次,政府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形成優勝劣汰的人才競爭機制,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建立專門的勞動仲裁、保障機構,解決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勞動和權益糾紛,切實保護廣大畢業生的合法利益。
大學生就業難是全社會的問題,僅僅依靠高校和大學生自身難以完全解決,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用人單位要為大學生創造優良的就業環境。
企、事業單位要樹立科學發展觀,樹立選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正確理念。用人單位要制定客觀科學的用人標準,正視社會轉型時期的教育及人才結構現狀,適當地調整某些脫離實際的擇才期望值,在人才培養和使用方面承擔起應負的社會責任。用人單位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儲備和培訓制度,特別是企業單位要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做好人才儲備,切勿急功近利。
我國高等教育與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落后狀態,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得到全面改革和創新,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忽視按需培養的問題。高等學校要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首先,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構建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特色培養。高校應按照國際化的人才標準要求,抓住“育人為本”這一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借助產、學、研相結合,培養大批適應經濟建設的優秀人才。
其次,強化大學生就業指導,按社會對人才需求進行辦學。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是為了幫助大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社會職業需要,選擇并確定有利于發揮個人才能和實現個人理想的職業。高校應把就業指導列為必修課程,強化大學生的擇業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市場就業觀和大眾化就業觀,幫助大學生科學宏觀地確定擇業目標,指導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計劃,使學業與就業更好地結合起來。
最后,以創新能力教育提高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2]。創新意識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是形成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高校一要大力加強創業教育,廣泛宣傳政府激勵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和主張,建立創業教育激勵機制;二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科技創新和創業教育活動,如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就業見習基地、大學生科技園、組織參加校內外創業計劃大賽、創業論壇和服務工程等,提高學生環境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組織協調和開拓創新能力。
在就業活動中,就業的主體是廣大的高校畢業生,因此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大學生本身。
首先,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構筑符合社會發展的職業能力體系。大學生在校期間要拓寬知識面,掌握相關專業知識,了解專業前沿動態,把理論知識和生產實踐結合起來,提高專業水平,滿足現代企業生產和技術更新的需要。此外,大學生還要具備相應的職業能力,特別是要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提高組織管理能力、外語和計算機的實際應用能力,形成符合社會發展的職業能力體系。
其次,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轉變就業觀念。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要調整就業目標,降低就業期望值,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自主創業觀。大學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不斷加強社會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培養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
總之,大學生就業保障體系建設是一項關系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教育持續發展的不容忽視的大問題,加強職業指導工作體系的創新,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形成完善而有效的保障機制,才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就業,實現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1]李苒.當前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西部,2009(22):105.
[2]周榮偉.當前經濟形勢與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09,29(5):87-90.
[3]黃勇榮.論大學生就業保障體系的構建:區域性就業系列研究之二[J].科技創業,2009(11):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