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佑年 何忠 汪哲
(湖北文理學院 湖北 襄陽 441053)
目前的中國,正處于一個社會急劇變化和全面轉型的特殊歷史發展時期。社會類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的社會經濟并不是均衡發展的,轉型期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和城鄉差異。這樣,同時存在著若干相對獨立的、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和水平的社會結構成分,即不同時代、不同性質的社會成分共存于一個社會之中,社會結構發生著劇烈變化。它包括:第一,在社會等級與分層結構上,首先是明顯的貧富兩極分化;第二,在地區之間,表現為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第三,還表現在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許多層面,一些新的階層正在形成。社會轉型引起了中國社會的重大歷史轉折,同時也是我國全民健身發生、發展的社會背景。
體育價值觀是人們根據長期體育鍛煉和反復性體育情感體驗,對體育的價值屬性、主客體之間的體育價值關系,以及一定形式之間的體育價值創造活動,逐漸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和行為取向或心理和行為定勢。體育價值觀與居民本身的體育目標是一致的,這種一致性才使體育活動有意義,人們只有意識到了體育的價值,才可能主動的選擇它利用它,以滿足自身的體育需要。
體育價值觀在體育鍛煉中處于核心地位,對湖北省城鄉居民體育價值觀的現狀調查是對本地居民體育鍛煉現狀的一個直觀表達,從而進一步對湖北省城鄉居民體育現狀的優勢和不足有一個具體的判斷,從中得出相對客觀的結論,為今后湖北省城鄉居民進行體育鍛煉提供建議和參考。
湖北省城鄉居民。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圖書館、資料室和互聯網上查閱相關資料。
1.2.2 問卷調查法
隨機抽取全省4個市(襄陽市、荊州市、黃岡市和孝感市)的城鄉居民各50人共400人進行問卷調查,回收問卷350份,回收率為87.5%。
1.2.3 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11.5統計軟件,采用多元數理統計分析等方法,對調查結果進行處理和分析。
體育價值觀是一個多層次的觀念集合,它受社會存在、社會文化、社會價值的影響。城鄉居民的體育價值觀體現著主體的認識和實踐對象、主體的認識和實踐能力、主體的行為取向和價值目標等諸方面的統一。
休閑娛樂因子、社會效應因子、健身保健因子、美育體驗因子、知識技能因子構成湖北省城鄉居民體育價值觀結構體系。見下表:
本標準中的“放心餐廳”適用于本市各類公共餐飲服務單位,“放心食堂”適用于各級各類學校食堂、單位職工食堂及醫院食堂。

湖北省城鄉居民體育價值觀結構構成比例
2.1.1 在體育價值取向的第一選擇上的比較
湖北省城鄉居民體育價值觀取向首先是休閑娛樂。由上表可見城鎮居民的休閑娛樂因子占35%,鄉村居民的占31%。反映出湖北省城鄉居民在閑暇之際,希望通過親身體驗,娛樂身心、豐富生活的價值追求和主體需要。體育價值觀的第一選擇,與湖北省城鄉居民生產狀況和生活水準是基本趨同的。它充分表明,城鄉居民體育價值觀的取向尚處于求樂需要的基本層次。同時,由于體育價值觀的變化過程,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人們的社會生活條件的變化往往并非直接對應或同步,因此,在體育價值取向的第一選擇上,城鄉居民未顯現出較為明顯的差異。
2.1.2 在體育價值取向的第二選擇上的比較
調查顯示,城市居民大多選擇了社會交往,而農村居民大多選擇了調節精神、健身保健。由上表可見城鎮居民的社會效應因子占24%,鄉村居民的健康保健因子占27%。體育價值觀作為一種文化背景,滲透到城市居民的行為意識之中。他們逐步體驗到體育在擴大交往空間、建立良好人際關系上所具有的獨特功能,從而把社會交往價值作為他們體育價值觀的主要取向內容。 而鄉村農民仍舊從觀賞的角度對體育的調節功能有所體驗,而且從實際生活中獲取這種感受,并作為較為公允的價值判斷。這一結果充分表明城鄉居民在體育自身發展需求內容和需求方向上的差異。
2.1.3 在體育價值取向的第三選擇上的比較
城市居民大多選擇了審美需求,而農村居民大多選擇了知識增長。由上表可見城鎮居民的美育因子占19%,鄉村居民的知識技能因子占20%。審美需求是一種有別于生理趣味的高級心理活動,它不能只是由遺傳和本能決定,而是由個體后天的生活經驗和心理能力的共同參與獲得的。城市居民,經歷了城市文明的洗煉與熏陶,人們求新求美的價值意識尤為強烈,表現在體育價值選擇上強烈的審美傾向,使人們感到現代都市意識的“脈搏”在跳動。可見,“價值觀念與客觀事物效益意義的評價相聯系”。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鄉村農民仍舊把體育自身需求定格于知識增長。這無疑反映了城鄉居民在體育價值欲求和取向上不同的水平特征。
從以上幾點可以得出,傳統價值觀是一個多層次、多側面的復合體。它憑借歷史的慣性,通過社會實踐的世代相傳,深深地內化于人們的文化心理意識之中,它凝聚和積淀著民族文化心理的特質,內涵著民族的共同情感、愿望、價值取向和行為定勢,傳統體育價值觀也無不規范著農民體育價值的取向和行為指向。那種長期遺留的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重文輕武”的傳統偏見,仍舊可以在今天的農民體育價值觀念中找到歷史的痕跡。同時受到城市文明的幅射、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各種精神需要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調查結果表明,城市居民和鄉村居民各自存在著不同的體育價值觀體系,而且這一體系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所謂相對穩定是指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的體育價值具有不變性。但是隨著人們經濟地位的改變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的遷移,這種價值體系仍舊具有一定的可變性。而且它受著眾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尤其是生產方式的變革、生活方式的變化,都將導致城鄉居民體育價值觀的變更。
體育價值觀作為一種主體的情感和追求的統一體,不同的群體又具有一定的差異,因此,不同職業選擇、年齡差別、文化程度的城鄉居民,其體育價值取向也有不同的特點。
2.2.1 不同經濟狀況群體的比較
經濟狀況從兩個主要方面對體育生活產生影響。宏觀而言,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對整體體育事業產生影響,諸如當地體育設施、體育教育投入等,進而影響著體育健身氛圍;微觀而論,個體的經濟收入狀況對體育生活的影響表現在飲食結構、身體健康狀況、體育生活消費等方面,是關系個體體育生活能否順利進行的指標之一。城市的經濟發展走在各鄉村的前列,因此,目前城市的體育設施、體育教育投入等體育生活消費比較客觀,而鄉村居民尚處于低收入階段,所以鄉村居民以提高物質生活質量為第一目標,體育設施、體育教育投入等情況不理想,而高收入的人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以后,追求更高層次的目標。這種需要層次的差異,決定了不同經濟收入人群對體育價值觀選擇的差異。
2.2.2 不同職業群體的比較
由于城鄉居民所處社會環境、工作方式的差異,主體體育需求和認識也有自身特點。值得思考的是,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村工人比農村農民呈現出較高水平特征的取向層次。這一結果表明,農村職業具有改變人們體育價值觀的作用。我國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后,農村產業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農民進入鄉鎮企業,加入第三產業。從而打破了農村單一種植職業的狀況,并且由此引發出一系列完全不同的社會組織和生產方式,這些對于農民體育價值評判具有潛在而又重要的功能。又由于城鄉居民不同職業群體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征,“從事農業的個體,個性多內向,思想較為保守,從事企業商業服務業的個體,個性多外向,思想較為靈活”。這種職業個性差異,對感知體育信息、形成價值評價也會產生隱性效應。
2.2.3 不同文化程度群體的比較
隨著農村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的體育價值觀差異呈現下降趨勢。究其原因,可能是農村居民早期通過學校學習階段,曾接受過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較為系統地接受社會規范、價值標準,也曾親身體驗過各種體育實踐,對體育知識、技術有所了解,并且隨著文化教育時間的增長,這種體育體驗更為廣泛而深刻,因而他們“依據先行經驗的立場,能夠認識被知覺對象的意義,從而形成了觀念”。這種觀念參與對體育的認識和評價過程,對他們形成較高水平特征的體育觀無疑會有潛在的基礎作用。城鄉居民體育價值觀差異除了與個體文化素質、教育程度有關外,還與文化習俗、歷史條件、審美情趣及社會風氣的優劣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2.2.4 不同年齡群體的比較
與同一年齡群體的城市居民相比,農村青年組體育價值取向水平特征明顯高于農村中、老年組。農村青年組與城市青年組相比,差異也明顯小于其它兩個比較組。這是由于長期以來,農村經濟實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村生產力較為落后。這一社會存在決定了農民思想較為狹隘保守,鄉村意識較為濃厚,生活方式簡單樸素,人際交往狹窄單一。這些特點在中老年農民身上反映尤為強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經濟改革的大潮,把撲朔迷離的現代意識帶進了農村,給農民心理以極大的蕩滌,尤其是青年農民,“他們性格趨于外向,對新思想較為敏感,具有一定的開拓精神,對體育等精神生活要求強烈”。“他們比起老一輩農民更具有擴大社會交往的意愿”。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隨著農村教育事業的不斷普及,使新一代農民具有普遍接受系統教育的機會,他們的文化素質、智力水平都較中老年高。這些因素無疑會影響到他們對體育價值的認識和評價。這一現實存在,提醒人們,我國城鄉居民的體育價值取向差異會隨著農村社會生活狀況的不斷改善而逐漸縮小。只有認識到這種必然性,才能自覺地順應之。
休閑娛樂因子、社會效應因子、健身保健因子、美育體驗因子、知識技能因子構成了湖北省城鄉居民體育價值觀主要結構體系。城鄉居民在休閑娛樂因子方面表現出極大的相似性,而在社會效應因子、健身保健因子、美育體驗因子、知識技能因子方面又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3.2.1 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手段,強化居民健身意識。政府應更進一步加強全民健身科學知識和方法的宣傳與引導,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媒介手段,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進行健身活動的宣傳,順應人們日益關心自身健康的需求,激發其健身意識。
3.2.2 根據城鄉居民現狀,要開展好體育活動,政府應承擔基礎性建設(包括場館、體育活動中心),社會負責組織、協調、開展體育活動,在鍛煉項目、方式上滿足城鄉居民的鍛煉愿望,激發體育需求。
3.2.3 由于農村居民體育相對城市體育落后,應充分發揮城市居民體育的“示范效應”,積極鼓勵城市在人力、物力、財力、智力等方面支持農村體育建設,縮小城鄉體育差別、區域體育差別,切實在農村開展全民健身計劃,培養農村居民具有“人人都應享有體育”的價值觀念。
3.2.4 在體育活動項目的選擇上,注意與地方文化相結合,與當地風俗、習慣相結合,加強引導,調動農民參與體育健身娛樂的積極性,進而樹立積極向上的體育價值觀。
[1]田雨普.小康社會時期我國社會體育的城鄉差異[J].體育科學,2005,25(4):3-6.
[2]江宇.體育價值觀的現代審視[J].體育文化導刊,2008(2):38-40.
[3]李華,楊闖建,王鑫.當代體育價值觀基礎理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6):31-32.
[4]鐘賦春.影響農村鄉鎮體育發展的因素及對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40(10):1114.
[5]王奇峰.對我國體育價值觀研究的幾點思考[J].體育學刊,2007,14(5):11-13.
[6]陳琦,楊文軒,劉海元,等.我國當代體育價值觀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6,26(8):3-9.
[7]魯長芬,陳琦.從當代體育價值觀的轉變透視新時期體育功能[J].體育學刊,2007,14(3):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