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紅
(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福建泉州 362000)
色彩是事物給予人的第一視覺印象,世間萬物因色彩而熠熠生輝。除了描繪事物顏色,顏色詞還有“顏”外之意——它具有很強的修辭作用,能賦予抽象事物如人物的個性心理、事物的狀態特性等以色彩之外的語義,為語言表達增加生動形象的象征義和比喻義。這種把顏色的單純賞目性升華到對人物品性、事物特征的形象表述是顏色詞獨有的語言功能[1]77-78。
國內外許多學者對顏色詞做過廣泛、細致的研究。目前,對漢英基本顏色詞的整體比較研究成果較多。而針對某種具體顏色詞的對比研究則相對較少,并且呈現出一種研究對象不平衡現象。從研究數量上看,對紅色的研究數量最多,白、黑次之,黃、綠再次之,藍色最少。基于這種研究的現況,本文嘗試以隱喻作為切入點,以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CCL現代漢語語料庫為漢語語料,以BNC英語國家語料庫為英語語料,對漢語的“藍”和英語的“blue”進行專門的比較研究。
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的認知與語言的發展離不開人的感官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經驗。人類對顏色的認知是人類對外部世界認知和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2]26。世界上的任一種語言都有描述顏色的詞語。作為各民族重要的認知對象,顏色詞自然會在各民族的語言中留下自己的烙印,獲得豐富的隱喻意義。
美國認知語言學家萊考夫和約翰遜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法,更是一種人們普遍使用的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他們對隱喻的定義是:隱喻的實質就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歷某一類事物[3]5。隱喻是由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標域(target domain)之間的投射(mapping)產生的,這意味著用一個范疇的認知域去建構或解釋另一個范疇。當我們用顏色的基本范疇去表達和解釋其他認知域的范疇時,便形成了顏色隱喻認知[4]63-65。顏色隱喻使我們對事物有了更形象、深刻的認識。如:漢英的紅地毯(red carpet)一詞,就是從源域“紅色”到目標域“熱烈歡迎”的投射,從而形成了“紅地毯”這一隱喻。社會的發展以及認知領域的不斷擴大使得人類的隱喻范疇也在不斷擴大。許多新詞、新術語等就是通過隱喻潛移默化地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的。英漢語言中幾乎同時出現了許多失去“顏色”的顏色詞。blue chip、blue print、blue collar、in the red、black market、gray economy等都有相同的漢語表達:藍籌股、藍圖、藍領、赤字、黑市、灰色經濟。
為了對“藍色”隱喻頻率有個整體了解,筆者從兩個語料庫中隨機抽取了3 000個以“藍”和“blue”為關鍵詞的索引。仔細研究語料后,從中分別選取了1 200個以“藍”和“blue”為關鍵詞的索引。通過語料分析,我們將對漢語“藍”與英語“blue”的隱喻進行對比研究。表1說明,漢語“藍”的隱喻使用分布比例為14.67%;而英語“blue”的隱喻使用分布比例為27.42%,幾乎是漢語“藍”的兩倍。
為了進一步探析漢語“藍”與英語“blue”的隱喻差異,筆者對于《漢語大詞典》[5]和《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2004)[6]中與“藍”相關的詞條進行對比:從《漢語大詞典》隨機抽取的46個樣本中有13個具有隱喻意,占總數的28.26%;從《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隨機抽取的46個樣本中有30個具有隱喻意,占總數的65.22%。二者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見表2)。
表1和表2都說明了:不管是在語料庫或詞典里,英語“blue”的隱喻使用頻率都比漢語“藍”更廣泛。

表1 漢語“藍”與英語“blue”的隱喻使用頻率對比(語料庫)

表2 漢語“藍”與英語“blue”的隱喻使用頻率對比(詞典)
根據語用功能,漢語“藍”或英語“blue”的喻意可以分為3類:用于人、用于物和用于固定短語。筆者統計了漢英這3類喻意的使用頻率和所占比例(見表3)。
通過表3可以看出,漢語“藍”和英語“blue”的隱喻使用頻率雖不一樣,但它們有相同的喻意。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英語“blue”的隱喻使用頻率比漢語高,抽取的1 200個樣本中發現英語“blue”的隱喻使用有329個,而漢語為176個;英語blue的喻意分布比漢語“藍”要廣,英語“blue”主要用作15種隱喻意,而漢語“藍”只有6種。英語“blue”的喻意有47.42%含有積極語義韻:貴族的;盈利的;榮譽;重要的;罕見、珍貴的;忠誠的;而漢語“藍”的37.5%含有以下2種積極語義韻:盈利的;重要的官方文件。英語“blue”隱喻使用中,有17.94%表示消極語義韻:憂郁、悲傷;淫穢、下流的;不切實際的。20.06%是中性語義韻,如:工作;計劃;意外的;(由于冷產生的)膚色變化。漢語“藍”的隱喻使用有62.5%帶有中性語義韻:工作;計劃;普通、一般的;原始版本和黨派。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漢語“藍”沒有消極語義,且在大多數情況下使用中性語義韻;英語“blue”更經常使用積極語義韻。
以下是對于漢語“藍”和英語“blue”的各個義項的分析,以便對比中英“藍”的喻意差異。

表3 漢語“藍”與英語“blue”的常用隱喻義項分類
“藍”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內涵,但漢語“藍”和英語“blue”還是有相同之處的。從表3可以看出,漢語“藍”和英語“blue”的共有喻意有四個:工作、計劃、重要的、盈利的。
首先,漢語“藍”與“blue”都表示“工作”。在古代中國,服飾的顏色通常表示人的地位或身份。唐代官制規定:六品、七品官著綠服;八品、九品官著青服。而后世以“白袍子”表示舉人;“青衿”亦稱“青襟”,泛指讀書人。在明清時期則專指科舉考試中的秀才。由此,至明清時代,藍色服飾逐步成了地位低下、官卑職小的代稱。如“青衣布帽”、紅塵中的“青樓”、戲劇中的“青衣”也都是力證。隨著封建主義的瓦解、民主制度的建立,以傳統衣服顏色來判斷人的社會地位的做法就漸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借鑒西方社會以服飾顏色來區別人的職業和社會地位的作法。如現在有白領、藍領、粉領、灰領等說法,皆來源于相應的英文:blue collar workers(藍領階層,指普通體力勞動者)、white collar workers(白領階層,指受過專門技術教育的腦力勞動者)、gray collar workers(灰領階層,指服務行業的職員)、pink collar workers(粉領階層,指職業婦女群體)、golden collar personnel(金領階層,有專業技能又懂管理和營銷的人才)。
其次,“藍”在漢英中都與“計劃”有關。英語中的“blue print”指為了實現某個目標的計劃,尤其是指政府的計劃。漢語的“藍圖”是借自英語的,原指工程制圖的原圖經過描圖、曬圖和薰圖后生成的復制品,因為圖紙是藍色的,所以被稱為“藍圖”,現引申指長遠、宏偉的建設計劃。如:
例1 倫敦描畫“后奧運藍圖”,奧運村將“變臉”廉租房。
隨著全球化的加速,“藍”衍生出新的詞義,還可喻指“重要的”。如:英文的“blue book”常用來指政府、議會發布的正式文件,封皮卻不一定是藍色的。漸漸地“藍皮書”也進入了漢語的詞庫。
另外,由于藍色象征智慧和寧靜,它也經常用在科學、技術和經濟領域表示各種技術術語,以強調其準確性。比如,“藍籌公司”或“藍籌投資”的“藍”就有暗示其盈利、安全之意。
例 2 However,some canny high-yield managers have been targetingblue chipconvertibles as a way of locking in income,limiting the short-term threat and yet keeping the door open to future capital appreciation.
英語的“blue chip”與漢語的“藍籌”語義完全對等。這是因為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兩種文化可以互通有無、相互交融。漢語的“藍”現在也與英語的“blue”一樣,可表示“盈利、安全”之意。
1.漢語“藍”獨有喻意的認知闡釋
藍色散發著濃濃的藝術和人文氣息。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吟詠過湛藍的天空、蔚藍的海洋,如古詩:“春來江水綠如藍”、“檻前流水碧如藍”,這里的“藍”都形象地描繪了水色之美。
從表3我們可以看出,表中有3個喻意是“藍”獨有,而“blue”沒有的,它們分別是:普通、一般的,原始的,黨派。如漢語中的“藍本”指著作或繪畫時所根據的底本,此處的“藍”就含有“原始”之義。而“泛藍陣營”的“藍”則表示黨派。
除本文統計的語料以外,藍在漢語中還有其他一些喻意。
遠古時期,中國人多采用植物名稱來指代顏色,特別是在絲綢和陶瓷行業。《說文解字》中對“藍”的定義是:“藍,染青草也。”[7]269這說明了“藍”最初是指制取青藍色的染草,直至唐代“藍”才名正言順地成為專指藍色的基本顏色詞,在此之前,一直由“青”代替。所以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說。后人經常使用該成語,喻指學生會超越老師。有趣的是“青”可以是“藍”,可以是“綠”,也可以是“黑”。如短語“青天”,表示藍天或萬里無云的晴朗天氣;“青松”指綠色的松樹;“青絲”指黑色頭發。而“青天”,除了字面意思,還可用來比喻那些公正和公平的官員,如宋代的正直官員“包青天”。由于藍天廣闊無垠,遙不可及,故“青云”引申指高官之位,如成語“平步青云”。
“藍青官話”這個成語結合了顏色詞“藍”和“青”,可是其語義卻和顏色毫無相關。該成語原指夾雜著地方口音的北京話,如今“藍青”引申指“不純粹、不完美”。如:
例3 “讓紳商去維持滿洲貴族旗人的十分道地的上等京話做‘國語’罷,讓他們去譏笑藍青官話罷。”《論大眾文藝·普洛大眾文藝的現實問題》瞿秋白
如前文所述,在古代,“藍衫”原指儒生的服裝,后來被用來指代貧窮的讀書人,也曾被用來指明清時期通過科舉考試的“秀才”。如古詩:“甲門才子鼎科人,拂地藍衫榜下新”。20世紀初,“藍衫”或“藍袍”是學生的制服。藍色服飾的穿著范圍說明了藍色在古代人們心中象征了普通或一般的社會階層。需注意的是,漢語中的“藍綬”表示古時候較低職級的官員,而與之大相徑庭,英語中的“blue ribbon”卻象征授予一等獎獲得者的最高榮譽。
古時候,“藍”也可以等于“濫”,意味著過分地、不分青紅皂白地,或不加節制。如:
例4 淹之以利,以觀其不貪;藍之以樂,以觀其不寧。”《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盧辯注:藍猶濫也。
在上面的例子中,“藍”是指“不加節制”。此外,古漢語中的“藍縷”指破舊或衣衫襤褸的。該短語源自典籍《左傳·宣公十二年》:“訓之以若敖、蚧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此句可理解為:衣衫襤褸的先王們駕著破舊馬車跋涉山林,開辟疆土。象征了開創性工作的艱苦卓絕。
漢語成語“藍田生玉”中的“藍田”原是陜西省地名,古時是出產美玉之地。該成語舊時比喻賢父生賢子。現比喻名門出賢子弟。如例5所示:
例5 權見而奇之,謂瑾曰:“藍田生玉,真不虛也。”《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
與此相似的另一成語“藍田種玉”則與姻緣有關。見例6:
例6 “藍田種玉”,雍伯之緣;寶窗選婿,林甫之女。《幼學瓊林·卷二·婚姻類》
總而言之,現代漢語中用“藍”構成的隱喻比較少。
2.英語“blue”獨有喻意的認知闡釋
如上所述,英語的“blue”是個使用頻率較高的顏色詞,其聯想意義遠比漢語的“藍”豐富得多。我們先來看“blue”所含有的積極語義:高貴的、最高榮譽、珍貴的、忠誠的。
在英語文化中“blue”被看做是圣色(holy color),表示高貴和忠誠。如:“blue blood”指“貴族出身、高貴血統”。
例7 He likes to get along with those born in ablue-bloodedfamily.
“blue blood”的喻意來自傳統的西班牙傳說。據說西班牙貴族皮膚白皙,他們的藍色血管清晰可見,而他們自認為是具有特權的人。所以,在西方名門貴族常被稱為“藍血”。“blue ribbon”源自英國最高榮譽嘉德(Carter)勛章的藍色綬帶,其語義也進化為“比賽中授予一等獎獲得者的最高榮譽”。另外,由于“blue”象征貴族出身或社會地位高,它的語義漸漸延伸為“權力、權威”。如:英國英語的“blue book”喻指英國國會的出版物,因為皮為藍色而得名。美國英語的“blue book”則喻指美國刊載政府要員和社會名流姓名的藍皮書。在歐洲,“the blue channel”指機場內歐盟成員國游客的專用通道。在美國,“blue room”不能從字面上理解為藍色的房間,而是指白宮內總統會見至親好友的接待室,類似漢語中的“內客廳”;在韓國,“blue room”指總統官邸。此外,藍色還代表了英國和加拿大的保守黨。在美國,藍色代表民主黨,紅色代表共和黨。“blue”還含有“討人喜歡”之義,如:“blue-eyed boy”表示受到上級特別青睞的人。與之相對應,漢語中,“blue-eyed boy”的等義表達是“紅人”。如:“小張是主管眼中的紅人。”這說明了不同顏色在不同語言文化中能表示相同的隱喻意義。
歐美人都喜歡藍色的另一個原因是,藍色象征真理、忠誠。在英語國家,有這樣的諺語:“True blue will never stain”,表示忠實可靠的人決不會做壞事。“True blue”原指不會褪色的藍色染料,后來,該短語就延伸喻指忠心耿耿的人。另一個短語“coventry blue”和“true blue”的意思是一樣的。Coventry原指靛藍,是一種藍色染料的名稱,由于它不會褪色,就引申指忠誠的人。另一個關于“true blue”的解釋是這樣的:早期,歐洲屠夫在宰殺牲口時,會穿上藍色圍裙,這樣他們的衣服就不會染上牲畜的血。漸漸“true blue”就指守信之人。如今美國的婚禮上還保留著“new,old,borrow and blue”的習俗。原文如下:
例8 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Something Borrowed,SomethingBlue.
這是美國“有舊、有新、有借、有藍”的婚禮習俗,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具體如下:舉行婚禮時,新娘身上必須穿戴四樣東西:Something Old,指新娘可以穿著或佩戴一樣舊衣物來象征她和她娘家及過去生活之間的歷史紐帶;Something New,指新娘穿戴一樣新衣物,象征新娘在新生活和婚姻中擁有成功和希望;Something Blue,指新娘穿戴一件藍色服飾,因為藍色代表純潔、忠誠和愛情;Something Borrowed,是指新娘從一位幸福的已婚女士那里借來一些飾物,據說他們的幸福會惠及于新人,給新人的婚姻帶來長久的美滿[8]138。
英語中的“blue moon”表示稀有珍貴的機會或罕見、美麗的東西,該詞起源于奇特的星象。據說,一個月內,如果有兩次滿月現象,第二個滿月就被稱為“藍月亮”,由于這種現象實屬罕見,“blue moon”就用來表示難得的機遇。因此,產生了短語“Once in a blue moon”,表示千載難逢、極為罕見,如下例所示:
例9 Now he just comes round once in ablue moon.
藍色在英語里也象征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如:“Blue Stocking”源于18世紀中葉倫敦文學界的“Blue Stocking Society”(藍襪社)。這是由幾個喜歡閱讀的女士成立的文學沙龍,她們一起閱讀、討論文學和藝術,以娛心智。據說她們大多家境一般,所以都穿廉價的藍襪子,后來“Blue Stocking”就專指受過良好教育、文學修養及知識趣味很高的女性。“Blue-brick university”指擁有優良傳統、重要地位的名牌大學,這是因為英國劍橋、牛津等世界名校的建筑均用古色古香的青磚石塊構建。與之對應的是“Red-brick university”,指二流的大學,因為英國的普通大學的建筑主要用紅磚砌成。
由于藍色是冷色,象征著智慧、寧靜、深遂、清新、理性,所以人們一看到藍色,就會感覺心胸開闊、沉著冷靜。實驗證明藍色會使人呼吸變弱、脈搏減慢、血壓降低。英語中的Blue hour(即藍色時間)由此而來,它指下班后的時間,也就是放松的時間,這一表述在美國和英國都很流行。因為藍色的這些特點,人們也經常將“藍”用在科學、技術和經濟領域來表示各種技術術語,如“the Blue Screen of Death”(藍屏死機)。
上述是英語“blue”的積極語義。而語料分析表明,英語“blue”的隱喻意義中有18%含有消極語義:憂郁、悲傷;淫穢、下流的;不切實際的。
在英語中,“blue”含有“憂傷”之意,這與英語民族的生長環境——大海有關。英語國家把“大海”稱為“the blue”,而海洋對英語民族來說,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海洋既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又帶給他們痛苦和悲傷。海上的暴風雨、枯燥乏味的生活使人容易形成悲觀和憂郁的性格。英語中因此形成了好幾個與“blue”有關的表示“憂傷”的短語。如:“feel blue”原指古時船只深海航行過程中,如果沒了船長,該船就會在歸航的途中掛上藍色的旗幟;現喻指心情憂郁、悶悶不樂。另外,“in a blue mood”常指心情沮喪、難過,“be(fall)in the blues”指無精打采,“cry the blues”指情緒低落,“sing the blues”指垂頭喪氣,“look blue”指神色沮喪,“in a blue funk”指意志消沉,“look through blue glasses”指悲觀地看事物,“blue about the gills”指臉色陰郁,“blue devils”指憂郁病、憂愁,“Things look blue”指事不稱心。
還有,“a blue Monday”字面義為“藍色星期一”,但實際含義是“令人郁悶或沮喪的星期一”,因為blue Monday對上班人員意味著輕松度過周末之后的第一天上班。“blue Monday”是由源域blue令人憂傷的色彩投射到目標域Monday上而產生的隱喻。
“Blues”(布魯斯)在西方指憂傷而緩慢的美國黑人音樂,這種音樂有其獨特的風格,能表達悲傷和憂郁的心情。
Blue在英語中有時也含有“色情、淫穢、下流”之意。如:blue movie(色情電影)、blue revolution(性解放)、blue talk(下流言論)、blue jokes(下流的笑話)。
據說,“blue”的這種聯想意義來自于法語“La Bibliotheque Bleu”,該詞指一系列描繪淫穢故事的法語書。英語“red”和“blue”一樣,也有“淫蕩、好色”之意。如:
例10 His wifesaw redoverblue movie.
此句有兩個顏色習語:“saw red”和“blue movies”。該句可譯為:當他妻子在黃色影片里看到淫穢的場面時,她就氣憤不已。
英語的“blue sky”除了字面意思“藍天”之外,還可以表示“富于幻想的”、“不切實際的”,如例11所示:
例11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doing someblue-skythinking on how to improve school standards.
此外,“blue”還表示危險、禁止。如:blue law直譯為“藍色的法律”,實指嚴格的法律,尤指星期天禁止出售煙酒、開店營業和娛樂活動等法律,這種表述源自于美國歷史上殖民地時期清教徒社團頒布的法律。在美洲殖民地,清教徒們向人們發布安息日的法令,里面規定娛樂、飲酒和星期日工作都是禁止的,這份法令寫在藍色紙張上,“blue”的禁止之意由此而來。漸漸地,人們創造了“blue law”這個詞語,引申指嚴格的法律。
在現代英語中,“blue”大多是中性的含義。如,“blue”可表示膚色。有人覺得冷或無法正常呼吸時,皮膚就會“go blue”。“Blue with cold”(凍得發紫)意味著天氣是如此寒冷,以致皮膚變成藍色。
“blue”還含有“意外”之義。如:“out of the blue”照字面解是“從天而降的”,常指“突爆冷門、出乎意外”。“a bolt from the blue”指晴天霹靂。
通過對英漢顏色詞“藍”產生的隱喻進行對比,我們發現英語“blue”的隱喻使用頻率比漢語高,漢語“藍”的聯想意義較少,而且“藍”在漢英語言文化中的喻意有同有異,但異大于同。造成“藍”和“blue”存在相同與不同的深層次原因還有待于我們做進一步的研究。
[1] 王玉英.漢英顏色詞“白”之國俗語義探析[J].修辭學習,2004(5):77-78.
[2]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 余玉萍.從認知的角度分析英漢基本顏色詞[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7(4):63-65.
[5]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第八卷[K].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
[6] Hornby A 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K].6th ed.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7] 許慎.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 姜瑞.論西方人的結婚禮儀[J].大眾文藝,2009(1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