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生代農民工的流動趨勢分析
——基于生活質量視角

2012-06-26 01:06:06
財經問題研究 2012年9期
關鍵詞:水平

李 鵬

(浙江大學 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8)

一、引 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發生了顯著的結構性變化,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從農業流向工業,從農村向城市地區遷移。從1978年到2005年,農村勞動力務農比例從71%下降到45%,務工比例從24%上升到36%[1]。近年來,我國農民工的總量不斷增加,流動廣度和跨度不斷擴大,流動形式和組織方式日益復雜,農民工就業形勢也瞬息萬變。隨著逐漸走出金融危機的沿海出口加工企業的復蘇,新一輪的“用工荒”再次在珠三角和長三角等區域出現,這一現象背后發出的信號是中國“勞動力無限供給特征”正逐漸消失,“劉易斯拐點”和人口紅利的結束已經慢慢到來[2],這就要求我們應充分了解勞動力市場沖擊下的農民工擇業流動規律。勞動力局部短缺的現實固然值得我們關注,但更應引起我們重視的是勞動力供給主體的變化:新生代農民工以超過總數60%①數據來源: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2010-02-02。的比例正逐漸成為勞動大軍中的中堅力量。

新生代農民工,是指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逐步成為勞動力的農村新生勞動力量,年齡多在29周歲 (1980年以后出生)以下16周歲以上[3]。雖然稱謂不統一,但代際差異導致農民工主體變化這一事實學術界已有較多關注,如王春光早在2002年就從外出動因和行為選擇兩方面總結出“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群體特征[4]。劉俊彥從多個維度對“當代中國青年農民工”境遇及狀況進行全方位梳理和描述[5]。張永麗從流動特征和趨勢方面研究了“新一代流動勞動力”對社會經濟產生的深刻影響[6]。而隨著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對“新生代農民工”提法的首次應用,政府和媒體的關注和認同使得這一概念以熱門話題形式進入了公共視野。

作為“民工荒”現象背后的行為主體,新生代農民工具有不同于傳統農民工的獨特特征:

第一,新生代農民工的群體特征明顯不同于第一代農民工。相比第一代農民工,這些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程度更高,很多人都是高中畢業;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也高,生活標準也向城市居民看齊;職業期望值高,希望有更穩定的就業、合理的收入、較好的工作環境;工作耐受能力低,吃苦耐勞的人格特征較弱,排斥低收入和高強度的體力工作。

第二,新生代農民工的勞動供給和就業行為明顯不同于第一代農民工。兩代農民工不同的群體特征和閱歷導致他們追求目標、偏好等不同,相比第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不再僅僅是外界環境或各種因素的被動承受者,而是更多地根據自身預期或效用對差異化的城市或區域主觀進行選擇,即“用腳投票”,選出自己愿意就業與居住的城市或區域,而放棄另一些城市或區域,當后者的勞動需求與供給間的缺口日益擴大時,區域性供求矛盾的“民工荒”就開始出現了。

因此,要從深層次、本質上認識當前的“民工荒”,就需要深入了解新生代農民工,只有將他們的群體特征和就業行為結合城市的差異化特點綜合考慮,才可能挖掘出該現象背后的因果聯系,預測出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可能趨勢。而這些工作現有的研究未能很好地予以刻畫。這不僅僅包括將農民工視為同質群體的傳統研究方法不能了解當今農民工勞動市場的供求狀況,無法刻畫新生代農民工的行為和效用特征;還包括以前的研究更多的是對城市或區域差異不加考慮或進行同質化處理,而忽視了城市或區域間的特征屬性上的巨大差異和農民工對城市的主動選擇,從而導致對“用腳投票”和局部區域勞動供需變化的“民工荒”問題難以深入研究。

因此本文希望將流動行為主體——新生代農民工和客體——差異化的城市結合起來研究,關注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與居住效用最大化的目標如何實現與城市的空間匹配,通過考察城市宜居水平的變化來分析判斷農民工的流動趨勢。

二、QOL理論的應用

如何能夠將流動行為的主體——新生代農民工和客體——差異化的城市進行良好的刻畫概括并納入同一理論框架中系統分析討論?筆者嘗試應用國外應用城市經濟學中解釋不同城市或區域特征與人口流動關系的生活質量 (Quality of Life,下文簡稱QOL)理論,在滿足情景適用性后,將本研究中的主客體通過作用機制聯系起來,構建模型對所研究問題分析論證。

Rosen[7]和 Roback[8-9]提出通過建立城市生活品質 (quality of life)指標體系來測算當地城市宜居屬性的隱性市場價格,從而衡量工人因為城市差異化導致的效用損失所應當獲得的工資補償。Blomquist[10],Gyourko 和 Tracy[11]在 隨后的研究中提供了定量分析的測量方法,拓展并以美國的大城市為對象進行了實證分析,自此之后QOL理論成為了應用城市經濟學中研究城市品質的重要方法。

簡單來說,QOL評估的理論解釋如下:城市間生活質量的特征價格評估依賴于當地相對于工資收入水平的生活居住成本。如果工人選擇在一個相對高房價或低收入的城市就業和居住,那么他必然要求該地區擁有較高的城市舒適性設施(valuable amenities)作為補償 (如自然環境、政府服務)來達到一個高水平的生活質量,QOL評估就是對這一效用的貨幣化衡量。

QOL理論的假設條件中工人是理性經濟人,遷移城市是無成本的;信息是完全的。在建立的差異補償模型中工人們及廠商們競爭稀缺區位,工人居民通過所獲得工資和所承擔房租的調整達到在各個城市效用無差異化。

通過以上簡要介紹,可以發現QOL理論對于本研究具有較好的理論相關性和情景適用性,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新生代農民工特征符合理論假設。新生代農民工的效用和行為特征非常貼近模型中對工人的假設,他們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對生活質量和工作環境有較高要求,而且不同于戶籍制度中的城鎮人口,他們在城市間的流動成本是很低或不用考慮的,這些都使得將新生代農民工作為研究對象應用到理論中,能夠更好地滿足理論假設,從而提高模型的效度和解釋力。但這些差異并不是對所有農民工都適用,對比前文的介紹,第一代農民工在城市選擇上更多的是路徑依賴,行為特征也與理性經濟人相差甚遠。

第二,異質化城市假設更符合實際。“民工荒”的實質是區域局部勞動力供應的短缺,在農村勞動力總供給仍然過剩的現實下可以預見必然是出現了對部分城市或區域的退出和對另一些城市或區域的流入,因此承認城市的異質化才能進一步研究農民工的城市選擇,QOL模型的異質化城市設定很好地滿足了這一條件。

第三,農民工流動意向可通過測算城市QOL分析推斷。農民工流動的原因是希望得到更好的效用和生活質量,所以如果能測算出農民工視角中各個城市的生活質量水平,我們就能推斷出農民工的流動意愿,并結合現實中的流動分布情況實證分析,而這一測算正是QOL理論中可以實現的。

三、理論基礎

本文將按照 Rosen[7]和 Roback[9]的經典框架,采用Albouy[12]改進的算法建立模型,推導QOL測算的計算公式,從而為下一步測算目標城市的QOL水平做準備。

在模型中包含j座城市,農民工可以在城市間無成本的流動,他們在城市里的單位勞動工資水平為wj,提供的勞動量為h。農民工在城市里的消費是由兩部分構成的:(1)除住宅外的其他商品集,這些商品是在每個城市都有的,消費量用x表示。 (2)住宅:住宅作為消費商品,只能在當地購買消費,消費量為y,價格是當地房地產市場所確定的Pj。

在一個城市就業和居住還會享受到該城市的宜居設施和屬性,如是否有良好的氣候和生態環境,政府的高效服務,濃厚的文化氛圍,等等,這些都是該城市生活質量水平的體現,我們將QOL效用概括為Qj。農民工在一個城市中的效用函數由其收入、消費和城市宜居屬性組成,即U=U(x,y,h;Q),其中x,y,Q與U是正相關,h與U是負相關。

農民工在該城市的支付函數為e,農民工在該城市的基準效用期望為u,即農民工收入消費效用和城市的生活質量效用都不應小于該凈值,這是較為符合現實情況的,因為過少的物質收益和過低的城市質量水平都會導致農民工的離去。在給定當地住宅價格pj,工資水平wj,生活質量水平Qj后,支付函數可以寫為:

由于農民工在城市之間是可以自由流動的,他們必然可以通過在城市間自由遷移達到一種均衡狀態:農民工在一個城市的就業和居住已實現了個人效用而無需要求額外補償,ˉu為已經達到的國內各城市的均值水平。可以得出:

這一移動條件并不需要適用于所有的農民工,僅僅滿足處于遷移邊際的農民工就可以了,這就像其他競爭性的商品市場一樣,僅僅通過邊際單位就可以判斷出觀察價格[13]。

為了研究工資和房價與Q的關系,對等式(1)求偏導可得:

應用Shepard定理,我們重新整理 (2)式:

又已知:

所以綜合 (4)、(5)、(6)、(7)式可以求得 ^pj≡dpj/p,^wj≡dwj/w,另定義:

于是得到:

其中,sy≡(p·y)/(w·h),表示收入花費在住宅商品上的比例。由 (9)式得到了QOL的測算公式,^Qj即為目標城市的QOL數值。其中sy^pj可以理解為在該城市生活成本高出全國水平的部分,^wj理解為在該城市工資收入高出全國水平的部分,當地的QOL價值顯示為貨幣即等于兩者的差值,因為得出的數值較小,所以系數100的作用是使數據觀察更為方便。由此本文得到了計算城市QOL的變量和公式。接下來本文將根據該公式確定參數,選擇數據,測評基于新生代農民工視角的各城市的QOL水平。

四、數據來源

運算的開始首先要確定參數sy,即居住消費占收入的比例。國外研究在對該參數確定時多不加以討論,直接采用近似值0.25[10]。本文采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中“農民工每人月均居住支出245元”和“月平均收入為1 417元”的數據[14],求得sy為0.1729,①居住消費占收入的比例,嚴格來說應按每個城市求出對應的數值,但由于分地區數據無法獲得,統一數值的采用亦是國外相關研究時通用的做法,有較多文獻支持[10-12],所以本文亦采用統一參數方法。從而公式表達為:

下面將討論 (10)式中變量數據的選擇,由于在統計數據中,工資收入統計對象城鎮單位職工的統計范圍不包括農民工,所以無法直接得到該數據,但可以通過兩者收入水平的比例間接得出。為了更加準確,本文將參考多個來源統計報告。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顯示,農民工收入相當于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的45%[15];國家統計局的勞動工資統計中顯示:農民工收入水平相當于城鎮職工的58%[16];全國總工會抽樣調查的千戶企業中,在職農民工月平均收入不足城鎮職工60%[17]。本文取三個數據平均值54.3%。獲取對應統計年鑒里最新的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城鎮職工勞動工資統計得出目標城市農民工的工資收入水平。②數據來源: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7,2008。

農民工的居住以租賃及用人單位提供住房為主要居住形式,農民工居住地域相對集中,主要聚集在城鄉結合部及城中村。由此可見農民工居住費用的測量對象,不同于對商品住宅和城市樓盤的統計,應為城中村的住宅租售價格,而這一對象顯然是難以在統計年鑒中找到的,如何解決該問題?本文采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18個省(區、市)調查后得出的《解決農村進城務工人員住房問題研究報告》中的“村鎮集體組織利用集體土地建造的務工人員住房房屋租金約為市場租金的20%—30%”這一結果,取25%這一均值,設定目標城市房價乘以該比例即為該城市城鄉結合部及“城中村”區域每平方米房屋價格。而農民工居住費用的全國平均水平,則選擇中國2007年、2008年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費支出統計中居住一項573.8元和678.8元。③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8,2009。房價數據來源于宜居城市網綜合官方統計、實地調研和代表性樓盤抽樣統計的2008年和2009年全國各城市房價水平。

本文將集中測算2009年全國房價排在前100位的城市的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農民工城市生活質量水平QOL,并對結果進行展示和分析。

五、結果分析

通過對100座城市的數據輸入和運算,本文得到了對應城市的2008年和2009年的QOL水平 (見表1所示)。

通過表1可以看到,100座城市的QOL水平差異顯著,2008年和2009年的變化幅度也相當大,城市品質的巨大差異導致農民工通過跨區域、跨城市的流動遷移來不斷提高自己的效用水平和生活質量,這尤其成為了關注生活品質的新生代農民工流動選擇考慮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新生代農民工理性的選擇撤出負QOL或低QOL水平的城市或區域,而遷入正QOL或高QOL的城市或區域。

表1 2008年和2009年中國100座城市的農民工QOL水平

續表

通過觀察分析表1可以發現新生代農民工的流動趨勢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東部地區仍具有平均正效應,但中部地區越來越具有吸引力:統計的100個城市中,東部城市有63個,2008年城市QOL平均水平為5.54,2009年為0.75;中部有21個城市,2008年城市QOL平均水平為11.90,2009年為5.34;西部有16個城市,2008年城市QOL平均水平為1.84,2009年為-3.42。

通過QOL值的變化可以看到,三個區域2008—2009年的生活質量水平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以中部下降幅度為最小。在絕對數值上,中部兩年度的QOL水平都為最高,東部其次,西部第三,東部雖然在2009年仍然維持了正效應,但是效用比例由2008年占中部的46.55%下降到2009年的14.04%,而西部的平均值主要被地理位置特殊的拉薩、烏魯木齊、克拉瑪依和鄂爾多斯拉低,如果去掉這四個城市西部的平均水平分別為6.32和1.45,也高于東部。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東部的正效應更多是由于區域內中小城市拉動的,很多東部城市的效用水平連續兩年都為負,說明在農民工的認知上東部大中城市已經褪下往昔光環,普遍偏低的效用水平已使得新生代農民工心生退意。

通過三個區域的QOL水平比較可以發現:對于農民工來說,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雖然具有正的生活質量水平,但效用水平卻小于中部和部分西部地區,而且2009年的大幅下跌 (0.75)使得農民工生活品質相對下降,無論是為了追求更高的自身效用,還是維持2008年的生活質量水平 (5.54),2009年的中部 (5.34)和部分西部地區 (1.45)對于新生代農民工都越來越具有吸引力。

該流動趨勢也獲得了數據支持,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指出:2009年在東部地區務工的外出農民工為9 076萬人,比上年減少888萬人,下降8.9%;在中部地區務工的外出農民工為2 477萬人,比上年增加618萬人,增長33.2%;在西部地區務工的外出農民工為2 940萬人,比上年增加775萬人,增長35.8%。調查表明,在東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減少,外出農民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14]。

第二,長三角、珠三角的QOL水平持續下降,由正轉負:統計中的20個長三角城市,2008年QOL平均水平為0.12,2009年為-3.82;10個珠三角城市,2008年 QOL平均水平為4.33,2009年為-0.74。這些指標不僅低于東部的平均水平5.54(2008年)和0.75(2009年),低于同區域中的另一經濟體——環渤海經濟圈的8.43(2008年)和3.12(2009年),甚至低于新興的海峽西岸城市圈的12.29(2008年)和7.92(2009年)。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到:對于農民工來說,2008年和2009年長三角和珠三角已經成為了東部的生活質量水平“洼地”,在這些區域就業給農民工帶來的效用水平已遠落后于其他區域,尤其是持續下降的QOL在2009年最終由正轉負,兩地的農民工已無法享受到正效用,-3.82的長三角和-0.74的珠三角已經不同程度損害了務工者的生活質量利益,基于效用預期選擇流出兩地將成為新生代農民工的理性行為。

該趨勢也是與現實情況一致的:2009年在長三角地區務工的農民工為2 816萬人,比上年減少238萬人,減少7.8%;在珠三角地區務工的農民工為3 282萬人,比上年減少954萬人,減少22.5%。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務工的外出農民工分別占全國外出農民工的19.4%和22.6%,分別比2009年下降2.4和7.6個百分點[12]。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務工的農民工減少是2009年下半年東部沿海地區出現“用工荒”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從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分散:本文選取的100座城市中包括了全部36個大中城市,同時還有64座中小城市,以該標準劃分的大中城市 QOL平均水平為 2008年 2.21,2009年-3.06,與此對應的中小城市的QOL水平為2008年8.57,2009年3.36。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到,36個大中城市并未給農民工帶來城市地位匹配的整體生活質量水平,兩年的QOL水平均落后于中小城市,不僅2009年QOL為負,即使是其正的2008年數值2.21也小于已大幅降低的中小城市2009年水平3.36,具體到城市來看,如一線城市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在2009年QOL分別為-19.24、-16.77、-15.36、-8.08,排在倒數第二、三、四、十位;而作為區域中心的二線城市中,天津-11.11、南京-10.62、杭州-7.75、寧波-5.98,大中城市生活的質量水平大幅下降導致新生代農民工對其表現出較高的撤離意愿,與之相對應的是許多中小城市具有較高的QOL,如襄樊 18.64、許 昌 16.30、聊城 15.39、德 州14.91,中小城市給務工者帶來較高的生活質量水平,在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選擇中具有越來越高的優先級,成為農民工遷移的新區域。

同樣,該趨勢也與國家統計局的統計結論相吻合,2009年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務工的農民工比例為28.9%,在其他地級市務工的農民工占34.4%,在縣級市務工的農民工占18.5%,在建制鎮務工的農民工占13.8%,在其他地區務工的占4.4%,農民工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流動的趨勢愈加明顯[14]。

第四,從跨省流動到省內就業:在以往的農民工流動就業中,中西部地區的省份是主要的輸出地,而東部地區是主要輸入地,農民工更多的是跨省就業,而通過本文的數據可以看出,作為農民工輸出大省的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四川等地多個城市也已具有較高的正QOL水平,如湖北省城市QOL平均水平為2008年21.43,2009年 10.69,湖南省 2008年 8.29,2009年2.72,河南省2008年16.18,2009年9.28,江西省2008年7.07,2009年1.90,四川省2008年5.78,2009年0.19。

同東部2008年5.54,2009年0.75的平均水平相比,農民工輸出大省的城市QOL超過或接近該水平,選擇省內就業而非跨省就業,更加符合新生代農民工對生活質量和效用的預期。而這一判斷也正逐漸在現實中得到印證。

《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指出:在外出農民工中,在省外務工的農民工為7 441萬人,比上年減少43萬人,減少0.6%,占全國的51.2%;在省內務工的農民工為7 092萬人,比上年增加535萬人,增長8.2%,占全國的48.8%。在省內務工的比重比2008年上升2.1個百分點。調查結果顯示,2009年外出農民工增加,主要是在省內就近轉移的農民工數量大幅增加[12]。

六、結 論

本文通過基于城市經濟學的QOL視角研究了新生代農民工流動與城市選擇的相互作用機制,按照QOL理論,以城市空間結構中最為核心的內生變量——就業和居住指標建立模型,測算出中國100個城市2008年和2009年的農民工生活質量水平QOL數值,在考察居住和就業的空間匹配和效用最大化設定中推斷出新生代農民工的流動趨勢,并結合現實中的流動分布情況實證分析,發現該理論能夠較好地支持對勞動力流向的解釋。雖然如此,本文仍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深入探討:

第一,數據精確性提高。本文中有關農民工的就業居住數據存在較多二手和間接統計數據,研究的質量和預測效果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響,今后應結合對研究對象的問卷調查獲取一手的勞動收入、居住成本數據和擇業期望意向,交叉印證提高數據獲取的精確性,考察農民工主觀意向同模型結果的擬合程度,從而更好地實現模型對現實的模擬預測能力。

第二,兩時點分析到多時點分析。本文以2008年和2009年兩個年度時點的橫截面數據測算比較100座城市的QOL水平,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取更多時點的橫截面數據測算QOL,并且可以調整時點單元到季度或月份,獲取更多更系統的橫截面樣本,通過比較靜態分析觀察城市QOL變化趨勢,這將有助于提高對農民工流動趨勢的預測精度。

第三,預測能力的提高。本文更多是基于歷史數據的實證檢驗,而農民工流動問題研究的實踐價值更多地體現在能夠合理準確地根據即時數據監測預測流動趨勢,從而更好地預測勞動力供給的區域性變化和調整,而這些都是下一步研究應該關注的重點。

相信隨著QOL理論在農民工流動領域的研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今后的研究對農民工流動與城市選擇的作用機制會有更深入的了解,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的遷移行為和流動趨勢提供更加準確合理的預測判斷,從更深層次、本質上認識新生代農民工和“民工荒”,為政府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政策和產業升級政策提供決策參考。

[1]Cai,F.,Park,A.The Chinese Labor Market in the Reform Era[J].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2008,14(4):1-2.

[2]Cai,F.,Wang,M.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Employment in Transition China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10,38(1):71-81.

[3]周可.兩代農民工流動動因與擇業期望代際差異的比較[J]. 統計與決策,2009,(16):88-90.

[4]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外出動因與行為選擇[J].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7):30-32.

[5]劉俊彥.當代中國青年農民工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17-18.

[6]張永麗.新一代流動勞動力的特征及流動趨勢[J]. 中國人口科學,2008,(2):80-88.

[7]Rosen,S.Hedonic Prices and Implicit Markets: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 Pure Competi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82(1/2):34-55.

[8]Roback,J.The Value of Local Urban Amenities:Theory and Measurement[D].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Rochester,1980.

[9]Roback, J. Wages, Rents, andtheQualityof Lif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2,90(6):1257-1278.

[10]Blomquist,G.C.New Estimates of Quality of Life in Urban Area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8,78(3):89-107.

[11]Gyourko,J.,Tracy,J.The Structure of Local Public Financ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8):774-806.

[12]Albouy,D.What Are Cities Worth?Land Rents,Local Productivity,and the Value of Amenities[R].National BureauofEconomic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14981,Cambridge,MA,2009.

[13]Gyourko,J.,Tracy,J.Local Public Sector Rent-Seeking and Its Impact on Local Land Value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89,19(3):493-516.

[14]國家統計局農村司.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DB/OL].國家統計局網站,2010.3.

[15]中國人民銀行.2005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R].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12-13.

[16]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R].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107,115,275,277.

[17]張世平.委員關注就業:農民工月均收入不足城鎮職工的60%[N].人民政協報,2009-11-03.

猜你喜歡
水平
張水平作品
作家葛水平
火花(2019年12期)2019-12-26 01:00:28
深化精神文明創建 提升人大工作水平
人大建設(2019年6期)2019-10-08 08:55:48
加強上下聯動 提升人大履職水平
人大建設(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32
水平有限
雜文月刊(2018年21期)2019-01-05 05:55:28
加強自身建設 提升人大履職水平
人大建設(2017年6期)2017-09-26 11:50:44
老虎獻臀
中俄經貿合作再上新水平的戰略思考
建機制 抓落實 上水平
中國火炬(2010年12期)2010-07-25 13:26:22
做到三到位 提升新水平
中國火炬(2010年8期)2010-07-25 11:34: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激情影院|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一级黄色网站在线免费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 亚洲天堂免费|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 欧美色丁香|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www.国产福利|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在线色综合|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黄色在线网|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国产婬乱a一级毛片多女|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好吊日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日韩黄色在线| 国产拍在线|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精品91在线|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黄色在线不卡|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制服丝袜 91视频|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国产综合网站| 在线播放91|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99re66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9er这里只有精品| 欧美成人第一页|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91免费在线看| 亚洲五月激情网| 欧美在线一二区|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福利| 亚洲香蕉在线| 午夜天堂视频|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性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