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秀華
(東北財經大學 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遼寧 大連 116025)
經濟全球化發展促使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各個國家之間的相互依存度也越來越高。而經濟全球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通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才能形成。開展區域經濟合作不僅是一種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且還有利于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開展區域經濟合作可以在區域范圍內迅速達成協議、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改善國家關系、提高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國際地位等。因此,眾多國家紛紛選擇了開展區域合作。1958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此后,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南亞經濟聯盟、亞太經合組織、阿拉伯合作委員會和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等紛紛登上世界經濟的舞臺。
東北亞地區包括中國東北、日本、韓國、朝鮮、蒙古和俄羅斯遠東地區,早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學者就提出了構建“日本海經濟區”和“東北亞經濟合作區”。同期,中國學者也提出了“東北亞經濟圈”、“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等構想。在學術界進行激烈的探討時,1991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平壤召開了圖們江地區開發國際會議,計劃署將支持圖們江地區國際合作開發,投資300億美元,把圖們江地區建設成東北亞的重要港口,使東北亞3億居民受益。圖們江的開發合作掀起了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篇章,在官、產、學的聯合推動下,區域經濟合作浪潮高漲,先后出現了環黃渤海經濟圈、環日本海經濟圈等次區域經濟合作,區域內的雙邊貿易往來也越來越密切。
為支持圖們江的開發,中國批準成立了琿春邊境經濟合作區,并將圖們江開發列為中國2010長遠規劃;朝鮮建立了羅津—先鋒自由經濟貿易區,并成功舉辦了96羅津—先鋒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俄羅斯先后設立了納霍得卡、海參崴、布拉戈維申斯克、戈拉捷科沃、哈桑地區等自由經濟區,開放了海參崴、納霍得卡、扎魯比諾、波謝特港口;蒙古設立了扎門烏德自由貿易區;日本政府也制定了相關政策支持日本沿海縣城與東北亞區域的經濟合作。另外,中國、俄羅斯、朝鮮、蒙古都加大了對圖們江邊界區域的道路、機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開辟新的航線,制定優惠政策,共同解決環境問題,設立圖們江投資者服務中心,吸引大量的域內域外投資。可以說,圖們江的開發使東北亞區域雙邊貿易往來增加,并且發揮了各個成員國的比較優勢,未來有望發展成為國際物流、貿易、工業中心。
環黃渤海區域是指中國的遼寧、河北、山東、北京、天津,韓國的西海岸開發區,朝鮮的新義州和日本的九州及山口地區[1]。為支持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國在環黃渤海區域設立了天津技術開發區、濱海新區、大連技術開發區、大連保稅區;韓國實施了西海岸開發計劃、新萬金灘涂圍墾的開發等項目;日本實施了北九州復興計劃;朝鮮設立了新義州經濟開發區。中、日、韓、朝四國的共同努力帶動了中國環黃渤海沿海經濟帶、韓國西海岸、日本北九州的經濟發展,密切了雙邊或多邊的貿易往來,為東北亞經濟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環日本海區域是指俄羅斯的遠東地區、中國東北地區、朝鮮、韓國、日本的沿日本海地區。自1994年以來先后舉辦了16屆環日本海據點城市會議,該會議已成為區域交流的平臺,加強了雙邊和多邊聯系,為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物流建設、陸海運輸、貿易往來、跨國旅游等方面提供了眾多意見支持,并提出建立環日本海 (東海)地區地方人大、議會、杜馬間的定期交流機制,提高區域合作的效率。為支持區域經濟的發展,通過琿春市經俄羅斯扎魯比諾港和韓國的束草至日本的海陸航線已經開通,成為環日本海區域的黃金水道,中朝的路港區和中俄的路港關 (口岸)等都在建設,進一步推動了該地區經濟合作的加深。
總之,東北亞經濟圈在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帶動下,已初具規模。雖然東北亞經濟圈還沒成為自由貿易區,更不能同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相提并論,但東北亞經濟圈已得到了區域內各個國家的高度關注,各國間正在加快合作步伐,積極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在東北亞地區,各個國家或地區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相互之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目前,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還處于初步階段,以雙邊貿易往來為主,其合作空間還需要進一步開發。
在東北亞地區,日本是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無論是在貨物貿易還是服務貿易方面,歐盟與美國都是日本的重要貿易伙伴。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韓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俄羅斯的經濟轉型,日本在東北亞地區的市場份額也越來越多。2008年,中、韓、俄三國占日本貨物進口總額的24.4%,占日本出口貨物總額的28.4%;到2010年,這兩個指標分別上漲為28.5%和30.3%。在日本與東北亞各個國家的貿易往來中,貨物貿易要比服務貿易的規模大的多,因而服務貿易領域將有更大的發展前景。金融危機爆發后,由于歐美市場的不景氣使得日本的進出口貿易受到很大影響,因而轉向亞洲市場特別是東北亞市場,這成為日本扭轉國內經濟低迷局面的重要途徑。從表1中可以看出,2010年部分指標出現了急速增長,如日本出口到俄羅斯的貨物就比上年增加了144%,而從俄羅斯進口的貨物同比增長了82%。今后,隨著東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該地區將成為日本的重要貿易伙伴。
近些年來,擁有亞洲四小龍稱號的韓國經濟快速發展,在造船產業、半導體產業、建筑業、電子產業、手機電話產業和汽車產業等都位居前列,這些產業的產品紛紛走出國門,為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表2中可以看出,東北亞地區占韓國對外貿易的比重高達30%以上,其中,中國所占比重位居首位,這說明東北亞地區是韓國的重要貿易區域,而中國則是韓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一大進口市場、第一大貿易伙伴。此外,在東北亞地區,日本、俄羅斯與韓國的貿易往來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增長空間比較大,2011年韓國向日本的出口額比上年增長了40.9%,進口增長了6.2%。

表2 2011年韓國與東北亞地區主要國家的進出口貿易往來 (單位:十億美元)
在東北亞地區,中國擁有廣闊的市場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成為世界的制造工廠,外貿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2011年,全國進出口總值為36 420.6億美元,同比增長22.5%,其中出口為18 986.0億美元,增長20.3%;進口為 17434.6億美元,增長24.9%[2]。表3顯示:從出口目的地看,2010年東北亞地區占中國出口的14.14%,其中日本占7.67%,而中國和韓國、蒙古、俄羅斯、朝鮮的出口貿易盡管所占比重不大,但卻出現了較大的增幅;從進口來源地看,東北亞地區占中國進口市場的24.70%,其中,日韓兩國是中國的進口大國,比重高達22.57%,是中國的重要進口來源國,來自蒙古、朝鮮、俄羅斯的進口增長幅度比較大,與上年相比分別增長87.51%、50.69%和22.08%。可見,東北亞地區是中國的重要貿易區域,中國經濟的增長離不開東北亞市場。

表3 2010年中國與東北亞地區各個國家的貿易往來 (單位:億美元)
在東北亞地區,俄羅斯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鐵礦等能源資源和礦產資源,其出口的主要產品是石油、天然氣、電力、有色金屬、原木等,自然資源占俄羅斯出口的比重高達85%,特別是對石油出口的依賴度比較大;進口的主要產品是機械、農產品、移動電話、通信網絡等。據統計,2011年俄羅斯貨物進出口總額為6 573.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4%。其中,出口3 786.9億美元,增長8.7%;進口2 786.9億美元,增長31.8%。2011年,中俄雙邊貨物進出口總額為723.3億美元,同比增長26.8%。其中,俄羅斯對中國出口268.8億美元,增長39.5%,俄羅斯從中國進口額為454.5億美元,增長20.3%。從表4中可以看出,中、日、韓三國占俄羅斯出口市場的13.6%,其中,中國占俄羅斯出口市場的比重最高,占出口總額的7.1%,中、日、韓三國占俄羅斯進口市場的25.7%,其中,中國占俄羅斯進口總額的16.3%,中國是俄羅斯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從總體看來,東北亞地區的中、日、韓三國是俄羅斯對外貿易的重要貿易伙伴。

表4 2011年俄羅斯與東北亞國家的貿易往來 (單位:十億美元)
蒙古國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國家,以畜牧業和礦產業為主,國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用于出口,是一個出口導向型國家。蒙古國主要和中國、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國家開展貿易往來,但主要集中在亞太地區。1999年至今,中國已經連續13年保持蒙古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2011年首次超過俄羅斯成為蒙古第一大進口來源國。近年來,對華貿易占蒙古國對外貿易的比重呈上升趨勢。2008年,蒙古國進出口總額為61.55億美元,中蒙進出口總額24.38億美元,占蒙古國進出口總額的39.61%。2011年,中蒙進出口總額為63.3億美元,占蒙古外貿總額的56%,同比增長84.3%。其中,中國從蒙古進口額為43.7億美元,占蒙古出口總值的91.3%,同比增長78.3%;中國向蒙古出口額為19.6億美元,占蒙古進口總值的30.1%,同比增長105.1%[3]。蒙古國主要出口銅精粉、鉬精粉、鐵礦石、原油等礦產資源,進口的主要產品是礦產制成品,這說明蒙古國的技術水平有限,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原材料出口,加工制造業水平較低,因而蒙古國與東北亞地區開展技術合作的空間比較大。目前,中蒙、蒙俄積極開展礦產開發合作,日本和韓國也有和蒙古國開展礦產合作的意向。但由于蒙古國是典型的內陸國家,沒有出海口,交通不便成為制約該國經濟發展的障礙。為此,蒙古國希望借助我國的天津港、大連港、錦州港作為其出海口。由此可見,彼此開展區域合作的前景不可小覷。
在東北亞地區,朝鮮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計劃經濟,中國與韓國是其主要的貿易伙伴。2007年,中韓占朝鮮的貿易比例高達80%左右,中朝貿易額為19.74億美元,占朝鮮對外貿易的41.7%,韓國同朝鮮的貿易額為17.98億美元,占朝鮮對外貿易的37.9%。近幾年,因韓國通過經濟制裁限制了對朝鮮的出口,韓朝進出口貿易總額占比從2007年的37.9%下降至2010年的31%左右。由于歷史問題和朝核問題,日本和朝鮮至今仍未建交。2007年日本對朝鮮實行了經濟封鎖,導致2007年朝鮮對日貿易急速下降,降低了92%以上。日本對朝的經濟封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中朝貿易的發展,朝鮮進口中國的產品主要是機械、車輛、配件和生活用品等。與中韓兩國相比,朝俄兩國在對俄貿易方面的比重較低,朝鮮對俄羅斯的出口占比最高為1.7%(2007年),此后則逐年下滑,2010年僅為0.77%;在從俄羅斯的進口所占比重方面,2005年為10%,2009年下降到1.33%,2010年略有所上升,為 2.2%[4]。
在東北亞地區,各個成員國的生產要素稟賦不同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這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合作基礎。俄羅斯能源豐富、蒙古礦產資源富饒、中國農業發達、中日韓制成品先進等形成了東北亞地區的市場供給主體;而日韓的燃料、礦物和金屬短缺,俄羅斯、蒙古、朝鮮的農業供給不足,以及整個東北亞地區對制成品的需求等形成了東北亞地區的市場需求主體。區域市場能夠將需求主體和供給主體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區域經濟的發展。在出口貨物構成中,日本、中國、韓國主要出口制成品,俄羅斯主要出口燃料,蒙古主要出口礦物和金屬。在進口貨物構成中,除了制成品是東北亞地區各個國家共同的主要進口物品外,中國還要進口一些燃料、礦物和金屬,日本、韓國和蒙古的燃料進口幾乎占到1/4以上的進口比重,而俄羅斯需要進口1/10以上的食品。可見,東北亞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另外,在制成品方面,日韓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上游,中蒙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下游,主要負責加工制造,因而便于開展制成品的垂直分工。也就是說,在東北亞地區便可完成整個產業鏈條的銜接,促使區域內貿易的發展。
東北亞經濟圈首先是由學者提出,然后由聯合國提出開發圖們江區域,引起了東北亞地區各個國家的高度重視,各個國家紛紛建立了經濟開發區和自由貿易區,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支持和遠景規劃,通過論壇、高端訪問、交流會等途徑開展交流協商。隨著東北亞地區雙邊合作越來越緊密,環黃渤海經濟圈、環日本海經濟圈等局部區域經濟迅速率先發展,并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雖然東北亞經濟圈還沒有形成自由貿易區、甚至是關稅同盟,但近些年來出現了日韓、中日、中韓等雙邊自由貿易區的構想。2002年提出構建中日韓三國自由貿易區的構想后,2007年3月中日韓三國成立聯合研究委員會,負責探討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并開始進行三邊投資協定談判。2009年10月,在第六次中日韓商務部部長會議上提出盡快啟動由政府、產業和學界共同參與的三邊FTA聯合研究。2010年5月,在第三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通過了《2020中日韓合作展望》,并簽署了《標準合作共同聲明》和《科學創新共同聲明》。2011年11月19日,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三國領導人在會談中取得共識,要在2011年末完成各國對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的研究,并于2012年啟動相關談判[5]。不過,盡管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構想加速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但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現仍然任重而道遠。
在東北亞地區,大國關系錯綜復雜,受歷史問題、意識形態不同、領土糾紛、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利益關系等問題的影響,民族主義的色彩較濃,雙邊任何矛盾都有可能上升為民族問題,出現政冷經熱的局面。另外,在東北亞地區,參與主體既有局部地方政府,也有整個國家,由于地方政府權限有所限制,只能在權限范圍開展合作。因此,種種不利因素疊加起來,阻礙了東北亞地區區域經濟組織的成立,不便于成員國之間開展溝通交流和協調分歧。而經濟合作也只限于雙邊貿易,地方政府之間只能通過建立友好城市關系的形式深化雙邊關系。區域經濟合作尚處于起步階段,合作方式比較松散。
東北亞經濟圈的形成始于圖們江區域經濟合作,此后,東北亞各個國家便積極融入到區域經濟合作當中,現已形成以圖們江經濟圈、環黃渤海經濟圈、環日本海經濟圈為代表的次區域發展,且中日韓有望最先建立自由貿易區,促使全區經濟一體化的形成。從政治關系、經濟發展水平、資本、勞動力和技術等角度來看,東北亞地區具備開展區域經濟合作的基礎,資源稟賦互補性比較強,區域內便于開展垂直分工。
第一,從政治方面來看,各國間良好的政治關系,是國際經濟合作得以順利進行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在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政治主流的大背景下,近年來東北亞地區各國間的關系發生了較大變化,在大國外交、首腦外交的推動下,東北亞地區的雙邊關系迅速發展,中俄建立新型戰略關系,日俄關系有所改善。2004年,中俄兩國簽訂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標志著兩國睦鄰友好關系的確立和戰略協作關系的進一步加強。目前,中俄兩國處于歷史上關系最好的時期。總體上看,盡管在東北亞地區對立與沖突依然存在,但政治環境已大大改善,合作與對話已成為主流,這不僅為該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外部環境,而且為國際經濟合作奠定了必要的政治基礎。
第二,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在東北亞地區,既有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日本、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韓國,也有經濟轉型國家中國和俄羅斯、發展中國家蒙古,還有社會主義國家朝鮮。由于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有所不同,有利于區域內開展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發揮日韓發達國家的經濟帶動作用,縮小成員國的經濟差距,共同邁向經濟一體化。
第三,從資本角度來看,日韓擁有大量的資本,尤其是金融危機發生后歐美市場不景氣,將資本投到東北亞地區成為日韓迅速走出經濟危機陰影的較好選擇;中國和俄羅斯正在實行經濟轉型,需要大量資本進入市場,特別是2007年中國金融市場開放,中國資本回報率強勁增長,吸引了大量的外資;而蒙古正在大力發展國內礦產資源,對資本也十分渴望;近年來,朝鮮推出了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希望能夠振興國內經濟,對外來資本的進入也非常歡迎。
第四,從勞動力角度來看,日本是全球老齡化水平最高的國家,加之日本的出生率比較低,未來日本國內將面臨勞動力缺失且成本比較高的局面;俄羅斯人口稀少、人口死亡率高于出生率,導致人口出現負增長,勞動力供給不足;老齡化和人口出生率下降也同樣困擾著韓國,勞動增長率也在不斷下降;蒙古國是東北亞地區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國家,且人口死亡率比較低,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也比較豐富;朝鮮的勞動力優質且成本比較低,勞務輸出成為朝鮮改善生活水平的途徑之一。
第五,從技術角度來看,在東北亞地區,無論是鋼鐵、化工、通信等傳統產業還是納米、超導、節能減排等新興領域,日本技術均處于全球領先水平,在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2010—2011》中,日本排名第六[6];在基礎研究領域和軍事技術方面,俄羅斯是全球領軍人物,但在數字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方面落后于世界水平;在IT、美容等行業,韓國的實力比較強大,但據有關研究表明,韓國的科技水平只有日本的1/9;在空間技術、核技術、轉基因農作物等方面中國的科技水平比較高,但整體實力還有待提高;此外,蒙古和朝鮮的技術水平都比較低,需要通過引進先進技術為國內經濟注入強心劑。可見,該地區各國間的技術互補性較強。
第六,從資源角度來看,除了日韓資源匱乏外,其他地區均有自己的資源優勢。俄羅斯遠東地區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森林資源,還有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中國東北地區以煤、鐵、高嶺土、菱鎂礦、石墨、金剛石、石灰石等資源為主,還是我國的糧食基地;蒙古擁有石油、煤、鐵、磷、銅、鉬、銀、金等礦產資源,品種豐富;朝鮮的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物質、石油資源等比較豐富,其中的石墨、菱鎂礦儲量居世界前列。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治關系的緩和為區域經濟合作提供了穩定的外部環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為開展區域經濟合作提供了便利;東北亞地區生產要素稟賦互補為開展區域經濟合作提供了基礎。今后,可通過發揮該地區次區域合作的聚集效應和輻射效應,使其成為東北亞地區的經濟增長極。尤其是當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形成后,這個擁有15億人口及7萬多億產值的大市場有望成為推動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
此外,在東北亞地區,中日韓俄蒙是WTO的成員國,中日韓俄是亞太經合組織的成員國,中日韓還是東盟“10+3”的成員國,因而東北亞各國并不局限于該區域的合作,還可以同區域外的國家開展貿易往來,增強域外域內的交流。而且WTO、亞太經合組織、東盟“10+3”等交流機制為解決中日韓俄之間的分歧和摩擦提供了交流平臺,有利于增強政治互信。
總之,雖然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還處于起步階段,但中、日、韓、朝、俄、蒙等國家對區域經濟的依賴性越來越高,區域經濟合作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帶動下,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必將在后危機時代得到進一步發展。
[1]倪月菊.環黃渤海經濟圈的地緣合作[J].亞非縱橫,2004,(4):29.
[2]2011年12月進出口簡要情況[DB/OL].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tongjiziliao/cf/201201/20120107923402.html.
[3]2011年中蒙進出口總額增長84.3%[DB/OL].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2012-02-09.
[4]美媒:中國對朝鮮的經濟影響力有多大?[DB/OL].新軍事網,2011-12-26.
[5]中日韓自由貿易區明年啟動談判[N].長江日報,2011-11-20.
[6]《2010-2011年全球競爭力報告》發布 中國全球競爭力提升兩位[DB/OL].http://v.cbg.cn/first/2010-09/10/content_12206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