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章,吳 芳,張 敏,盛佑祥
上下肢周圍神經麻痹指由脊神經發出的單神經病變,主要包括橈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腓總神經、脛神經,尤以上肢的橈神經麻痹、下肢的腓總神經麻痹多見。臨床主要表現其支配的相應肌肉麻痹無力或萎縮,同時伴有程度不一的感覺障礙。病情輕重程度不同,對相應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影響的程度亦不同。臨床應用的療效和研究結果常因缺少可比性的依據,因此,制定本評價與療效標準。
腦血管疾病、脊髓損傷、腦外傷、腦炎、脊髓空洞癥、多發性硬化、運動神經元疾病、吉蘭-巴雷病等病出現以上癥狀體征,臂叢神經損傷、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痛不在本評價標準范圍。
骨折、外傷、手術牽拉;炎癥、感染;體位不當所致的外力壓迫;重金屬、酒精中毒等;其他原因引起的損傷。
2.1.1 臨床表現 拇指指間關節及掌指關節不能背伸,第2~5指背伸障礙,拇指不能外展、垂腕,前臂在旋前45°時不能屈曲肘關節。
損傷后拇指背側及手背橈側感覺減退或喪失。如屬橈神經卡壓,則感覺障礙程度輕,不能和肌力成正比。如屬橈神經離斷傷,則有完全的感覺障礙。
2.1.2 評定標準(見表1) 肌力評定以0~5級徒手肌力為依據(下同)。各關節的簡稱:掌指關節(MP)、近端指關節(PIP)、遠端指關節(DIP),各關節伸直以0角度為準,過伸不計。測定伸直的角度以手背平面為基準。指屈全為90°,背伸的夾角由90°遞減計算。

表1 橈神經麻痹的評分標準
2.2.1 臨床表現 不全損傷可出現劇痛或灼痛,正中神經在上臂受損時,前臂旋前肌、腕屈(橈側)肌、拇屈肌、中指及食指屈深肌功能喪失。前臂不能旋前,腕屈曲及橈偏乏力,手偏向尺側,拇指、食指和中指不能屈曲握拳,食指、中指第2、3節不能伸展,拇指不能對掌及對指,手掌橈側半、橈側三個半指末節指背皮膚、感覺減退,大魚際肌萎縮,出現“猿手”畸形。
損傷平面位于腕關節時,出現拇指對掌功能喪失、大魚際肌萎縮及橈側三個半指感覺障礙。
2.2.2 評定標準(見表2)

表2 正中神經麻痹的評分標準
2.3.1 臨床表現 尺神經在上臂區損傷時,尺側腕屈肌、指深屈肌(環、小指)、小魚際肌、骨間肌,第3、4蚓狀肌功能喪失。在腕部損傷時,小指及環指尺側半感覺消失,小魚際肌、骨間肌萎縮,各指不能作內收、外展動作,小指、環指掌指關節過伸、指間關節屈曲而呈爪形畸形。尺神經分布區域皮膚血管運動和營養障礙,小魚際肌部和小指皮膚干燥發涼、變色,指甲畸形,患側拇指側捏時指間關節屈曲。
2.3.2 評定標準(見表3)

表3 尺神經麻痹的評分標準
2.4.1 臨床表現 足下垂,足和足趾不能背屈,外翻乏力,前行時過高抬大腿,并以足尖著地呈“跨閾步態”,不能用足跟行走,小腿及前外側、足背感覺障礙,日久不愈可有小腿外側肌肉萎縮。
2.4.2 評定標準(見表4)

表4 腓總神經麻痹的評分標準
2.5.1 臨床表現 足和足趾不能跖屈,內翻乏力,踝反射消失,小腿后下1/3、足底外側和第4、5趾的背側感覺減退,小腿內側可有肌肉萎縮,足底肌肉萎縮而成凹足畸形。
2.5.2 評定標準(見表5)

表5 脛神經麻痹的評分標準
橈、正中、尺神經及腓總神經、脛神經支配的主要責任肌的表面肌電或侵入性肌電檢查,顯示失神經支配、動作電位不同程度降低,可見單純相、纖顫相,神經傳導速度延長,據動作電位波幅、電壓高低判斷神經損傷的輕中重程度,與臨床評價相印證。
上述周圍神經損傷以運動功能降低不同程度為主,不同神經支配區,感覺障礙的區域不一致,中醫應按“痿癥”、“肌萎”辨證分型。
4.1 氣滯血瘀 損傷早期,局部肌肉乏力,腫脹瘀血,偶伴疼痛,手足活動不靈,舌紅或絳紅,苔白,脈弦或緊。
4.2 氣虛血瘀 中期疼痛消失,肌肉乏力,關節活動不靈,偶見遠端腫脹,局部麻痹,舌紅或絳紅,苔白或膩。脈緩或脈沉細。
4.3 氣血兩虛 日久不愈,手足仍活動不靈,手足疼痛,可見麻木腫脹,患者氣短懶言,肌肉瘦削,舌絳或淡紅,苔白。脈細或弱。
顯效:經治療臨床評分達5分,或者由1分或2分進步到4分及以上;有效:經治療進步達1分或所列指標有一項自覺或臨床檢查有改善者;無效:經保守治療1月仍無任何癥狀體征改變者。
附注:臨床實踐中由于缺乏對顱神經和上下肢周圍神經病損程度進行客觀分級評定的標準或指南,以致臨床效果評價亦缺乏較為準確的參照,更無法分析判斷治療方法是否恰當。為了彌補這方面的缺憾,我們根據多年臨床實踐,對常見顱神經病損和周圍神經損傷的程度和范圍進行評估,按病損輕重進行分級,其目的是提供一個臨床可以參照的標準。多年來這些標準指導我們臨床實踐,并作了一定范圍的效度、信度回顧和前瞻研究,同時在各類相關研討會、繼續教育學習班上公開交流,廣泛征求意見,反復修改,今仍以草案形式發表,目的是拋磚引玉,征求批評意見,以期更加完善,成為臨床應用效果評價共同參照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