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靖智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在糖尿病診斷后的10年內常有明顯的DPN發生。在吸煙、年齡≥40歲及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人群中DPN發病率更高[1]。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因此積極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對減少糖尿病病人的致殘率和提高其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對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就診我院的112例DPN病人采用消渴清顆粒聯合甲鈷胺治療,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就診的DPN病人112例,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2],并具有下列DPN的臨床表現:出現肢體運動、感覺神經病變癥狀,如痛、溫覺過敏與遲鈍、麻木、末端束縛感、手足襪套感、燒灼、刺疼、鈍疼、肌無力、走路不穩腳似踏海綿感等;深淺感覺明顯減退,膝反射減退或消失;糖尿病神經性膀胱表現,如排尿困難、尿不盡等;肌電圖檢查顯示運動、感覺神經傳導障礙,B超檢查顯示膀胱殘余尿量增加;除外其他原因所致周圍神經病變;有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傾向及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者不能入選。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齡36歲~75歲,平均56.5歲;糖尿病病程3年~14年,周圍神經病變8個月至12年,平均10.3年。對照組56例,男29例,女27例;年齡34歲~68歲,平均54.5歲;糖尿病病程4個月至18年,周圍神經病變6個月至10年。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經統計處理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飲食控制,給予甲鈷胺(日本衛材公司,商品名為彌可保)500μg,肌內注射,1次/日,2周為1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用藥方式的基礎上加用消渴清顆粒(天津天士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每次6 g,每日3次口服,連用4周,不使用其他影響血流變化的藥物。
1.3 療效判斷標準 使用日本光電肌電誘發電位儀(MEB-9200K)記錄治療前后腓總神經及正中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及主觀神經癥狀和體征。顯效:自覺癥狀消失,膝反射明顯改善,周圍神經傳導速度顯著改善,夜間睡眠好轉;好轉:自覺癥狀改善,膝反射好轉、乏力輕度減輕,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有所好轉,夜間睡眠稍好轉;無效:癥狀、體征無改變,周圍神經傳導速度無變化,夜間睡眠無好轉。
1.4 統計學處理 研究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處理。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t檢驗。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兩組治療后SCV、MCV明顯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觀察組SCV、MCV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治療期間均未見不良反應。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s) m/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s) m/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1
SCV組別 n MCV正中神經 腓總神經對照組 治療前正中神經 腓總神經56 37.4±2.9 36.7±1.4 40.9±1.6 37.8±2.4治療后 56 43.2±2.11) 41.9±2.71) 45.9±2.01) 43.4±1.71)觀察組 治療前 56 36.6±2.6 37.7±1.4 46.0±2.3 37.4±1.8治療后 56 48.9±2.91)2) 44.5±1.71)2) 52.2±4.11)2) 41.2±1.61)2)
DPN常見于長期血糖控制不良者,盡管有一部分病人即使血糖不高,例如處于糖耐量受損或空腹血糖受損狀態,也會發生DPN;還有一部分病人即使高血糖多年,也并無臨床DPN[1]。高血糖導致神經病變的機制復雜,其發生與糖、蛋、脂的代謝紊亂及低血糖、微血管病變等相關,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包括感覺異常(麻木、刀割樣痛、燒灼痛、針刺樣痛)及感覺缺失,是糖尿病病人主要致殘原因之一[3]。目前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的藥物主要包括以下幾類[4]:影響神經細胞代謝、營養神經藥物;擴血管藥物;改善微循環,消除自由基的藥物;鈣拮抗劑,醛糖還原酶抑制劑等。甲鈷胺(彌可保)可通過甲基化的功能與體內甲基轉移作用,參與核酸、蛋白質及卵磷脂的合成,并促進髓鞘形成和軸突再生,從而修復受損的神經細胞,改善神經傳導速度[5,6]。
消渴清顆粒由知母、蒼術、黃連、蒲黃、地錦草組成,具有滋陰清熱、活血化瘀功能。其中君藥知母具有滋陰降火、生津潤燥功效,現代藥理研究,知母聚糖A、B、C、D有降血糖作用;知母皂苷對血小板聚集有顯著抑制,同時改善脂代謝[7]。臣藥蒼術具有燥濕健脾,治倦怠乏力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蒼術煎劑亦可使血糖降低[8]。臣藥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功效,現代藥理研究其小檗堿通過抑制肝臟的糖原異生和/或促進外周組織的葡萄糖酵解作用產生降血糖作用[9]。佐藥蒲黃含黃酮及多種氨基酸,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能顯著降低血清總膽固醇、血小板黏附率、致動脈硬化指數、血小板聚集性及Ⅷ因子相關抗原,對血管內皮具有保護作用,尚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并改善微循環[10]。使藥地錦草具有活血化瘀功效亦可降低血糖。組方可明顯改善血液循環障礙,尤其是微循環障礙,進而改善糖代謝異常、脂代謝異常。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9%,明顯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66%;兩組治療后SCV、MCV明顯優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SCV、MCV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僅1例出現服藥后惡心、腹瀉癥狀,堅持服藥3 d狀消失,完成療程。提示應用消渴清顆粒聯合甲鈷胺中西醫結合治療DPN病人療效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依從性及經濟性,尤其適合老年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值得推廣。
[1] 許樟榮.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病變[J].中國醫刊雜志,2011,46(3):90.
[2] Alberti KG,Zimmet PZ.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Part 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Drovi Sional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J].Diabet Med,1999,16(6):442-443.
[3] 楊前勇,鄒大進.糖尿病并發癥治療新策略:防護線粒體氧化損傷[J].醫學綜述,2007,13:1973-1975.
[4] 張國華,廖曉凌,林杰,等.糖尿病神經病變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臨床薈萃,2003,18(21):2472-2481.
[5] 邱素麗.甲鈷胺聯合丁咯地爾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09,7(6):21-22.
[6] 陳峰,蘇慶軍.甲鈷胺穴位注射與物理療法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炎的療效比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11(14):30-32.
[7] 韓兵,李春梅,李敏,等.知母皂苷的降脂及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6,40(11):68-70.
[8] 高斌,白淑英,杜文斌,等.蒼術降血糖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藥科技,1998,5(3):162.
[9] 張秀芳.黃連素在磺脲類降糖藥繼發性失效中的應用[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5(6):549-550.
[10] 王海波,王章元.蒲黃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醫藥導報,2005,24(4):3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