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本明
小兒腹瀉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以腹瀉癥狀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是目前臨床兒科的一種常見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防患意識明顯加強,該病的臨床發病率仍然較高[1]。本研究選取76例秋季腹瀉患兒為研究對象,對應用西米替丁與雙嘧達莫聯合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F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76例秋季腹瀉患兒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單藥組和聯合組,每組各38例。單藥組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6個月~5歲,平均2.5歲;聯合組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8個月~6歲,平均2.9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單藥組:靜脈滴注利巴韋林,劑量為20mg/(kg·d),堅持治療5d。聯合組:口服雙嘧達莫,劑量為4mg/(kg·d),3次/天,堅持服用5d;口服西米替丁,劑量為20mg/(kg·d),3次/天,堅持服用5d。對兩組癥狀好轉效果、癥狀控制時間進行比較。
1.3 療效評價方法 (1)痊愈:治療72h后,大便次數完全或基本恢復正常或每日大便次數控制在2次以下,大便的性狀也已經恢復正常狀態,全身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2)顯效:治療72h后,大便次數已經明顯減少,不足治療前的1/3,大便的性狀與治療前比較有明顯改善,且水分明顯減少,臨床癥狀表現和體征已經基本消失;(3)有效:治療72h后,大便次數明顯減少,不足治療前的1/2,大便性狀明顯改善,水分有所減少,臨床癥狀表現和體征有明顯改善;(4)無效:治療72h后,大便的次數及性狀沒有任何好轉,臨床癥狀也幾乎沒有任何改善或進一步加重[2]。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癥狀控制時間 單藥組患兒治療后腹瀉、發熱、脫水等癥狀控制的平均時間分別為(3.3±0.8)d、(2.7±0.7)d、(2.2±0.4)d;聯合組患者治療后腹瀉、發熱、脫水癥狀控制的平均時間分別為(1.9±0.6)d、(1.3±0.6)d、(1.2±0.7)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臨床效果 單藥組患兒顯效10例,有效17例,無效11例,有效率為71.1%;聯合組患兒顯效15例,有效20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2.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癥狀控制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西米替丁具有減少胃酸分泌量,減輕H+對受損的腸黏膜產生刺激,促進絨毛的恢復作用。同時,該藥物對H2受體具有一定的阻斷作用,從而使組胺等炎性介質的釋放得到抑制,使絨毛修復速度加快,使其吸收功能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得以恢復,發揮止瀉的功能。此外,西米替丁對機體的免疫系統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能夠使機體內白細胞介素-2的生成速度明顯加快、使自然殺傷細胞(NK)的生物活性及抗體的形成能力增強,進而發揮積極有效的抗病毒作用[3]。輪狀病毒中含有雙股RNA,而雙嘧達莫可以對小核糖核酸病毒的合成過程產生抑制作用[4],抗病毒生物活性譜非常廣,可用于對RNA病毒感染所導致的疾病進行治療,也可用于抗DNA病毒治療。分光濁度測定實驗結果成分證明,雙嘧達莫可以對脫氧胞嘧啶核苷和二胞嘧啶核苷進入細胞起到明顯的抑制作用,并對病毒核糖核酸合成進行高選擇性抑制,對病毒的特異性增殖進行完全抑制,發揮廣譜抗病毒作用和調劑機體免疫功能[5]。
[1]方鶴松,魏承毓,段恕誠,等.200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J].中華兒科雜志,2009,37(14):238-239.
[2]張素玲,李一欣.魚腥草、大劑量維生素C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21例[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9,19(12):153-154.
[3]路彥偉.西米替丁治療秋季腹瀉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臨床合理用藥,2010,13(17):160-161.
[4]婁玉霞.小兒秋季腹瀉的臨床診治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22):74-75.
[5]袁修銀,王海珠.西米替丁治療秋季腹瀉的觀察與護理[J].中華全科醫學,2009,17(15):54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