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佶
頸椎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多由于頸椎骨質增生、韌帶鈣化、椎間孔狹窄等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所引起。根據其臨床表現的不同可分為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脊髓型和其他型等幾種類型,其中以神經根型頸椎病最為常見[1]。臨床對于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多采用綜合治療方法為主,我院采用頸痛顆粒內服配合推拿手法治療本病,取得了確切的治療效果,現將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佛山市中醫院門診2010年10月~2011年9月收治的神經根頸椎病患者14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具有頸肩麻木、上肢放射性疼痛等典型癥狀,患側上肢肌力多減退,勞累或著涼后加重,部分患者伴有頭暈、耳鳴等癥狀。全部患者壓頭試驗或臂叢牽引試驗結果均呈陽性;并經X線片、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同時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婦女、嚴重心肺功能不全、嚴重骨質疏松、心腦血管疾病、胸廓出口綜合征、肩周炎和其他原因引起頸肩疼痛的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將全部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7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5~72歲,病程3個月~10年,其中男性42例,女性28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3~70歲,病程2個月~9年,其中男性43例,女性27例。兩組患者從性別、年齡、臨床表現、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推拿手法治療?;颊呷《俗唬匀环潘深i部。術者立于患者背后,先以滾法推拿頸部5min,盡量松解頸背部肌肉。再點按風池、大椎、大杼等穴位10~12次。后進行頸肩部拔伸2~3次。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捏拿頸部肌肉,提拿肩井,點按天宗、曲池、列缺等穴位,并彈撥斜方肌、橈尺神經等。最后采用拍法放松頸肩部肌肉、改善血液循環、消除肌肉痙攣[2]。20min/次,1次/d。以10d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每兩個療程之間間隔時間為2d。
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同時給予頸痛顆粒內服治療,頸痛顆粒藥味組成包括三七6g、川芎6g、延胡索10g、白芍30g、羌活10g、葛根15g、威靈仙10g等[3]。上藥加水煎煮2次,分早晚2次沖服。以10d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1.3 判斷標準 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并比較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差異。顯效:治療后頸肩麻木、疼痛等臨床癥狀消失,肌力恢復正常,頸部、上肢功能恢復正常,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有效:治療后頸肩麻木、疼痛等臨床癥狀好轉,肌力有所改善,頸部、上肢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好轉,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影響較小。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和體征未見好轉,甚至惡化,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4]。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如同一患者治療期間發生幾種不良反應,以癥狀最嚴重的不良反應計一次。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經過3個療程治療后,兩組患者均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對照組患者顯效29例、有效33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85.71%;觀察組患者顯效31例、有效3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4.29%。其中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例數(%)]
2.2 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發生明顯的不良反應,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率較高,占頸椎病總發病率的60%以上,以頸肩部、前臂、手指呈放射狀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同時伴有局部感覺障礙,以麻木癥狀較為多見。過去本病多發于中老年患者,近年來,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加,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生呈年輕化趨勢,尤其多見于長期伏案工作的白領。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原因與頸椎間盤突出、鉤椎關節增生、肥大,壓迫或刺激神經根所致。長期伏案工作、外傷、受寒等影響下,繼而產生一系列病理改變,頸椎髓核突出、后方小關節骨質增生、松動、移位等可刺激脊神經根,導致脊神經根周圍組織發生水腫、粘連,從而產生麻木、疼痛等癥狀[5]。目前的臨床治療方法尚無統一的標準,一般以非手術綜合療法為主。
中醫學理論將頸椎病歸納于“痹證”之范疇,為本虛標實之證,其本為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筋失濡養,標為外感風、寒、濕邪而致痹阻經脈、瘀血阻滯,虛勞或外傷為常見的誘發因素,其中風邪偏盛者為行痹,寒邪偏盛者為痛痹,濕邪偏盛者為著痹。治則以益氣養血,祛風解痙、勝濕止痛為法。同時通過推拿手法疏通經絡,通過外治法松解局部黏連的肌肉和韌帶組織,解除對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進而消除腫脹、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病變組織修復、恢復病變頸椎的正常序列[6]。頸肌退變、肌力減退可加速椎間盤退變,加劇頸肩局部炎癥反應,加重頸椎失穩,而頸椎失穩又可使頸周肌力失衡惡化,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推拿手法通過力學刺激,改善頸肩局部皮膚與肌肉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促進局部組織營養代謝,減輕神經根炎癥和水腫,從而達到恢復肌力之目的。此外,推拿手法還可調節中樞與外周鎮痛物質5-羥色胺、兒茶酚胺水平,降低頸神經根內P物質含量,一定程度上阻斷痛覺信息的傳遞而達到鎮痛作用。此外,推拿手法還可糾正頸椎矢狀位失穩,改善頸椎生理曲度異常,恢復脊柱內、外源性穩定而達到治療目的[7]。
頸痛顆粒方中以三七為君藥,功能活血化瘀、補虛定痛,對于虛損勞傷所致的疼痛效果顯著。以川芎為臣藥,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為“血中之氣藥”。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為治療痛證之要藥。白芍養血和營、緩急止痛。羌活祛風勝濕、散寒止痛,善治肩背疼痛。葛根辛散發表、解肌退熱,長于緩解外邪郁阻、經氣不利、經脈失養所致的項背強痛。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無論病位上下皆可應用,尤宜于風邪偏盛、拘攣掣痛,為治療風濕痹痛之要藥。諸藥合用,共奏扶正補虛、祛邪止痛之功效。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機制復雜,單一的治療方法難以達到滿意的療效。采用中醫內外兼治的綜合療法可以兼顧整體和局部,達到優勢互補,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中醫療法順應自然,因人而異,辨證施治。治療期間無明顯不良反應,毒性作用較小。
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頸痛顆粒配合推拿手法治療神經根頸椎病,可以取得確切的臨床療效,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推廣應用。
[1]牛明鏡,王順云.中醫綜合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97例[J].中醫正骨,2012,24(3):61-62.
[2]何育風,王翔,吳雙.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吉林中醫藥,2011,31(6):551-552.
[3]鄒曉剛.中藥、針灸、推拿、牽引綜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9例[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3):42-43.
[4]孫志剛.葛根湯聯合針灸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和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7):719-721.
[5]羅艷芳.綜合療法治療神經根頸椎病療效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0,14(1):47.
[6]潘萬順.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推拿治療[J].當代醫學,2011,17(18):150-151.
[7]湯昌華.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作用機理探討[J].中醫臨床研究,2012,4(5):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