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峰 饒新華
慢性胃炎在臨床較為常見,而且遷延不愈,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同時長期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會出現萎縮,并出現腸化生[1]。筆者嘗試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取得不錯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材料 納入本次研究病例為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科收治慢性胃炎患者,均符合以下篩選條件:(1)電子胃鏡及胃黏膜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慢性胃炎;(2)幽門螺桿菌(HP)檢測陽性;(3)近2周內未有正規用抗生素,抑酸劑治療慢性胃炎;(4)無嚴重心、肝、腎疾病,非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無精神疾病;(5)可遵醫囑配合完成治療。入選病例共140例,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0例。觀察組男41例,女29例,平均年齡(51±3)歲;對照組70例患者中,男38例,女32例,平均年齡(53±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情況上差異無統計學意(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阿莫西林(四川蜀中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65203)1.0g/次,克拉霉素(陜西京西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026)0.25g/次,以上兩種藥2次/d,連用1周后停藥;服用奧美拉唑(海南先鋒制藥,國藥準字H20058696)20mg/次,2次/d;硫糖鋁(江蘇鵬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3644)1g/次,3次/d,以上兩種藥連用2個月,2個月為1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中藥。方劑為四君子湯加味:黨參15g,黃芪20g,白芍15g,丹參20g,白術10g,茯苓10g,炙甘草1g,香附10g,生姜6g,隨癥加減,有畏寒怕冷可加干姜10g,桂枝10g;腹脹者加柴胡10g,山楂10g;泛酸者加烏賊骨20g,炒吳茱萸10g,1劑/d,每次煎取300mL,分3次溫服,連用2個月,2個月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根據衛生部《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定療效評價標準。治愈:療程結束后,慢性胃炎癥狀全部消失,持續半年以上無有復發,胃鏡提示炎癥消失,胃黏膜修復完全;顯效:慢性胃炎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胃鏡提示無活動性炎癥,胃黏膜基本修復;有效:慢性胃炎癥狀有所緩解;胃鏡提示無活動性炎癥,胃黏膜病變范圍縮小為原來1/2;無效:療程結束后,臨床癥狀及胃鏡檢查結果無好轉征象。
兩組患者于治療結束后,行HP檢測。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7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0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根治HP情況比較 治療結束后復查HP,觀察組70例患者中,根治64例(91.43%),未根治6例(8.57%);對照組70例患者中,根治49例(70.00%),未根治21例(30.00%)。觀察組根治HP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目前西醫治療慢性胃炎主要通過二連或三聯療法,即抗生素、抑酸劑、胃黏膜保護劑,主要缺點有長期應用抗生素存在耐藥性,可能引起胃腸道菌群失調;抑酸劑減少胃酸生成的同時也影響消化功能,長時間使用西藥治療存在不同程度毒副作用,遠期效果不夠理想[3]。祖國醫學將慢性胃炎歸屬到“痞滿”、“胃脘痛”等范疇,因肝胃不和、寒熱錯雜等原因造成運化功能受損,氣機升降異常,其中脾胃虛弱在各種辨證分型中均可見,但單獨存在較少。而病程較長的患者常可見寒熱錯雜,胃陰不足[4]。本研究以四君子湯加減聯合西藥治療慢性胃炎,并且隨癥加減,療效較好。
本次研究中,療程結束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7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00%,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HP根治有效率91.43%,對照組為70.00%,觀察組根治HP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研究結果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效果更好,而且中藥同樣具有根治HP療效。
綜上所述,中西醫治療慢性胃炎療效好,HP根治率高,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4.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藥科技出版社,2002:124.
[3]王先鋒,劉曉靜.中醫辯證分型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藥資訊,2011,3(9):268.
[4]徐健.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1):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