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平
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一種角膜屈光性手術,是將角膜瓣下基質層切削的同時,保留角膜上皮層及前彈力層,具有術后疼痛感輕、恢復快、回退少等特點,有較高的穩定性、安全性與預測性,是目前較為流行的治療近視的手術方法[1]。在臨床應用中發現,部分患者中心視力已達到甚至超出術前最佳矯正視力,但仍表現為視物模糊、重影。由此可見,術后效果評價不能以其中心視力矯正為主,要將視野、屈光度、對比敏感度等在內的“視覺質量”全部納入進行綜合評價。選擇125例行LASIK的近視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并分析其手術前后視野改變情況,并對LASIK手術治療安全性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6月~2011年12月在湖南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行LASIK手術的近視患者125例,其中男49例(98只眼),女76例(152只眼),全部雙眼同時手術;患者年齡19~35歲,平均(23.5±2.5)歲;患者術前屈光度為1.5-(-10.00)D。根據患者近視情況,將患者分為觀察組63例,全部患者為中低度近視,平均屈光度為(-3.2±0.7)D;對照組62例,為高度近視,平均屈光度(-8.3±1.1)D。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病例標準 排除患有眼部其他疾病,排除患者有糖尿病、全身結締組織、自身免疫性疾病。
1.3 方法
1.3.2 手術方法 采用分子激光機和微型角膜板層切,由一位醫師按常規LASIK手術方式進行。記錄患者術中負壓吸引時間及準分子激光脈沖次數與持續時間。術后給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4次/d,每周遞減1次,4周后停用。術后3個月內隨訪1~2次,檢查患者在1.3.1中的所有項目。分別對比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視野平均缺損(MD)及模式標準差(PSD),增加對比術后1周PSD值。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處理數據,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手術平均時長(15.8±2.3)min,術中患者無并發癥發生,術前、后眼底前段并眼底檢查無明顯異常,術前、后眼壓檢查均為正常。經術后3個月持續隨訪發現,觀察組57例患者保持術前最佳矯正視力,4例患者超出術前最佳矯正視力,2例患者低于術前最佳矯正視力;對照組患者56例保持術前最佳矯正視力,2例超出術前最佳矯正視力,4例患者低于術前最佳矯正視力。所有低于術前最佳矯正視力患者眼視力均≥4.8,兩組患者視力矯正情況與手術前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術后MD值變化趨勢均一致,即在術后呈上升趨勢,術后3個月內逐漸下降,但仍高于術前水平,其兩組患者1周后的MD值與術前對比,差異有顯著性差異(P<0.05),3個月后MD值與術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PSD值術后均有所上升,其中對照組患者1周左右PSD值與術前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個月內呈逐漸上升趨勢,3個月后PSD值與術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PSD值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PSD、MD軼和值對比
LASIK是一種快捷、高效、安全的治療近視的手術方法,具有其他術式無法比擬的優越性,目前已成為近視手術的重要方法。隨著LASIK手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安全性也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2]。特別是近幾年,不少患者反應術后中心視力良好,但仍有視物模糊感,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周邊視力,即視野受影響所致。視野檢查是一種重要的視功能檢測方法,通過視網膜細胞和神經纖維的損傷必然影響視野。本組研究中,通過對靜態視野的隨訪,來評估LASIK術前后對視網膜功能的影響,對比其安全性。本組采用MD與PSD作為參數進行分析。MD即視野平均缺損,是指受檢眼光敏感度與同齡正常人光敏感度的差,表現為全視網膜光敏感度有無下降,及其下降程度。MD值增加則代表普遍敏感性下降,可出現不規則的彌漫性視野缺損[3]。PSD即模式標準差是受檢者視野形狀與正常人參考視野的差,提示為視野不規則性,代表局部視野相差程度,采用缺損范圍及深信來描述。
本組研究發現,無論是中低度近視的觀察組患者,還是高度近視的對照組患者,兩組術后MD均較術前有所增加,兩組患者PSD值術后均有所上升,對照組患者1周左右PSD值與術前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但兩組患者3個月后PSD值與術前對比無顯著性差異,表明高度近視患者術后1周左右可能會發生局部視野缺損。分析認為,兩組患者術后視野平均敏感度下降與屈光性等因素,如球面相關、切削深度等。研究認為,球差使光源發出光線經角膜多焦點區域散射,直至視網膜更大范圍,使視網膜相應空間總和區域外成像模糊,使刺激檢出率降低,從而造成平均敏感度下降。同時認為,MD平均差值與球面差正相關,術后早期眩光對暗室內進行的視野檢查也有一定影響。LASIK患者角膜由于存在切削區與非切削區,光線經過這兩個區間會存在散射,其切削深度越大,散射就越大。
對PSD而言,高度近視患者術后1周左右與術前PSD值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的因素可能為,術中制作板層角膜瓣時,固定眼球的負壓吸引環導致眼內壓驟然升高,使其對視網膜造成一定影響。研究認為,LASIK術中驟升的眼內壓對中低度近視視網膜神經纖維層無損害,對高度近視患者可能存在暫時性的損害。這是由于高度近視患者眼球常伴有眼軸延長,后鞏膜葡萄腫,玻璃體變性、液化、正常網架結構破壞,灰色纖維及空泡增加,周邊粘連等變化[4],由于其眼球本身存在一定發育不夠完善,抵御外界刺激力弱等因素,行LASIK手術時對玻璃體的擾動可導致視網膜暫時性視野缺損。本組研究發現,患者雖然在術后1周左右有一定視野缺損表現,但對其視力并未造成影響,因此可以認為LASIK術后對高度近視患者視野缺損的影響是輕微的[5]。
總之,行LASIK手術在術后的早期時間可對患者視野產生一定影響,高度近視患者均為明顯。但隨著時間的推進,這種影響只是短暫、輕微且可逆的,因此可以認為LASIK是一種較為安全、有效的治療近視的手術方法。
[1]陳文輝,高昭輝.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治療非對稱角膜近視眼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學,2011,17(12):1591-1594.
[2]李山祥,趙剛平,李國培,等.LASIK術前近視性視網膜病變特征分析與氬激光療效評價[J].國際眼科雜志,2011,11(12):2169-2171.
[3]張亞娟,孫蘭萍,劉桂芬,等.近視患者LASIK手術動機及術后滿意度調查[J].國際眼科雜志,2009,9(10):2013-2015.
[4]胡入虎,王莉勇,陳鑫,等.LASIK治療近視散光的臨床觀察[J].國際眼科雜志,2009,9(7):1390-1391.
[5]朱大權.準分子激光矯正近視的原理,方法及其優缺點[J].當代醫學,2008,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