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托 張尚文 伍世杰
闌尾一般位于盲腸后內側壁,其位置變異較多,其體表投影約在臍與右髂上棘連線中線外1/3交界處[1]。闌尾炎的發病率居腹部疾病的首位,傳統治療主要采用開腹手術。近些年來,隨著外科微創學的不斷發展,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也得到了很廣泛的應用[2]。為了對比分析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與傳統闌尾炎切除術的臨床效果,本研究對2009年7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療并行闌尾炎切除術的患者128例行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7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療并行闌尾炎切除術的患者256例,男131例,女125例;年齡14~68歲,平均年齡(34±7)歲。按照手術方式的不同將其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各128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連續的硬膜外麻醉下,采用右下腹探查切口或麥氏切口,長約6cm左右,結扎闌尾殘端后包埋。
1.2.2 試驗組 手術前,患者先將小便排盡,氣管插管全麻成功后,在臍下用Hasson式技術置入10mm套管針進入30°腹腔鏡,經套管針注入CO2,建立氣腹,腹壓控制在15mmHg以下,在腹腔鏡的監視下,取左、右下腹部與麥氏點相應處置入5mm穿刺套管針為操作孔。探查腹腔,在右下腹找到闌尾,游離并結扎闌尾系膜,在其根部用7號絲線雙重結扎,距結扎線遠端0.5cm切除闌尾,用標本袋取出闌尾,清潔腹腔,排除CO2,退出3枚套管針,縫閉10mm穿刺孔,并用蝶形膠布將2個5mm穿刺孔拉合。
1.3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手術中的出血量,手術后住院時間、殘余膿腫病以及住院所需費用等。同時觀察記錄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時間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為(44.2±3.6)min,住院時間(4.6±1.1)d,住院費用(3821.5±216.8)元,術中出血量(10.8±2.8)mL,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時間(21.8±4.1)h;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為(43.8±2.9)min,住院時間(7.4±2.3)d,住院費用(3976.3±439.7)元,術中出血量(15.3±3.9)mL,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時間(31.4±2.9)h。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時間、住院時間方面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住院費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結果比較
作為一種常見的外科急腹癥,闌尾炎以往在臨床上治療主要采用開腹手術,術后有很高的感染率,易發生粘連性的腸梗阻。近些年來,隨著外科微創技術的臨床應用,腹腔鏡在基層的醫院得到了應用,為闌尾炎的治療提供了很大的幫助[3-4]。腹腔鏡一方面能夠了解腹腔內臟器情況及闌尾周圍粘連情況,提高疾病的診斷率,避免漏診一些合并癥,另一方面,采用腹腔鏡手術對腸管的干擾比開腹手術小,這樣術后患者就不需要用太多的抗生素,術后愈合留下的瘢痕較小,引起粘連性腸梗阻的機會少。但是,對于那些穿孔性的闌尾炎、闌尾周圍存在炎性包快、心肺功能不全或嚴重腹腔感染的患者最好避免接受腹腔鏡手術。本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雖然手術時間上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在術中出血量、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時間、止痛藥的應用和住院時間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這也充分說明了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確切的臨床效果。總之,與傳統的開腹闌尾切除術相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對腹腔的檢查更全面,對患者的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并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
[1]潘曉明,施勇,林忠民,等.腹腔鏡闌尾切除102例治療體會[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0,10(5):470-471.
[2]吳健瑜,陳育忠,盧蔚起.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與開腹闌尾切除術的比較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0):130-131.
[3]宋文卿,車彥鵬,梁世博.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與傳統闌尾切除術的對比研究[J].當代醫學,2010,16(24):78.
[4]李健一,周勇,殷紅專,等.改良闌尾手術切除術體會[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5,25(11):664-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