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雅娟
近年來,膽囊炎患者發病率明顯增加。膽囊炎患者合并血清TG升高者情況,患者并發全身炎癥反應多見。為了解我院膽囊炎患者現狀,現對確診的54例膽囊炎和50例健康體檢者的TG結果指標變化特點及其臨床應用中的評價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共選取104例病例,隨機選取50例正常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齡16~66歲,均無基礎疾病。隨機選取臨床確診的膽囊炎患者54例為實驗組。其中男38例、女16例,年齡14~68歲,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膽囊外科學組急性膽囊炎的臨床診斷標準及分級標準,既往均無明顯心、腦、肝、腎等主要臟器疾病及高血脂、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周圍血管病和腫瘤等。兩組性別、年齡無統計學意義(P>0.01)具有可比性。實驗組其中膽囊炎輕型組39例、膽囊炎重癥組15例。并按住院時及期間是否并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分為無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組30例、有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組24例。
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具備下列4項臨床表現中的2項或2項以上:(1)體溫>38℃或<36℃;(2)心率>90次/min;(3)呼吸頻率>20次/min或PaCO2<32mmHg;(4)WBC計數>12×109/L或<4×109/L。
1.2 檢測方法 TG按全國檢驗操作規程常規方法酶法。住院次日取受檢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mL,待血完全自然凝固后,以1400r/min離心10min,分離血清待測。操作步驟按廠家試劑盒說明進行。陽性判定標準為TG>1.71μmoL/L。TG試劑盒由北京中生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儀器為OLYMPUS AU4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10.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膽囊炎組患者TG與正常健康體檢對照組血清TG水平差異見表1。膽囊炎患者血清TG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2.2 輕重癥膽囊炎患者血清TG水平差異見表2。輕重癥膽囊炎患者血清TG水平相關顯著(P<0.01)。
2.3 膽囊炎患者有無并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血清TG水平差異見表3。膽囊炎患者有無并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血清TG相關顯著(P<0.01)。
表1 兩組血清TG檢測結果(±s)

表1 兩組血清TG檢測結果(±s)
?
表2 輕重癥膽囊炎患者血清TG檢測結果(±s)

表2 輕重癥膽囊炎患者血清TG檢測結果(±s)
?
表3 膽囊炎患者有無并發全身炎癥患者血清TG檢測結果(±s)

表3 膽囊炎患者有無并發全身炎癥患者血清TG檢測結果(±s)
?
2.4 血清TG檢測對膽囊炎患者并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判斷結果見表4。TG異常組與正常組間并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421,P<0.05)。

表4 血清TG檢測結果與并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發生
血清TG識別膽囊炎患者并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敏感性為87.5%(21/24),特異性為60.0%(18/30),陽性預測值為63.6%(21/33),陰性預測值為85.7%(18/21),準確度為72.2%(39/54)。
急性膽囊炎不單純是局部性,而是全身性疾病。急性膽囊炎患者除了酶異常激活外,還存在免疫應答、全身性炎癥反應、白細胞過度激活、細胞因子、炎癥介質過度釋放等病理變化。炎癥介質和細胞因子的釋放,細胞凋亡的發生以及胰腺微循環障礙是其發病的重要因素。急性膽囊炎患者體內有兩種細胞因子:促炎癥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IL)-l、IL-6、IL-8等;抗炎癥細胞因子,如STNF-R、IL-4、IL-18、IL-14等。促炎與抗炎是相互對立的,正常時兩者保持平衡。當抗炎反應占優勢時,表現為代償性抗炎反應綜合征;當炎癥反應占優勢時,表現為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被認為是炎癥反應過度,兩類因子平衡失控的結果。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是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發生的基礎,失控的全身炎癥綜合征最終導致多器官衰竭,多器官衰竭是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晚期最終結局。一旦發生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病死率可高達50%[1]。控制急性膽囊炎患者并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避免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發生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膽囊炎患者血清TG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重癥膽囊炎患者顯著高于輕癥患者,膽囊炎并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明顯高于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說明膽囊炎與TG水平相關,膽囊炎患者病情與TG水平呈正相關,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與膽囊炎患者TG水平相關。TG升高是膽囊炎重要病因之一,可能是該病急性期的一種代謝表現。文獻報道[2-3],TG升高的膽囊炎患者早期臟器并發癥、后期并發膿腫及假性囊腫發生率增高。原因是膽囊及其周圍高濃度的TG被脂肪酶水解,產生大量的游離脂肪酸有關。一般情況下,游離脂肪酸與蛋白結合,對細胞無毒性。膽囊炎患者膽汁發生變化,膽管阻塞,阻礙脂肪酶進入十二指腸,從而返流入血,使其在血中濃度急劇升高。高濃度的TG在高濃度脂肪酶的作用下產生大量的游離脂肪酸,超出白蛋白的結合能力,就會產生組織毒性,損傷小血管,導致膽囊炎的發生和加重。因此,檢測膽囊炎患者血清TG水平有利于觀察病情及指導治療。
本研究中,TG異常組有21例(63.6%)發生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TG正常組僅有3例(14.3%)發生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兩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TG定量測定對膽囊炎并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有判斷價值。異常TG結果提示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可能存在,有利于臨床醫生對其重點監護,采取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發生,對其預后有重要意義。TG在識別膽囊炎并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方面有較高的敏感性(87.5%)。本研究證實,TG檢測結果在判斷膽囊炎并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上有相當高的陰性預測值(85.7%),提示TG正常的膽囊炎患者預后相對良好。此時,本研究發現,TG定量檢測識別膽囊炎患者發生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特異性(60.0%),準確度為72.2%。因此,檢測膽囊炎患者血清TG水平,可作為識別膽囊炎患者并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指標。
本研究結果顯示,膽囊炎患者、輕重癥患者、并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血清TG水平變化特點。即:急性膽囊炎患者水平較對照組顯著增高,且輕、重癥膽囊炎病人水平相差顯著;膽囊炎并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水平也較高;TG異常組與TG正常組間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血清TG識別膽囊炎患者并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敏感性高。因此,檢測膽囊炎患者血清TG水平,有利于識別膽囊炎患者并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有利于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及指導治療。
[1]血脂異常防治對策專題組.血脂異常防治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7,25(3):169-175.
[2]李健齋,陳文祥,王抒,等.血脂水平在長時期內的生物學變異[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3,26(1):25-27.
[3]李健齋.血脂分析臨床應用若干基本問題[J].臨床檢驗雜志,2002,20(Z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