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巖
(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到2006年開始逐步兌現我國對WTO的承諾——全面開放我國金融市場,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迅速。然而,目前我國金融服務貿易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并且存在長期處于逆差、占世界服務貿易比重過小和貿易內部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我國正積極地參與國際金融活動來努力提升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我國金融服務與金融服務貿易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大潮中前行,其國際競爭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為了更好地對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進行評估,本文選取了美國、日本和中國三個國家,分別從其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從而衡量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貿易競爭優勢指數(簡稱TC指數),即一國(地區)某一產品或服務的凈出口總額與該國(地區)該產品或服務的進出口總額之比。TC指數的理論取值范圍在[-l,1],越接近1,說明該國(地區)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越強;越接近-1,說明該國(地區)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越弱。
從表1可以看出,三國之中,美國金融服務貿易TC指數最大,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最強;日本次之;中國的TC指數一直在-0.9~-0.6之間徘徊,可見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非常弱。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開始美國和日本的金融服務貿易TC指數開始下降,隨后美國金融服務貿易TC指數開始反彈,日本則繼續惡化,而中國金融服務貿易TC指數有所上升。自2001年12月加入WTO以來,雖然我國金融服務貿易TC指數一直較小,但依然有緩慢增長趨勢。

表1 2002—2010年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優勢指數的比較
巴拉薩認為,一國(地區)在某種產品或服務上的比較優勢可以通過該產品或服務在本國(地區)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與同期世界貿易中該產品或服務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之比,即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簡稱RCA指數)體現。RCA指數越大,則表明該國(地區)的金融服務行業越處于比較優勢地位,國際競爭力越強;反之,則國際競爭力越弱。

表2 2002—2010年金融服務貿易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的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美國金融服務貿易RCA指數最大,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最強;日本其次;中國的RCA指數最小,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最弱。而且中國金融服務貿易RCA指數一直不超過0.1,可見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非常弱。在美國和日本金融服務貿易RCA指數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降的時候,中國金融服務貿易RCA指數有所增長。
通過對美國、日本和中國金融服務貿易TC指數和RCA指數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最強的是美國,其次是日本,中國排在最后。盡管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很弱,但中國自從2001年加入WTO一直到2010年,TC指數和RCA指數都顯現出穩步增長的趨勢,不同于美國和日本,全球金融危機沒有影響到中國的這兩個指數下跌,反而出現小幅上升,這和金融危機令金融強國的金融服務貿易出口受到較大影響而中國受到影響較小有一定關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正在逐步增強的事實。
一國(地區)金融服務貿易是否具有競爭比較優勢總體上受其產業競爭力水平高低的影響,因為金融服務業的發展能夠促進金融服務產品出口的增加,提升其出口競爭力,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所以,本文運用波特鉆石模型對我國金融業競爭力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以銀行業和保險業為例。
生產要素方面主要討論資本和資產結構狀況及人力資源狀況。資本是決定金融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金融機構維持自身運轉和拓展業務的重要基礎。截至2010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為95.3萬億元,同比增長19.9%。2010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是2003年的3倍,是2006年的2倍。截至2010年底,我國商業銀行整體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為12.2%,加權平均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0.1%,281家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全部超過8%,可以說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是充足的。截至2010年底,我國保險公司總資產共計50481.6億元,同比增長24.2%。我國保險公司總資產從2003年的9088億元,到2007年的28912.8億元,再到2010年的50481.6億元,可謂增長迅速。盡管我國保險業資產規模發展十分迅速,但基數太小,與世界保險強國相比差距過大。如世界排名第三的德國安聯2007年的資產規模達到66506億元人民幣,比近年資產一直不斷上漲的中國保險業2010年的總資產還多出16000億元。
金融產業具有明顯的知識密集型特征,需要大量的有一定教育背景和素質較高的金融人才。雖然我國勞動力成本較低,但高層次的、既懂外語又懂金融的專業人才依然短缺。2003年以來,我國金融業就業人數一直穩步上升,但從業人員整體文化水平一般,大部分都不具備直接利用外語進行對話和溝通的能力。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企業與個人對我國金融業有了更高層次的需求,可以說我國金融業有著旺盛的內需環境。
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從2003年底的22萬億元,2007年底的40.1萬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73.3萬億元;各項貸款余額也從2003年底的17萬億元,2007年的27.8萬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50.9萬億元。近年來,我國大型國有銀行的中間業務經歷了一個急速上漲,到有所回落,再到繼續攀升的過程。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各銀行中間業務收入雖然繼續上漲,但漲幅大幅回落,2009年后繼續增長。2010年全國共實現保費收入14527.97億元,是2007年的2倍,2002年的5倍,2000年的9倍,保費收入漲勢迅猛。我國加入WTO以來,每年保險業賠款和給付支出也隨著保費收入的增加而不斷上漲。2002年我國保險業賠款和給付支出只有707億元,2005年達到1137億元,2010年則達到了3200.43億元。
波特認為,當一國產業或企業與國際競爭對手比較時,相關及輔助產業是否健全是決定其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之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金融業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信息技術水平的高低對金融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信息技術的進步為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動力,主要表現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服務質量、增加盈利點。先進的計算機和通訊技術對金融機構相關業務進行處理、匯集和傳送,既聯接了國內各地的金融機構,又可以和海外機構進行信息和業務的聯接,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又可以很好地降低運營成本。近幾年與我國金融業相關的信息技術產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與金融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比如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辦理一筆異地,甚至跨國的跨行資金實時清算業務只需3~5分鐘,而我國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
波特認為,激烈的競爭對于保持并提升該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求金融服務部門建立合理的組織機構并進行全面有效的戰略規劃,這是在市場競爭中保持比較優勢及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1994年,我國新成立了3家政策性銀行,2003年國務院確定了中國銀行業向股份制改革的大方向。隨著資本實力不斷增強、運營管理效率不斷提高,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發展目標也發生了轉變,從片面追求數量,到以質量為先;從片面追求市場占有率,到追求持續競爭優勢和股東價值。另外,五大商業銀行市場份額的下降,以及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市場份額的不斷上升,體現了國內銀行業日趨激烈的競爭態勢。但是五大商業銀行市場份額依然維持在50%以上,我國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依然比較弱小,國內的競爭并不充分。
2003年對我國保險業來說是意義深遠的一年,保險業股改在這一年拉開了序幕,金融機構也邁開了集團化的步伐。截至2010年,我國已有包括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中國再保險(集團)公司在內的8家保險集團公司。隨著我國保險業金融機構資本不斷充實、償付能力不斷提高、實力不斷增強,其發展戰略與追求的目標也慢慢發生了變化,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和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追求保險業平穩較快的發展。但無論財產險還是壽險,60%的市場份額依然掌握在各自領域的三大公司手中,可見我國保險業的競爭環境并非最佳狀態,需要更加激烈的競爭來刺激我國保險業服務質量的提高與競爭力的增強。
波特認為,政府也是影響一國產業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加入WTO以來,我國銀行業一直積極履行對WTO的承諾,有序地推動對外開放。2003年,國務院提出了對我國銀行業發展影響深遠的“股改”政策。同年4月,銀監會掛牌成立,政府通過銀監會對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業務活動實施監督管理。加入WTO的成功也推動了我國保險業的對外開放。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雖然搶占了我國保險公司部分保費收入與市場份額,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促進了我國保險業的發展。保監會雖然一直在積極努力地維護我國保險市場的穩定,但也存在著一些監管問題與不足,如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和保險金運用的監管不夠,對細小險種缺乏相關規章等。
機遇是波特鉆石模型中最后一個也是最特別的一個要素,機遇的出現往往可以打破已經形成的市場競爭格局,打亂競爭秩序,創造新的競爭環境。對于正處在不斷發展中的我國金融業來說,近年來較大的發展機遇一個是中國加入WTO,另一個則是2008年由美國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
我國加入WTO為金融業的發展和自身競爭力的提高提供了一個“引進來”的機遇。截至2010年底,共有45個國家(地區)的185家銀行在我國設立了216家代表處,中國金融機構通過與外資機構的競爭和學習,逐步完善了自身的經營理念與管理方法,提高了運營能力與服務質量,加快了改制步伐,提升了盈利能力與品牌形象,競爭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在給世界各國經濟帶來災難的同時,也為我國金融業及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國外經濟與金融業的“疲軟”為中國金融機構“走出去”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與舞臺,“走出去”建立機構、開展業務的成本降低了,并購、投資變得更加容易,但同時也需更加謹慎,防范走出去的風險。
首先,政府和相關部門除了出臺促進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的宏觀政策外,還要出臺一些具體的政策措施,如適當退稅和相關費用的減讓;其次,要完善金融監管體系。我國對金融業監管時間尚短且缺乏監管經驗,需要參照國際監管標準并結合我國國情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尤其要結合實際情況將其細化。第三,要為相關企業和個人提供政策咨詢、風險提示、經濟走勢預測及對策建議等全方位的優質服務。
目前,計算機網絡和通訊技術在我國金融業已普遍應用,但我國金融信息化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與金融強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我國各金融機構的核心業務系統基本都是各自設計、運營,還有一些是直接購買國外成品,造成成本高、維護困難等問題,所以我國需要建立標準化的金融機構信息系統來解決這些問題。目前,我國的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網上投保等業務尚處于發展初級階段,開發的力度和深度還有待加強。另外,我國金融機構信息安全問題也應得到重視。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使世界經濟遭到重創,2009年雖開始逐步復蘇,但2010年和2011年全球經濟走勢再度放緩,歐債危機不斷發酵,美國經濟復蘇乏力,日本經濟受到大地震影響更是雪上加霜。在這種特殊的全球經濟環境下,我國的金融機構還是應該審慎把握“走出去”的新機遇,對“走出去”的目的與目標進行準確定位。在“走出去”的同時要防范風險,提高對風險的敏感度,及時制定對策,調整方案。
[1]倪煜,萬紅先.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和開放度的關系研究[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09(2):30-34.
[2]馬學玲.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研究[J].中國商貿,2011(23).
[3]丁建秀.我國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提升路徑的選擇——基于社會責任視角分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1(2):132-133.